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贫困村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贫困村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81岁的施成富和老伴龙德成激动地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家的情景。在施成富家门前空地上,习近平总书记同聚拢来的村干部和村民拉家常、话发展。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同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同乡亲们握手,给乡亲们拜年。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贫困村

8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

时间: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

地点: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着冰雪深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考察革命老区扶贫工作。阜平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他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大家一起来努力,让乡亲们都能快点脱贫致富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时间:2013年2月3日

地点:甘肃省渭源县元古堆村

2013年2月3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甘肃省海拔2440米的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困难群众,同村民共商脱贫之计。总书记给每户送去了2袋面、2桶油、20斤猪肉、1床棉被、4副春联、3斤水果糖、3斤大板瓜子,给学生发放了书包、文具盒和词典。收到年货的447户群众说,这是他们最幸福的一个春节。在81岁的老党员马岗的家里,习近平总书记和他手拉着手唠家常。看到屋里的水缸,习近平总书记特意端起一瓢水细细品尝,水的滋味让他紧锁眉头。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深受感染。

之后,习近平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视察,他叮嘱当地和随行的国家有关部委负责同志,要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他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通过这个工程建设真正解决这个流域人们清洁卫生用水的问题。”

在元古堆,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党和政府会关心和帮助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时间:2013年11月3日

地点:湖南凤凰县菖蒲塘村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凤凰县菖蒲塘村考察调研,他一路走,一路同村干部、农技人员和土家族村民亲切交谈,详细询问村里种植的水果的品种品质、生长周期、适宜土壤、产量价格,品尝了村里的水果,亲手帮村民摘下两个柚子。看到一筐筐、一担担水果摆满路边,习近平祝村民们水果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要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效益。

时间:2013年11月3日

地点: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使这里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到苗族贫困村民施齐文家中看望,坐下来同一家人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他家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勉励一家人增强信心,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总书记比我高出一个头。”81岁的施成富和老伴龙德成激动地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们家的情景。

“那天总书记来,看得特别细。”施成富回忆,“他翻开铺盖,拍了拍被子;打开米缸,看看里面有多少米;用手敲敲谷仓,听声音是不是满的;还特意看了厨房和厕所。”在施成富家门前空地上,习近平总书记同聚拢来的村干部和村民拉家常、话发展。村民们谈变化、讲困难、道实情,习近平边听边问。总书记深情地说,我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

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时间:2014年3月17日

地点:河南兰考县张庄村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南兰考县到张庄村考察调研。他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指引方向、鼓劲加油,由此推动了张庄村脱贫攻坚加力提速。

总书记牵着85岁的张景枝老人的手来到她家,看厨房,察卧室,同一家人促膝交谈,问家里一年产多少粮食?种的蔬菜够不够吃?农业补贴和低保医保等政策是否享受到?对新农村建设有哪些要求?并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同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6位同志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等向总书记吐露心声,习近平边听边记。他说,兰考是粮食主产县,首先要做好耕地这篇文章。农村将要推进一系列改革,基层的同志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如何让改革措施落地,多向上级提供经验、提出建议。习近平指出,乡村面临的不少矛盾,与上级政策指导和工作作风有关。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上下联动,共同解决难题。要进一步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16年2月2日

地点: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

2016年2月2日,是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迎风踏雪来到江西井冈山市神山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共商脱贫攻坚之策,给大家拜年。总书记视察村党支部,了解村级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情况。他一边看规划、看簿册、看记录,一边详细询问。得知这些年村里不断发生着可喜变化,习近平很高兴,希望村里一班人继续努力,团结带领乡亲们把村里的事办好。

在红军烈士后代左秀发家中,总书记对一家人立足本地资源、依靠竹木加工增收脱贫的做法给予肯定,祝他们生产的竹筒畅销。他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在贫困户张成德家中,习近平一间一间屋子察看,坐下来同夫妇俩算收入支出账,问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吃穿住行还有什么困难和需求。

总书记到村里的消息迅速传开,村民们聚集到村口,齐声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同乡亲们握手,给乡亲们拜年。他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时间:2016年4月24日

地点:安徽金寨县大湾村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总书记一连走进5户农家,听取村民对实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种植茶叶、发展养殖业以及移民搬迁等的想法,了解省市县开展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总书记来到陈泽平家详细察看住房和陈设,了解贫困原因、贫困程度,在陈泽申家的小院与村民促膝长谈。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时间:2016年7月18日

地点:宁夏泾源县杨岭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2016年7月18日下午,习近平在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考察,他察看村容村貌,到回族贫困户马科、马克俊家中详细了解脱贫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从住房、设施、牛棚到就业、收入、上学、看病、公共服务,习近平一一察看、关切询问。

在同村民代表交谈时,大家纷纷述说村里这些年在水、电、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对贫困户实施人均发展一亩粮、一亩菜、一头牛的帮扶措施,使贫困户收入越来越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离开村子时,闻讯前来的村民们感谢总书记的关怀,习近平同他们握手,祝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时间:2016年7月19日

