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省:天府之国的奇特地貌和丰富资源

四川省:天府之国的奇特地貌和丰富资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开发较早的农耕经济而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四川地貌的另一大特征。四川气温差异显著。四川充足的水资源所蕴藏的水能,占全国四分之一。四川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占全国的46.4%,居全国第二位。举世闻名、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就主要生活在四川。四川毛皮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种类繁多。近年来,四川省境内新记录鸟类19种。

四川省:天府之国的奇特地貌和丰富资源

SICHUAN GAIKUANG

区 位 地理区位 四川简称“川”或“蜀”,地理位置东经97°21'~108°31',北纬26°03'~34°19',东西长1 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东邻重庆,南连贵州、云南,西靠西藏,北接陕西、青海、甘肃。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05% ,居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之后,列全国第五位。四川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开发较早的农耕经济而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经济区位 四川四面环山,气候多样,资源和物产富足,历来是中国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省份。四川虽然存在不沿边、不靠海的先天不足,但亦有其独特条件和巨大潜力:从地理位置来看,四川作为西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与除新疆、宁夏外的其他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壤,是中国西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衢,是云、贵、藏、青、甘等省(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连接点;从区域市场来看,四川是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各种经济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从交通条件来看,四川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特有的区位优势,使四川有条件成为辐射国内市场和“一带一路”国际经济格局的西部经济高地。

地貌特征 四川境内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五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以龙门山、邛崃山和大凉山主脊线为界,四川地貌可分为两大区域:东部是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的高原和山地。东部盆地周边山地海拔1 000~3 000米,盆底海拔200~750米,属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阶梯上相对凹陷部分;西部山地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属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一阶梯。四川山脉连绵,江河纵横。其盆地东南缘,长江两岸海拔在250米左右,西部的贡嘎山海拔为7 556米,高差超过7 300米。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四川地貌的另一大特征。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4种内陆地貌类型齐全。平原分布于盆地西部及河流两岸;丘陵分布于盆地中部及盆东平行岭谷底部;山地主要分布于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的东南部,高原分布于川西北的甘孜州和阿坝州境内。

气候特征 四川地处亚热带地区,东、西部地貌差异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尤以气候垂直特征明显,为中国气候带最多的省区之一。其中,川西高山峡谷地区以亚热带为基带,从下至上依次呈现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永冻带气候特征。这种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四川立体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四川气温差异显著。根据热量、降水、日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东部盆地、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区域。东部盆地年平均气温在14℃~19℃之间,春季气温回暖早,夏季长但少酷热,秋季低温来得早,冬季温暖而少霜雪;川西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8℃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低,多霜雪,雨量小,日照丰富;川西南山地谷地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山地年平均气温在5℃~15℃ 之间,冬暖夏凉,四季不分明。

资 源 土地资源 四川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全省陆地总面积4 840.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97.61万公顷。

四川土壤类型丰富,垂直分布特征明显。平原、丘陵主要为水稻土、冲击土、紫色土等,是农作物的主要产区。高原、山地依海拔高度分别分布不同土壤,其中多数有利于不同作物的生长。占比重较大的紫色土富含钾、磷、钙、镁、铁、锰等元素,土质风化度低、土壤发育浅、肥力高,极利于农业生产。四川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主要类型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及库塘四大类。九寨沟高山湖泊群湿地、若尔盖高原泥炭地、黄龙钙化湿地群、泸沽湖湿地等湿地景观闻名全球。

嘉陵江航道 屠小宁 摄

水资源 四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河流水系发育良好,地表水、地下水和重复水储量巨大,其中以河川径流量最为丰富。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共有2 816条,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总量约2 61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616亿立方米),为长江径流三大补给区之一。其中,岷江年径流量900立方米,为长江各大支流之冠。四川充足的水资源所蕴藏的水能,占全国四分之一。

生物资源 四川复杂的地形结构、气候类型和充裕的雨水为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成为连缀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三大动植物区的走廊地带,古今动植物同存,数量种类繁多,素有“中国植物缩影”和“物种富乡”之誉,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仅高级植物就有1万余种,占中国植物总类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达63种。四川还是药用植物的主要产地和油料植物的生产基地,经济林木的栽培历史悠久。四川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占全国的46.4%,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有脊椎动物近1 300余种,占全国的45%以上。全省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2种、二级保护动物113种,分别占全国的34.3%和40.1% 。举世闻名、被誉为“国宝”的大熊猫就主要生活在四川。四川毛皮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种类繁多。全省雉类资源亦极为丰富,雉科鸟类达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雉鹑、四川山鹧鸪、绿尾虹雉等。近年来,四川省境内新记录鸟类19种。

