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向作用机理分析

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向作用机理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效应是指城市化对耕地利用过程的集聚和规模效应以及人们保护耕地的积极活动所引起的正面效果。从作用机理来看,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效应是通过城市化对耕地和非农化耕地集约利用而实施耕地保护的形式与过程,是城市功能的表现形式。

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向作用机理分析

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效应是指城市化对耕地利用过程的集聚和规模效应以及人们保护耕地的积极活动所引起的正面效果。它是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要求下,发挥城市化集聚和规模效应,提高非农化耕地利用效率,提高耕地存量质量,抑制或限制耕地非农化需求,从而寻求对耕地实施有效保护的措施之总和。可见,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效应主要是在借助城市功能——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基础上,以耕地非农化为物质条件、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为目标的人类利用耕地资源的活动,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

从作用机理来看,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效应是通过城市化对耕地和非农化耕地集约利用而实施耕地保护的形式与过程,是城市功能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讲,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人们对耕地非农化需求日渐增长,但作为承载人类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耕地数量十分有限,无法简单满足人们对耕地的非农化需求,从而形成了耕地占用与耕地保护的尖锐矛盾。这就迫使人们在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城市集聚人口的功能而减少耕地占用,通过加强人们之间相互合作与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发展了经济、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非农化耕地利用效率,实现减少耕地非农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城市化成果——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强对耕地存量改善与提高、后备耕地及荒弃耕地的修复与整理(如耕地的开发、整理、复垦、修缮等),以便在保证耕地功能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释放出所需的非农化耕地,以满足城市化以及人们对耕地的非农化需求,进而推动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因此,城市化对耕地保护的正效应,实际上是人们在耕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基于城市和耕地资源的功能与属性,利用道德规范或法制规范,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提高耕地资源功能,直接或间接减少耕地非农化,以平衡人们的耕地非农化需求与保障粮食生态安全的耕地需求,从而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其实质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人类自我的“胁迫”过程,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客观的必然现象,也是包括人类及其活动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机制,是一种自我恢复能力。(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