地点:宁夏永宁县原隆村

宁夏永宁县原隆村是闽宁镇的一个新村,是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2010年规划建设,2012年至2016年分批实施搬迁,来自原州区、隆德县13个乡镇的10578名群众到这里扎根。2016年7月19日,一直牵挂着西海固移民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原隆村考察调研,他沿途听取镇区规划建设情况介绍,实地察看花卉香菇种植、蔬菜香菇种植等农业科技大棚,了解该村种植、养殖、劳务等产业发展情况。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闽宁镇扶贫攻坚、福建省对口帮扶等情况,并视察民生服务大厅、卫生计生服务站,对现场工作人员和办事、就医的群众表示慰问。随后,他来到回族移民群众海国宝家中看望,并同村民代表交谈。总书记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是要让老百姓时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看到这里的移民新村建设得很规整、很漂亮,大家摆脱了过去的贫困日子,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要多关心移民搬迁到异地生活的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时间:2016年8月22日

地点:青海格尔木市长江源村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驱车来到青海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视察。该村为藏族村,是一个移民定居点。2004年11月,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地方搬迁至格尔木市南郊。总书记一下车,老村支书更尕南杰就迎上前向他敬献哈达,村民向他敬献切玛、青稞酒。习近平总书记在村委会听取该村生态移民搬迁、民族团结创建、基层组织建设等情况介绍,随后视察村容村貌,并到藏族村民申格家中察看住房和生活情况,同一家人亲切交谈。申格从多方面赞扬生态移民政策好,并拿出自家的草原证、医保卡给总书记看。看到乡亲们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有稳定的收入,普遍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对他们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他指出,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亲相爱、共同团结进步。

时间:2016年8月23日

地点: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建设中的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情况。在新村建设工地,习近平总书记冒着蒙蒙细雨,走过尚未完工的泥泞道路,来到村民吕有章的新家,察看房屋格局,了解施工进展,关心火炕取暖效果。班彦村旧村处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带,山上不通自来水,村民们用的都是窖水。看到新居的院子里两个水桶装上了自来水,总书记说,新村水、电、通信都方便了,希望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习近平总书记仔细阅看班彦村村民吕有金家的《扶贫手册》和《贫困户精准管理手册》,详细了解他们搬入新村后从事生产、外出务工、孩子上学等方面的打算,询问一家人对帮扶项目是否满意。他说,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时间:2017年1月24日

地点:河北张北县德胜村(www.daowen.com)

2017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走进河北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的一户户农家,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向村民们致以新春的祝福。总书记与老百姓在一起——炸年糕、唠家常、算收支,把党中央最温暖的问候带到了冰天雪地的张北草原。

德胜村距张北县城10公里,是当地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里还有不少贫困户。进门问温饱,开口询冷暖。每到一家,习近平总书记都要看看家里吃喝够不够,火炕烧得暖不暖。从粮仓、牛棚到厨房、卧室,都看得仔仔细细,问得清清楚楚。知道家里有人生病,他就嘱咐当地干部要深入研究因病致贫问题;看到家里有孩子,他就强调,一定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家里有多少亩地,种些什么,收成怎么样”“马铃薯原种育种这一项有希望做大吗”“孩子上大学有没有领取助学金”……唠的是家常,问的是小事,心里想的却是扶贫攻坚一项项细致的工作、具体的任务。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德胜村第一书记苏会彬的笔记本上端端正正地记着这样一句话。“这是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的话,是对我们所有党员干部的要求。”苏会彬郑重地说。

时间:2017年6月21日

地点:山西岢岚县赵家洼村和宋家沟村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山西岢岚县赵家洼村和宋家沟村考察。

赵家洼村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村。习近平总书记到特困户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家中看望。每到一户,他都仔细察看生活设施,询问家庭人员构成及基本情况,同主人一起算收入支出账,详细了解致贫原因和扶贫措施落实成效。得知刘福有和自己71岁的妻子、92岁的母亲一家3口都有病在身,总书记要求有关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曹六仁告诉总书记,特困户能得到党和政府这么多扶助,过去做梦都不敢想。习近平对他说,党和政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让大家生活越过越好是我们的职责。王三女的丈夫、儿子已经去世,孙子、孙女有残障,习近平总书记安慰她好好生活,叮嘱当地干部安排好她孙子和孙女的特殊教育

宋家沟新村是岢岚县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点,村民新居已经建好,村民正陆续搬迁。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听取了岢岚县精准扶贫工作及易地扶贫搬迁整体情况介绍,了解宋家沟新村规划及建设情况。他到已搬入新居的贫困户张贵明家具体察看,问一家人搬迁享受了多少补贴,现在生活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习近平对村民们说,希望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

时间:2018年2月11日

地点:四川昭觉县三河村和火普村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驱车2个多小时,从西昌市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三河村处于大凉山腹地,平均海拔2500多米,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深度贫困村。沿着石板小路,他先后走进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户贫困家庭看望。生活过得怎么样?发展什么产业?收入有多少?孩子有没有学上?……习近平同村民围坐在火塘边,一起分析当地贫困发生的原因,谋划精准脱贫之策。“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很高兴来到这里,看到大家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心里十分欣慰。”习近平表示,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火普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来到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走进吉地尔子家里,察看住房功能布局,了解一家人生产生活情况。“总书记看得特别仔细,问的都是家常,感觉就像自家的吉莫吉西(亲戚)来了一样。”储藏室里存放着一些圆根萝卜,当地村民种植的这种萝卜口感很好。总书记说,这是好东西,要想办法卖出去。看到院子里的机动三轮车,总书记说:“买了车子,路也修好了,就可以把你们这里特有的优质农产品运到外面去卖,持续增加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时间:2019年4月15日