矿产资源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成矿条件有利,是中国少数矿藏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矿产种类齐全,储量丰富,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矿区分别为101种和1 906处,其中有43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5位。全省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区域特征明显,地域组合较好,伴生矿种多,易于开采冶炼,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大省。

旅游资源 四川拥有秀美的山川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旅游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的省区之一。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5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列入联合国“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4处(九寨沟、卧龙、黄龙、稻城亚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5处,A级旅游景区25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自然保护区16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个。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森林公园126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7处。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6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

稻城亚丁洛绒牛场 吕玲珑 摄

人口民族宗教 四川是中国人口大省。据201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出生人口93.0万人,人口出生率11.26‰;死亡人口58.0万人,人口死亡率7.03‰;人口自然增长率4.23‰。年末常住人口8 30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 217.0万人,乡村人口4 085.0万人,城镇化率50.79%,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原因,人口分布呈东多西少特征。

四川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纳西等14个。四川拥有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为全国第五大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

四川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宗教。佛教、道教分布较广;川西高原上的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木里县是藏族聚居地,居民信仰藏传佛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和川西南的阿坝州、凉山州等地区;天主教、基督教的信众多分布在长江沿线的大中城市及农村

历史沿革 四川是中国古人类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最早原始人类之一的资阳人就生活在四川,并使用旧石器从事生产。古史传说的“蚕丛时代”即指四川古人类以养蚕著称的时代,“蜀”之得名亦与之有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两个较大的奴隶制国家——巴国和蜀国的人民就在今四川盆地东部和西部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广汉三星堆、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成都金沙等一系列考古发掘证实,早在距今4800—4000年左右的成都平原,已逐渐形成分布密集、规模庞大的古城群。(www.daowen.com)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分置巴郡和蜀郡。从此,今四川地区进入中央王朝直接统治之下。战国秦昭王时,蜀守李冰父子兴建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农业迅速发展,四川至今仍受其惠。秦末,刘邦以巴蜀为战略后方,出兵关中,建立汉朝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以今四川地域为中心,置益州,故四川又有“益州”之称。两汉时期,四川经济进一步发展,文翁兴学,开创西汉一代官学制度;牛耕、铁农具普遍使用,蜀酒已有特色;工矿业、手工业商业相当发达。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城同为五都之一,世称“西都”。221年,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定都成都。263年,蜀汉为魏所灭。此后,四川先后成为两晋南北朝的统治区。在此期间,四川因多次卷入战祸,经济曾一度衰落,但其所受战乱较北方为轻,加之其间先后出现过几个较为安定的时期,故时有“天下多乱,惟蜀得免”之说,不断有人入蜀避乱,并带来技术和资财,为四川经济的再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实行郡县二级制,设蜀、巴等24郡。唐代实行道、州(府)、县三级制,今四川地区属剑南东、西两道和山南西道,故有“剑南三州”之称。其时四川经济进入再次发展的高潮,成都平原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时称“扬一益二”。907年,王建建立前蜀;934年,孟知祥建立后蜀。965年,北宋灭蜀。真宗成平四年(1001年),分今四川地区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之名即由此而得。宋代是四川经济文化又一个大发展时期,确立都江堰岁修制度并沿袭至今,设置“茶马司”以茶易马,其蜀锦、麻纸、印刷和刻书均居当时先进行列,深井钻凿技术更是领先世界,交通运输和商业也较发达,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始现成都,成都地位仅次于汴京和临安,被誉为“名都乐园”。元朝在各地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川峡四路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此为四川建省之始。1362年,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在川称帝,国号大夏。1371年,明军灭大夏,统一四川。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由湖广溯江而上,第五次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59年,清军入川,四川归于清王朝版图。清王朝对四川采取一系列休生养民政策,使四川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发展,其中“湖广填四川”和“改土归流”政策影响尤为深远。其时红苕、玉米等新型粮食作物普遍种植,烟叶、蚕丝业继续发展,糖、酒业逐步兴盛,特别是以自贡为中心的盐场具有相当规模。

