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凤纹的演变历程及其在传统纺织品中的应用

凤纹的演变历程及其在传统纺织品中的应用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凤纹所表现的内在精神、表现形式都刻有时代的烙印。本文力图从宏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简要地论述有关凤纹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代,进而成长为一个璀璨的服饰文化符号;也进一步引发关于如何以传统纹样为母题,进行当代图案创新设计的思考。虽然这个时期没有凤纹的纺织品实物,但可以从青铜和玉器纹样中窥见凤纹的风貌。凤凰的五彩之纹,便是才德的象征。凤纹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切。

凤纹的演变历程及其在传统纺织品中的应用

谈雅丽[1]

摘 要:凤纹在中国历代装饰上均应用广泛,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母题,在不同的时代文化中呈现出各有特点的凤纹图案。凤纹所表现的内在精神、表现形式都刻有时代的烙印。本文力图从宏观历史文化背景中,简要地论述有关凤纹是如何经历不同的时代,进而成长为一个璀璨的服饰文化符号;也进一步引发关于如何以传统纹样为母题,进行当代图案创新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凤纹;历代;寓意;创新设计

The Diachronic Formation of the Phoenix in Textiles

Tan Yali

Abstract:Phoenix pattern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decoration of Chinese dynasties.As a living motif,phoenix patterns are featured in different times and cultures.The inner spirit and manifestation of phoenix patterns are imprinted with the times.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how phoenix patterns experienced diあerent times from the macro-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and then grow into a bright symbol of costume culture.It also further triggers the thinking on how to take the traditional patterns as the motif and carry out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contemporary patterns.

Key Words:phoenix; past dynasties; meaning; innovative design

从源头上说,凤是一种氏族图腾,是原始先民寻求庇护的对象。“早可到三千年前,凤纹本来似属于鹫鹰和孔雀的混合物,结合了鹫鹰的凌厉和孔雀的华美,形成了一种具有神秘特征的纹饰符号”[2]。商代是崇尚神权的时代,文化的特色是祭祀与巫术。凤纹是在商代后期出现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头上有冠,有的是长冠,垂于颈后甚至背部;有的是华冠,呈花朵状;有的是多齿冠,呈羽毛状。凤纹多表现在青铜器上,呈现沉重神秘、抽象、恐怖、幻想的混合效果,有一种威严和规矩严谨的美(图1)。在各式精美的周代雕玉配饰上,可以看到秀美活泼的凤纹图案。这些凤纹高冠长尾,尾羽向上翻卷披及头顶形成垂冠(图2)。有学者认为周代社会观念已将祖先和神分开,因此人与天的沟通,是以凤鸟为媒介的[3]。商周时期凤纹在服饰上的应用多体现在玉器上,凤纹表现为威严有力的凤凰。随着西周神权色彩的逐渐减弱,古人开始从原始自然宇宙与社会政治文明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待天人关系。虽然这个时期没有凤纹的纺织品实物,但可以从青铜和玉器纹样中窥见凤纹的风貌。

图1 商代凤纹

图片来源: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7(图3-18)。

图2 西周凤纹

图片来源: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8(图4-7)。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制社会瓦解,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的发展,丝织工艺也有大的提高。在先秦的理念中,凤鸟代表着祥瑞,凤出则“天下宁”,而“凤凰来仪”“凤鸣岐山”之说使凤纹的寓意与百姓的内心向往发生了关联。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凤纹呈现修长、秀丽的面貌,趋于轻盈舒展、自由活泼(图3)。凤纹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凤是楚人的祖先,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神鸟。他们认为只有在凤的引导下,人的精魂才能飞登九天,周游八极[4]。凤凰的五彩之纹,便是才德的象征。所以凤凰也可以喻人,典型例子是屈原,他个性张扬,坦陈自己内外之美,德才双修,以凤凰自喻。在出土的楚墓绣品上,凤纹出现的频率远超龙纹、虎纹[5],也出现了龙凤合体纹、凤鸟花卉合体纹等图案形式。在这个阶段,凤纹的表达除了与人的美好愿望契合之外,还投射了优秀的个人形象。