地点: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不顾山高路远,辗转3个多小时来到华溪村,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鼓励大家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习近平踏着湿滑的石阶登上陡坡,来到贫困户谭登周家,从屋外看到屋内,详细询问老两口生活和身体状况。谭登周夫妇告诉总书记,由于伤病原因暂时丧失了劳动力,生活还比较困难,但土地流转有分红、医疗有救助、低保有兜底,3间住房加固后都很结实,特别是医药费大部分报销,自己只负担一部分,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这个兜底作用很关键。脱贫攻坚2020年就要收官,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重点做好那些尚未脱贫或因病因伤返贫群众的工作,加快完善低保、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扶持和保障措施,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

时间:2019年5月20日

地点:江西于都县潭头村

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看望慰问老区人民。在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家,总书记同孙观发一家人和当地镇、村干部围坐在一起拉家常。总书记深情地说:“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

“那天,总书记来到富硒蔬菜产业园,我向总书记介绍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发展模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总书记听了很高兴。”时任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负责人施长国动情回忆,“总书记握着乡亲们的手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的日子会更美好。听了总书记的话,乡亲们使劲鼓掌,不少人激动得流泪。”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考察时强调,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如今,当地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老区百姓依托蔬菜产业脱贫致富,向着幸福生活不断前进。

时间:2019年7月15日

地点: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

2019年7月1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马鞍山村考察调研,同乡亲们畅谈脱贫攻坚,共话民族团结,给全村干部群众加油鼓劲。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村民张国利家,进厨房、看厕所,拉家常、问收入,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在院子里与赤峰基层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坐在板凳上,同他们交流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和民族团结等情况。

张国利家使用的是微生物降解厕所。“那天,总书记耐心地听我们介绍了这种厕所的使用情况,指出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我们家有蒙古族、满族、汉族3个民族,总书记称赞我们一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如今,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相亲相爱,就跟总书记说的一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时间:2019年9月17日

地点:河南光山县东岳村

河南光山县东岳村历史悠久,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然而这里曾经却是国家级贫困村。2019年9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岳村考察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中办在光山县扶贫工作情况。东岳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585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8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习近平察看了糍粑、月饼、咸麻鸭蛋、黑猪腊肉、红薯粉条、甜米酒等“光山十宝”和光山羽绒服等特色产品,详细询问产品的市场销路和带动村民脱贫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政策好,还要靠大家去落实。你们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不仅自己脱贫,而且要争当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我一直强调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他说,追求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党中央制定好的规划、政策,要靠各级党组织来执行。要把基层党组织搞好,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团结带领群众永远跟着党走。

时间:2020年1月19日

地点:云南腾冲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云南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寨不仅幸福,而且幸运。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考察,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勉励大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按照当地风俗,总书记还敲响三声佤族木鼓,为乡亲们送上新春的祝福。

习近平来到村民李发顺家,一一查看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猪舍等,了解居住环境。随后,习近平在院子里同李发顺一家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并聊起家常,详细询问李发顺一家脱贫情况。李发顺告诉总书记,以前因为缺少劳动力,加上两个孩子要上学,生活一度十分困难。这几年通过养猪、碾米、外出打工等,收入提高了不少,2017年已经脱贫,一家人都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孩子有学上,房子干净结实,生活越过越红火。习近平听了十分高兴。他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时间:2020年4月20日

地点:陕西柞水县金米村

陕西柞水县金米村是传统的山区农业村,曾经因“山上有金、地上有米”而得名的金米村,囿于交通不便,土地稀少,成为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2020年4月20日,沿着陡峭的山路,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走进村培训中心、智能联栋木耳大棚,了解木耳品种和种植流程,询问木耳价格、销路和村民收入等,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他在金米村直播平台前“点赞”当地“小木耳、大产业”的视频风靡全网,习近平总书记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最强带货员”。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时间:2020年6月8日

地点:宁夏吴忠市弘德村

宁夏吴忠市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居民主要来自“苦甲天下”的深度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2020年6月8日,习近平首先来到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弘德村的扶贫车间,是由福建德化一家企业帮扶设立的,是闽宁协作的成果,它承载着村里100多人脱贫致富的梦想。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曾亲力推动闽宁扶贫协作。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扶贫车间,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村民们亲切交流。乡亲们告诉总书记,村里引入企业从事纸箱包装业务,解决了一百多人就业问题。习近平表示肯定。他指出,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企业参与兴办扶贫车间,体现了先富带后富,很有意义。

在回族村民刘克瑞家,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看牛棚、院落、卧室、厨房、客厅,详细了解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询问刘克瑞老两口还有什么困难、对今后的日子有什么打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