理论教育 作业成本法:突破传统核算,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突破传统核算,应运而生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业成本法作为当今管理会计理论前沿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作业成本法引入到物流领域更是如此。作业成本法的诞生主要是突破了传统成本核算的不适应性,特别是物流服务费用的耗费分配上。这样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在会计理论上最早提出作业成本法的概念是美国人埃里克·科勒教授。

作业成本法:突破传统核算,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作为当今管理会计理论前沿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作业成本法引入到物流领域更是如此。作业成本法的诞生主要是突破了传统成本核算的不适应性,特别是物流服务费用的耗费分配上。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适应新的变化。在技术方面,以计算机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不断被移植入生产领域,生产领域中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改变了制造业的产品成本结构,使得直接生产成本比重下降很快,而间接费用的比重却大幅度上升,在大幅度上升的间接费用中与产量无关的比重很大,使过去间接费用分配中以产量为基础的方法无法得到应用,更重要的是分配核算后的数据会导致决策失误。因此,一个能够合理分配成本的方法就显得异常迫切。

同时在社会经济层面,人们对产品的追求也不再趋于同一化,顾客需求化生产逐步替代了“低成本、高产量”的大规模生产模式,“顾客化生产”的特点是少批量、多品种和个性化的生产要求,企业也被迫要求做出满足顾客要求的迅速反应,否则会被社会淘汰。(www.daowen.com)

这样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在会计理论上最早提出作业成本法的概念是美国人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他在1952年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就首次提出了,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理论上研究作业会计的第一部著作是1971年的乔治·斯托布斯的《作业会计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由于当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没有到间接费用大幅增长的阶段,故该论著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反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MPR、CAD、CAM、MIS的广泛应用,首先在美国的制造业中感觉到成本数据的严重扭曲。经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库珀和哈佛大学的卡普拉在对美国企业实地调研后,于1988年提出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并撰写了大量论文加以推广。

现代物流业正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代表的一种产业。物流业是制造业的进一步的延伸,是把未来看作是为满足客户需求而设计的、具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由设计、生产、销售存储、运输等作业构成,形成一个起始于企业供应商,经过企业内部,最后形成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作业链通常表现为价值链作业的转移,最后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的总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