图3 战国龙凤虎纹(湖北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

图片来源: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4(图5-25)。

图4 西汉刺绣变体凤纹(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

图片来源:黄能馥、陈娟娟,《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272(图3-237)。

秦汉时期,工艺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桑树的栽培和养蚕的方法都有改进,织物品种更加丰富,织绣印染方式更加精进,丝织品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汉代文献《急就篇》是这样记载的“齐国给献缯素帛,飞龙凤凰想追逐。”汉地重凤瑞的政治风气的延续,使凤纹被赋予祥瑞、兆庆的象征意义,出现了“鸾鸟”“朱雀”“朱鸟”等多种称谓。朱雀也以神兽的身份,以画像砖的形式,镇守在百姓的居所之上。凤纹从过去抽象的线条逐渐发展为具体的造型,增添了许多生活的气息。另外,西汉以抽象的形式形成了云凤或云鸟的合体纹(图4),也可称为云凤或云鸟变体纹……马王堆出土的乘云绣中的穗状卷云纹的形成可以理解为:它是由凤鸟纹结合涡卷云纹衍生出的一种新的云纹形式[6]。秦汉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初期承袭楚文化、中期后南北文化进一步交融变化,但不论怎样变化,凤纹依然被认为是吉祥纹样[7]。凤纹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切。

魏晋南北朝时期,染织纹样在传承中广泛吸收外来纹饰的特点,呈现胡汉之风相融合的风格。佛教题材的纹饰开始出现。这个时期社会分裂动荡,难以形成凤文化的昌盛,但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凤凰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政治上制造凤瑞宣扬统治的合理性,乱世依靠凤瑞传达天命,凤凰与体现道教成仙思想、佛教生死轮回思想的一些图案元素交织在一起[8]。在这个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错的时代,百姓也多有信佛之人。这个时期的凤纹形象除了继续沿袭汉代以来的风格外,还融合少数民族风格,主要追求一种线条美、飘逸美,并开始采用凤纹穿插于花卉之间(图5),形成了“凤穿花”图案的雏形。这一时期更强调写实,表现手法上更精美和华丽。(www.daowen.com)

图5 北魏敦煌莫高窟佛龛莲花凤纹装饰

图片来源:黄能馥、陈娟娟,《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283(图3-268)。

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政策,纺织手工业得以发展。至唐繁盛时期,唐代的丝绸生产在品种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时的丝绸织造业无论官营、民营都体系完整,规模庞大。唐代的对外关系包括南亚、中亚和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唐代道教、佛教的发展与繁荣,打破了汉代儒家政治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之前被儒家拔高成为政治工具的神化凤凰,也因为政治多元化之后,被削弱了神性光环,走入人间。而这一转折反而借由多元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生命力,欣欣向荣地成长起来,进而达到了另一个艺术创造的繁盛时期。这时凤凰除了吉祥高贵,还显示出一种神采,一种令人欣赏的风度与气质。李白有诗句:“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唐代凤凰的造型或雍容柔媚,或健壮英武,体现出唐代凤凰“双性”并存的特点。有的是单凤直立凤尾飞扬,有的是以联珠团凤的形式出现,也有凤衔绶带或璎珞的形式。凤凰以行走状或站立状为主(图6),体态丰满,神情自然,或双足立地,或一足站立,一足弯曲,尾羽翻卷而翘过头顶,常常被处理成缠枝形或花瓣形。唐代花卉缠枝图案的兴起,与佛教中轮回永生的教义有关,象征灵魂的连绵不断。缠枝花卉的图案排布形式很有可能是古代云纹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为了表现情爱的主题,双凤、对凤及凤穿花等形式日益多见,有的喙部还衔有花枝,寓意为筑巢育雏,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凤凰形象更具母性之美,为以后成为龙的配偶奠定了基础。唐代的凤纹丰满刚健,时代气息强烈。

