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消除逆向选择:制度建设是关键

消除逆向选择:制度建设是关键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决投资者“逆向选择”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制度建设消除信息不对称。在管理学中,“逆向选择”指经营者为了私利而背离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高管们的“逆向选择”必将受到股东的唾弃。如果能够理解逆向选择理论,自然会对此类行为置之不理。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消除逆向选择:制度建设是关键

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比如在旧货市场,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从而退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指的那些市场上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违约风险)的融资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求资金最积极而且最有可能得到资金的人。逆向选择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案例。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Akerlof)在1970年的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了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柠檬”(a feeble or unsatisfactory person or thing)是指旧货,阿克洛夫文中指的是质次的旧车,在旧车市场上,买者和卖者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但潜在的买者要想确切地辨认出旧车市场上汽车质量的好坏是困难的。他最多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来获取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而从这些信息中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因为车的真实质量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使用才能看出,但这在旧车市场上又是不可能获取的。所以我们说,旧车市场上的买者在购买汽车之前,并不知道哪辆汽车是高质量的,哪辆汽车是低质量的,他只知道旧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典型的买者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拥有低质量汽车的卖者。结果是,旧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降低,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的较高质量的汽车退出市场。

在旧车市场上,高质量汽车被低质量汽车排挤到市场之外,市场上留下的只有低质量汽车。也就是说,高质量的汽车在竞争中失败,市场选择了低质量的汽车。这就违背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平常人们说选择,都是选择好的,而这里选择的却是差的,所以把这种现象叫做逆向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出现上述最普遍、最基本存在的事实。因而乔治·阿克劳夫讲的虽然是旧车市场,但可以延伸到烟、酒等所有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所以,叫“逆向选择”。

案例一:股票市场中的逆向选择。

2008年“5·30”之前,低价股、ST股的鸡犬升天可看作是逆向选择的一个生动案例。虽然可以识别ST股的业绩优劣,但普通投资者看到这些ST股的涨幅惊人,于是只愿意根据股票“涨幅”来买卖,使大多数蓝筹股的价格被低估,结果是ST股大行其道,投机之风盛行。按照经济学常理,降低商品价格,其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价格,其需求量就会减少。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时候即使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也不会作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这就产生了“逆向选择”现象。资本市场如今就经常出现类似的逆向选择现象。优质蓝筹股价格大跌,许多已经跌到了合理的估值区间,但出于对“大小非”解禁的顾虑,再加上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相当多的投资者仍然对其敬而远之。即使有的蓝筹股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不存在“大小非”解禁问题,还是一样被不理性的投资者抛售。

类似的逆向选择现象在股改之前也很普遍。由于上市公司“大小非”所持股份不能流通,二级市场的股价上涨和它们毫无关系,所以它们缺乏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以提高持股数量和股价的动力,不少“大小非”反而去掏空上市公司,因此对上市公司的巨额占资现象屡见不鲜。

解决投资者“逆向选择”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制度建设消除信息不对称。但是在目前,“大非”减持股份需要公告,不过许多也只是减持后才公告,许多“小非”减持则不需要公告,信息不对称难以消除,投资者“用脚投票”即抛售股票远离市场也就可以理解。在管理学中,“逆向选择”指经营者为了私利而背离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目标。在股权分置时代,由于股权激励等激励机制的缺失,在上市公司高管中经常出现“逆向选择”行为。(www.daowen.com)

中铁二局召开的2007年度股东大会产生了我国资本市场上首个由中小股东投票确定的利润分配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每10股送3股转增3股”的方案由董事会提出,既尊重了中小股东高送转的要求,又为公司发展节约了现金,实现了各方共赢。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高管们的“逆向选择”必将受到股东的唾弃。中铁二局这种充分尊重投资者意愿的举动,自然会得到中小股东的支持,该分配方案也自然会在股东大会上获得高票通过。[3]

案例二:“电话推销人员”或者网络行骗行为。

相信大家遇到过电话推销或者网络中奖行骗的行为。如果能够理解逆向选择理论,自然会对此类行为置之不理。下面我们可以利用逆向选择理论来分析此类现象为什么不可信。

如果有人和你说,现有一个投资项目,非常的赚钱,希望你的加入。你可以自己思考,如果非常的抢手,“推销人员”为什么不自己投资;如果真的非常赚钱,为什么没有“识货”的人呢。显然是一些投资专家认为此项投资是不值得的。

如同样的道理,在网络或者电话中经常有一些行骗行为(例如:中奖信息),同样是不可信的。因为如果其行为有价值,应该会得到比你评价高的人的争先恐后的“购买”,但实际中并非如此,说明其可信度并不高。

故事中的经济学启示。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是人类很有用的分析工具,有许多策略都是由此衍生而来。同时也是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激励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