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肉羊产业的发展历程考察

中国肉羊产业的发展历程考察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及邻近的中亚细亚地区还被公认为是现有山羊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以前的肉羊饲养规模较小。此后受战争影响,中国肉羊养殖数量不断下降。至建国初期,中国肉羊养殖规模已下降到4275万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肉羊产业经历了自然发展、商品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发展三个阶段。至2018年,中国肉羊存栏量已达到3.02亿只,羊肉产量达475.26万吨,出栏率为97.65%,平均胴体重达16.10千克/只。

中国肉羊产业的发展历程考察

根据李军等(2014)编著的《中国羊业经济史》可知,中国北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一定规模的养羊业。处于传统社会时期的中国,就已经拥有包括蒙古羊、同羊、湖羊、寒羊、藏羊以及西域大尾羊等绵羊品种。除了绵羊外,中国还是驯养山羊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及邻近的中亚细亚地区还被公认为是现有山羊的主要发源地。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以前的肉羊饲养规模较小。秦汉时期随着拓跋魏入主中原,畜牧文化的影响迅速扩大,肉羊饲养规模急剧增大。根据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的相关记载,当时羊的数量往往以“千口”计,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单个家庭饲养千口羊的规模并不罕见。唐、宋、元和清代中后期是中国肉羊养殖业发展的兴盛期,饲养规模相对较大。隋唐时期,传统社会的经济水平达到了鼎盛时期,养羊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史书记载,开元年间(713—741年),陇右监牧马的数量约27万匹,而羊的数量增加至67万头,马、牛、羊总数达到100万头。宋代时,牧羊业已十分普遍,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太原一带几乎家家都饲养羊。到了元代,由于当时的统治者主要是草原上的蒙古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属性使得当时国家对羊的需求量大增,进而带来养羊业的迅速发展。根据《元史》相关记载,元世祖时期(1260—1294年)弘吉剌部已有羊20万头,元成宗时(1294—1307年)达到30万头,较元世祖时期增加了10万头。明清时期,由于羊肉被视为贵重食品,食羊之风更胜,进而带动民间肉羊饲养数量的快速增加。到了近代,肉羊养殖虽然受到战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从规模上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农商统计表》资料显示,1914年中国肉羊养殖规模约为2000万只。1934年《农情报告》估计这一数字达到3700万只。而学者李群(2004)估算认为1935年中国肉羊饲养规模已经接近6000万只。此后受战争影响,中国肉羊养殖数量不断下降。至建国初期,中国肉羊养殖规模已下降到4275万只。(www.daowen.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肉羊产业经历了自然发展、商品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发展三个阶段。首先,肉羊产业自然发展阶段(1949—1977年)的主要特征是大多数地区的养羊业都被视为副业来发展,肉羊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其次,肉羊产业商品化发展阶段(1978—1998年)的主要特征是饲养规模增长迅速,出栏率和胴体重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肉羊生产的区域不断由牧区向农区转移。根据FAOSTAT统计数据库资料,中国肉羊的存栏量在这20年间增长了58.02%,从1978年的1.62亿只增加到1998年的2.56亿只;肉羊出栏率从1978年的不足20%大幅上升到1998年的67.30%;肉羊平均胴体重水平从1978年的不足10.6千克/只增加至1998年的13.6千克/只,平均每只肉羊的胴体重增加3千克,说明这段时期中国肉羊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中国五大牧区(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和甘肃)的羊肉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也由1978年的一半下降至不足1/3的局面。最后,肉羊产业化经营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的主要特征为不断向产业化、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等集约化生产方式迈进,肉羊产业发展迅猛。这段时期像小肥羊、蒙羊牧业等以羊肉为主要食品来源的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大量进口肉羊专用品种,优势区域逐步形成,且集中趋势越发明显。至2018年,中国肉羊存栏量已达到3.02亿只,羊肉产量达475.26万吨,出栏率为97.65%,平均胴体重达16.10千克/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