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精准扶贫模式:2013至2020年社会扶贫实践

精准扶贫模式:2013至2020年社会扶贫实践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9年末的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9年的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现有政策力度和工作力度,只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到2020年是可以完成任务的”。

精准扶贫模式:2013至2020年社会扶贫实践

前期的扶贫工作消除了大面积的贫困人口,余下的贫困人口呈分散化与碎片化分布,且致贫因素复杂性高,脱贫帮扶难度大,开发式扶贫中深度贫困群体受益较少,相对富裕群体受益更多,出现“精英俘获”现象。[5]同时还存在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扶贫工作陷入成本高、效率低的困境。2015年,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确保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扶贫目标,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任务构成了精准扶贫的现实动力,扶贫工作就此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以往的粗放扶贫模式已然不再适用于新形势,需要由“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精准扶贫战略应运而生。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随后关于精准扶贫理念的政策不断出台,2013年《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作出明确要求,2014年《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设计出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将精准扶贫定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基本方略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同时也难在精准,“精准”贯穿扶贫的全过程,从政策理念到组织体系再到具体实践,每一环节均秉持精准化理念。扶贫工作被分解为四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为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政府以“六个精准”为指导原则,制定了一整套逻辑严密的实施体系。

第一,针对“扶持谁”的问题,坚持“扶持对象精准”的原则。政府确定统一的精准识别标准,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的认定方法和“两公示一公告”的认定程序,通过建档立卡和信息化网络系统实现对应扶人口的精准定位动态管理,确保“扶真贫”。

第二,针对“谁来扶”的问题,坚持“因村派人精准”原则。在政府体制内建立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选派一批优秀骨干作为第一书记坐镇贫困村,并对每个贫困户都安排相应的帮扶责任人来具体实施“滴灌”工作。此外,在政府体制外构建了大扶贫平台,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

第三,针对“怎么扶”的问题,坚持“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的三项原则,再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规划出具体实施路径,可凝结为“五个一批”“五个平台”“六项行动”和“十项工程”。

首先,以“五个一批”为基本途径。具体来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体立足当地资源、提高自我创收能力。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等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并同步推进搬迁后的政策扶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对贫困地区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秉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帮扶理念,加大对贫困地区在教育领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以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链条。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根据社会保障的构成体系,在社会救助层面,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并加大临时救助制度在贫困地区的落实力度。在社会保险层面,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扶贫,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在社会福利层面,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和福利保障体系,重点关照特殊贫困群体。(www.daowen.com)

其次,以“五个平台”为支撑体系。具体包括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贫困村扶贫脱贫落实平台和社会扶贫对接平台来统筹管理扶贫工作的各项事宜。

再次,以“六项行动”为行动指南。具体包括教育扶贫行动,健康扶贫行动,金融扶贫行动,劳务协作对接行动,革命老区百县万村帮扶行动,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对贫困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覆盖。

最后,以“十项工程”为重要抓手。具体包括整村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构树扶贫工程、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为各地方实施精准扶贫项目提供精准发力点。

第四,针对“如何退”的问题,坚持“脱贫成效精准”的原则。2016年政府相继出台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和《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制定了脱贫的基本原则、退出标准和程序,并对扶贫成效进行精准考核,以确保“真脱贫”,防止“面子工程”和“数字脱贫”现象。

通过二阶观察,精准扶贫阶段政府的扶贫思路是以社会模式为主导,以精准为核心,对贫困人口有的放矢。这一揽子计划可梳理为以扶持对象精准为基础、以措施到户精准为重点、以项目安排精准为载体、以资金使用精准为手段、以因村派人精准为保障、以脱贫成效精准为目的,充分印证了精准扶贫战略的精准性内核和清晰的运行脉络。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9年末的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9年的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按照现有政策力度和工作力度,只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到2020年是可以完成任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