民国初年,四川出现长达近20年的军阀混战局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共四川省委先后组织领导20次武装起义。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成为抗日大后方和中国抗日的兵源、财源、粮食和物资基地。1949年12月,四川解放。1950年,四川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和重庆市、西康省。1952年,四川恢复省制,重庆由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55年,西康省撤销,金沙江以东各县并入四川。1997年,重庆又改设为直辖市。至2017年,四川省共有地级行政区划21个,其中副省级市1个、地级市17个、民族自治州3个;有县级行政区划183个,其中市辖区52个、县级市17个、县110个、民族自治县4个。

经济建设 四川经济开发较早,历史上就以畜牧农耕、凿井煮盐、养蚕织锦著称。近年来,四川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以及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又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多重矛盾交织、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考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省委决策部署,沉着应对多重困难挑战,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两个跨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201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 980.5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 579.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税收收入2 430.0亿元,增长10.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 686.1亿元,增长10.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 097.3亿元,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 480.5亿元,增长12.0%。粮食产量3 498.4万吨, 增长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 727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27元,增长9.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

四川工业门类齐全,发电量、天然气等产品产量均居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位,机械电子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投资消费持续扩大。2017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1 517.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5%。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 144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重工业增加值增长8.0%。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3.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1%,汽车制造业增长12.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9.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6.0%,医药制造业增长13.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 423.4亿元,增长14.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 610.6亿元,增长29.0%。其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17.8亿元,增长73.1%;股份制企业2 177.4亿元,增长32.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57.1亿元,增长18.3%。

四川现代农牧业发展显现成效。201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4.1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3.7万公顷,增长2.3%;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3.3万公顷,增长14.2%;蔬菜播种面积140.6万公顷,增长1.9%。粮食产量3 498.4万吨,比上年增长0.4%,其中小春粮食产量下降0.4%;大春粮食产量增长0.6%。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323.5万吨,增长3.9%;烟叶产量20.2万吨,下降7.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 523.0万吨,增长3.1%;茶叶产量28.3万吨,增长5.7%;园林水果产量895.0万吨,增长5.2%;中草药材产量51.2万吨,增长11.3%。全年肉猪出栏6 579.1万头,比上年下降5.0%;牛出栏267.3万头,下降0.5%;羊出栏1 780.4万只,增长1.4%;家禽出栏65 259.8万只,增长3.7%。禽蛋产量下降2.4%,牛奶产量增长1.5%。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54.6万公顷。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 769.9万公顷。全省共有湿地公园64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9个。年末森林覆盖率38.03%,提高1.15个百分点。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2.0万公顷,增长2.4%;水产品产量154.4万吨,增长6.2%。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87.6万公顷。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7万公顷,累计945.7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 530.0万千瓦,新增80.0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89.4亿千瓦小时,增长3.4%。

四川是西部最大的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商业机构门类齐、网点覆盖面广,为全国贸易大省。201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 4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商品零售额14 992.7亿元,增长12.0%。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6.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6.5%,日用品类增长19.5%,化妆品类增长1 6.6%,金银珠宝类增长1 5.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4%,中西药品类增长11.0%,家具类增长15.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0.5%,汽车类增长6.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6%。

宜宾港志城作业区 厅航务局 供稿

四川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取得重大成果,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质量明显提升,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快速崛起。有效投资持续扩大,“项目年”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增长17.2%,产业项目投资增长14.1%。民间投资增长7.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6%。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79家,累计批准11 701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561.0亿元,增长7.5%。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235家。年末驻川外国领事机构17家。全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金额7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1%,完成营业额39.3亿美元,下降12.1%。新增境外投资企业95家,境外投资企业累计961家。全年在履约的国内省外投资项目9 357个(含往年结转项目),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 977.0亿元,增长3.8%。全年进出口总额4 605.9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出口额2 538.5亿元,增长37.4%;进口额2 067.4亿元,增长46.2%。全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 588.0亿元,增长43.5%,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6.2%;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 397.2亿元,增长28.8%,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0.3%。

四川立足省情,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予以重点培育,提出发展大旅游、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制订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旅游业较快发展。2017年接待国内游客6.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2%。成功举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大会,克服九寨沟地震影响,国内旅游收入8 825.4亿元,增长16.1%。接待入境游客336.2万人次,增长9.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5亿美元,增长16.7%。全省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总人数为167.1万人,下降9.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 923.1亿元,增长16.1%。

