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陆地地质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评价

陆地地质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评价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陆地地质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评价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本质上讲,就是根据自然生态属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按照空间单元的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目前,我国区域空间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较低下。一是集聚程度不足,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低下。例如,同样是特大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集聚度与东京都市圈就有较大差距。同样的工业用地,在产值和就业上北京市只达到东京市的1/20;在面积和人口相似的情况下,仅从GDP来看,江苏省只有韩国的1/2,浙江省则为1/4。二是区域空间形态趋同,城市发展缺乏特色,产业低端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三是人口产业集聚区域与资源富集区域空间错位,我国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并呈继续扩大趋势。1978—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由52∶31∶17变为59∶27∶14;2000—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仍由2.8∶1扩大为3.23∶1。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以节约集约的资源利用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相对均衡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妥善处理短期稳增长和长期调结构的关系,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选择。(www.daowen.com)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累计完成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88万km2,系统获得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养分丰缺和环境质量状况,初步建立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技术体系,为土地资源质量与生态管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病防治、全球变化研究等多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同时,以生态系统为单元,以元素成因来源、迁移途径、生态效应和预测预警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地球化学”这一学科正在逐步形成。调查发现,富硒等绿色优质土地资源3.6万km2,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带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