图6 唐代缠枝葡萄舞凤纹锦

图片来源:黄能馥,《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22(图6-78)。

从北宋晚期开始,受北宋皇帝的艺术趣味和宫廷花鸟画的影响,纹样增强了绘画性和写实性。宋代吉祥图案盛行,集中地反映出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凤纹样式首如锦鸡,冠似如意,头如藤云,翅似仙鹤。凤鸟造型别致,飞姿劲健似拔空而起。曲颈前顾的凤首,迎风振飞的翅羽,挺然上翘铺展的凤尾,翅羽排列有序,躯体鳞片层次密集,尾羽似花叶、花瓣。以旋纹勾勒出来的云彩,滚滚翻腾,具有优美的律动感(图7)。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凤纹变得写实、细腻、清秀,也多与品类丰富的折枝、缠枝花卉相结合,对凤、云中凤、凤穿花是常见的组合。

图7 宋代翔凤纹缂丝

图片来源:高春明,《锦绣文章: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01。

元代的统治者为马背上的蒙古族,性格粗犷彪悍。但元统治者对于疆域内各类文化形态采取了兼容的政策,并表现出强大的学习精神。所以元代染织纹样大体继承了宋、辽、金、西夏的形式,并且文化兼容了蒙古族文化、汉族文化、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高丽文化等,这种多元的文化形式对染织纹样的造型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蒙古统治者对丝绸有着特殊的偏爱,这成为推动元代丝织业大发展的动因。元代凤纹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尾部的羽毛,凤尾羽毛有两种造型以区别雄凤雌凰,雌凰尾羽为三至四根单边齿状长条形羽毛;雄凤尾羽为一根辗转往复的卷草纹。凤纹的造型头顶有夸张的冠翎,颈部多有一根或数根飞舞的长条羽毛,雄凰瞪眼形象及鹰嘴造型更显凶猛(图8)。凤鸟多与缠枝牡丹纹组合成满地效果,两只凤鸟上下呼应为喜相逢构图[10]。龙纹被视为皇权的象征而专用于帝王,与此相应,凤凰则多用于后妃,礼服之中以凤冠、凤袍、凤鞋为贵。

明代郑和带领船队由海上访问西洋,最远至非洲,是中外交流的一大发展,从16世纪开始,中国的艺术文化信息被带往欧洲,欧洲的艺术文化信息源源不断涌入了中国。明代染织纹样基本承袭宋元,动物纹样作为服饰礼制中彰显等级的标志性纹样而出现,并多与植物纹样组合构成吉祥寓意。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和市民文化进一步发展,科技创造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生产向前发展,崇真务实风气很盛。明初流行的“羽翼凤尾纹”种类很多,包括双尾、三尾、五尾以及“卷草尾”等,都是继承了元代模式发展而来[11]。有时在凤纹的表现细节中有类似巴洛克式纹样曲线扭转的特点,体现了凤纹与西方视觉元素的融合(图9)。

图8 元代褐色地鸾凤串枝牡丹莲花纹锦被面

图片来源:隆化民族博物馆,《洞藏锦绣六百年:河北隆化鸽子洞洞藏元代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78。

清代的染织纹样表现为民间纹样、宫廷纹样、国内各民族纹样以及西方外来纹样的借鉴和模仿。清代织绣工艺发达,除官府的手工业工场外,各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也极为普遍,凤凰成了织绣工艺中的常用图案,在缂丝、刺绣、蜡染、妆花缎等工艺中都有体现。清代延续了明代言必吉祥的原则,其凤纹常与花卉、云气、杂宝组合以传达各种美好祝福。在清代凤纹造型方面,南京织造云锦的手工口诀中讲:“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首如锦鸡,头如藤云,翅如仙鹤”,均是对其的总结。统治者把“四团凤”“八团凤”纹样作为冠服制度的一种标准来应用。凤纹在清代的发展脉络为:清前期纹样素雅清秀,清中期纹样趋向华美繁缛,清后期纹样更趋于华贵,以繁取胜,细碎造作,也将凤纹的吉祥寓意发挥到了极致(图10)。

进入民国,革命破除了阶级特权之后,凤纹的图案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服饰的各个角落都有所呈现,寄托着人们对这个美好纹饰的喜爱。在凤纹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中,凤纹与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精神的投射越来越具体,也与各种吉祥祝福结合在一起,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

图9 明代对凤纹织锦

图片来源:高春明,《中华元素图典:龙蟒鸾凤》,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180。

图10 清代凤纹妆花缎

图片来源: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81(图8-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