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矿山地质工作对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性评价研究

矿山地质工作对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性评价研究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由于矿山地质工作内容较多,以及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指标变量的理解和认识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要求在理论与实践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对此,本书从指标选择的原则、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指标体系的构成3个方面,提出了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构想。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复杂性的工作。

矿山地质工作对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性评价研究

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是促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而指标体系的构建在评价研究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已有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运用为更好地推进矿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矿山地质工作内容较多,以及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指标变量的理解和认识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要求在理论与实践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对此,本书从指标选择的原则、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指标体系的构成3个方面,提出了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构想。

根据当前我国矿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实际,结合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和各地实践经验,在总体结构上我们将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评价系统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总体层,即评价对象,综合反映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发展总体水平;第二个层次为系统层,由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保障5个评价子系统构成;第三个层次为目标层,即子系统运行应达成的效果;第四个层次为指标层,根据生态文明发展目标,在每个评价子系统项下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形成一系列单项指标(表8-1)。

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是实现矿区内自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中系统层各子系统的有序运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在资源利用系统内,强调资源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利用,选取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指标加以评价;在环境保护系统内,强调矿区环境质量的改善,选取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排放达标率、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和空气质量达标率指标加以评价;清洁生产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具活力的内容,主要以清洁高效的生产方式得以展现,选取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固废综合利用率、单位能耗和用水强度指标加以评价;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系统的生态修复,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选取矿山恢复面积、绿色矿山占比、塌陷土地复垦率和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指标加以评价;社会发展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人民满意的和谐矿区是生态文明建设肩负的使命,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指标加以评价。(www.daowen.com)

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复杂性的工作。如何科学界定、选取指标,需要有效的经验判断,且存在着诸多技术与方法的困难。本书提出的指标体系主要考虑了矿区这一特定对象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在特质,突出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也兼顾了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当然,随着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化,不断改进现有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一些具体指标选取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更加真实客观、准确、公正地评价矿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有效指导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表8-1 矿山地质工作促进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