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签字的责任与承担方式

签字的责任与承担方式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管理者好像都知道签字就是担责任,但是为什么还出现问题呢?提议权要对自己提出的建议是否合规负责,审核权要对提交的事情是否正确负责,批准权要对所提交的事情是否要做进行决策。因此,每一次签字,无论你行使的是什么权力,背后都是要承担责任的。比如说设备安全检查没有重重鉴定把关,出现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当事人是要坐牢的,老板也有可能要坐牢。

签字的责任与承担方式

【案例】我们公司遇到了一件奇事,采购部要购买一批清洁用具,报给财务部签字,最后报给我签字。我一开始没有仔细看,放到一边,偶尔扫了一眼,突然发现数字不对,一把笤帚怎么会是1.7万元,一定是写错了。我把财务部长叫来,她说是1.7元,是采购写错了,她没有看出来……我就回顾了一下曾经发现的签字不负责任的问题,有把旧版技术图纸当新版发下去,产品规格出问题的;有把给客户的报价数字填错,公司倒贴钱的;有把发货单地址写错,最后物品要不回来的……为什么大家签字都那么随便呢?怎么才能让签字的人负起责任呢?

【解答】无论是纸面,还是邮件,还是微信群,当我们面对请示的时候,我们天天都在写“同意”“通过”“可以”,这就是签字。大多数管理者好像都知道签字就是担责任,但是为什么还出现问题呢?因为有的人认为我承担的是次要责任,后面签字人才承担主要责任,让我签字就是走一个过场;还有的人不懂业务,不了解标准,又不愿意虚心学习,为了所谓的面子,不懂装懂也在签字;还有一种人把签字当成一种权力的炫耀,而没有认真审查所签的内容是否正确,把签字当成了一种仪式;还有一种人认为这不应该是我的责任,他们一定要让我签,我是被迫无奈才签字的,签字就是应付差事……无论何种原因,我们都要重新审视签字的意义,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员工,要进行一场关于“签字和责任”的教育

(1)运营当中有三种权力,权力的背后就是责任。企业运营管理当中通常有三种权力:一是提议权,二是审核权,三是批准权,无论什么权力背后都是责任。提议权要对自己提出的建议是否合规负责,审核权要对提交的事情是否正确负责,批准权要对所提交的事情是否要做进行决策。比如采购部长提出采购计划,就要对采购计划的合规性负责,确保采购的数量、规格、品牌、供应商、价格、付款方式等内容符合公司的规定。其中,采购数量是否考虑到已有的库存数量,供应商是否是从合格供应商名单当中筛选出来的,价格是否是市场最低价格等,这是行使提议权。采购计划报到财务部,财务部长就要审核这份采购计划是否合规,核对重要的信息,比如库存、价格、付款方式,核对是不是合格供应商,上次交货质量问题是否已经解决等,认为没有问题了,再向总经理提交,这是行使审核权。总经理接到财务部审核后的采购计划,要从全局考虑,是否需要现在采购,是否用这家供应商,公司资金是否可以安排等,然后作出是否采购的决定。因此,每一次签字,无论你行使的是什么权力,背后都是要承担责任的。

(2)签字是为了不出事,出了事就要有人负责。签字的问题就是要层层把关,从不同的角度审查要批准的工作,以免出现错误,给公司或者客户造成损失。虽然我们常说人不是神,出错是难免的,但是有些错误我们可以承受,有些错误我们承受不了。比如说设备安全检查没有重重鉴定把关,出现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当事人是要坐牢的,老板也有可能要坐牢。比如说重大的经济合同,如果没有层层把关和签字,公司被诈骗了巨额资金,就可能会倒闭。这种损失是个人无法承担的,即便是个人倾家荡产也挽回不了公司的损失和他人的生命,所以为了防微杜渐,就要做一些处罚规则,轻微的事故要口头批评或通报批评,重大事故就要罚款,特别重大的事故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并予以辞退。这些规定要体现在我们的采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合同签订制度、招投标制度、客户投诉制度当中,区分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罚规定,并由相关的执行人签字确认。(www.daowen.com)

(3)不能草率,也不能拖延,不懂一定要问。签字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需要认真对待,但是不能研究来研究去没有结果,让上报人焦急等待,最后拖延时间,贻误商机。签字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决定,如果不同意还必须将不同意的理由告诉上报人,最好还要给出明确的提示,而不是一否了之。

为什么有的人拖来拖去?因为他不懂业务又好面子,所以解决的方法是:要么签字人必须通过学习了解业务,了解公司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要么授权懂业务的人代自己作出决定,如果出现问题,追究他的责任。如果公司做大了,审批的重大事件增多了,自己又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逐个签字审批,对代理人也不放心,可以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定期对公司的各项重大决策进行审计,利用外部力量管控内部风险。

最后,要提高公司信息化、自动化处理决策的系统能力,未来企业必须利用数据库和云计算,构建决策程序与模型,自动生成决策意见,尽量减少人为的判断,用数据和分析说话,我们的决策就会又准又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