建设中的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 陈 龙 摄

四川作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地位正在形成。2017年,四川大力推进出川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全年公路水路建设完成投资1 49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4.4%,连续8年超千亿高位增长。高速公路实现市(州)全通达。雅康高速雅泸段等7个项目(路段)、301公里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 820公里,甘孜藏区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成都至宜宾等12个项目、1 396公里开工建设,总投资2 391亿元,全省高速公路建成和在建总里程达到9 785公里。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打通了川藏北线的最大瓶颈,央视以“超级工程”向世界展示。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 996公里,实施大中修工程1 537公里。岷江港航电犍为枢纽实现右岸截流,龙溪口等4个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嘉陵江亭子口枢纽以下达到四级航道标准。综合客运枢纽建成和在建项目达到39个,覆盖90%的高铁站。纳入部规划的9个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已建成3个,其余6个全部开工建设。成都铁路口岸多式联运“一单制”在全国推行。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整合车辆5万辆。成立长江上游航运联盟,建立航运资源共建共享共商平台。全年累计完成公路货运量15.8亿吨、货物周转量1 67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3%和7.1%;完成水路货物周转量254亿吨公里、集装箱吞吐量93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3.9%、15.9%。出台促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发展铁路接续接驳客运班线821条,建立全省汽车客运站共享发展联盟。犍为县、涪城区成为全国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区)创建城市。成都、自贡等四市入选全国首批 “公交都市”创建城市。网约车管理规范推进。成都共享单车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启动实施“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国道318线康定至雅江段等2个“交通+旅游”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创建“五好”高速公路9条、全国百佳示范服务区5对、全国优秀服务区22对。

四川形成以微波、光纤、卫星、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等组成的现代通信体系,实现县以上城市电话自动化,市(州)以上城市交换程控化,省到市(州)通讯传输数字化。2017年四川邮电业务总量1 510.0亿元,比上年增长65.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69.3亿元,增长35.3%;电信业务总量1 240.7亿元,增长74.0%。年末拥有局用交换机容量(含接入网)713.9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6 388.3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 636.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 693 .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19.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93.1部/百人。固定互联网用户2 167.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6 898.5万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6.8万公里,本地网中继光缆线路长度77.5万公里。

科技文化教育 2017年,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9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5个。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6人。全省全年共申请专利167 484件,获得授权专利64 006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4 642件,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11 367件。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2 981件,审理结案2 960件,结案率99.3%。新增实施专利项目12 876项。有高新技术企业3 57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9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9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6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0个,国家级众创空间66个(其中专业化示范众创空间2个)、省级众创空间5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7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8个。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2 853项,成交金额419.7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3 329项。

悠久的历史赋予四川兼容并蓄、追求和谐的文化传统,光灿夺目的古蜀文明为四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淀了丰厚底蕴。2017年,全省有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51个,艺术表演场馆45个,公共图书馆204个,文化馆207个,美术馆40个,文化站4 578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1个,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9个。有博物馆25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 56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有广播电视台166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7.4%,电视综合覆盖率98.5%。有线电视用户1 029万户。全年出版地方报纸132种,出版量14.0亿份;出版期刊352种,出版量5 261.7万册;出版图书13 621种,出版量30 836万册;出版音像制品116种,电子出版物220种。纳入统计的档案馆243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4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625.1万卷、179.7万件。

四川已形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2017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2.4万所,在校生1 546.0万人,教职工107.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8.8万人。有小学5 721所,招生91.1万人,在校生551.8万人;初中3 722所,招生87.1万人,在校生249.1万人;普通高中754所,招生46.5万人,在校生141.3万人;特殊教育127所,招生2 650人,在校生1.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20所,招生39.6万人,在校生97.4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4 486个,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264.3万人次。有普通高校109所。普通本(专)科招生46.1万人,增长4.9%;在校生150.0万人,增长3.7%;毕业生38.6万人,增长6.6%。研究生培养单位37个,招生3.7万人,在校生10.2万人,毕业生2.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4所,成人本(专)科在校生30.8万人;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72.9万人次。

成都地铁控制室 交通宣传中心 供稿

(本栏目供稿人:交 鉴 钟 文)

(本栏目资料和数据主要参考《2017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相关部门官方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