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粽子在日本的演变历程

粽子在日本的演变历程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的粽子是和端午节的习俗一起从中国传入的。因为日本的粽子皮用白茅进行制作,所以日语称粽子为“茅卷”。其中第二类的粽子是现在的日式点心店做的粽子的原型。现在在日本各地包括京都的点心店制作的粽子大部分都是这种,也为庆祝端午节而制作。日本还有其他种类的点心是用竹叶包起来,有时候称为“粽子”,被认为是由“道喜粽”演变而来的。第一种到第四种的粽子的简化型在日本各地都有保留下来。

粽子在日本的演变历程

日本粽子是和端午节的习俗一起从中国传入的。因为日本的粽子皮用白茅(チガヤ:chigaya)进行制作,所以日语称粽子为“茅卷”(chimaki)。

承平年间(931—938年)在一本名为《倭名类聚钞》的书中有关于“和名”的记载,详细介绍了粽子的做法(用白茅将糯米包起来,再用稻草灰碱水将其煮熟食用)。

这是利用稻草灰碱水杀菌和防腐的功效来保存食物。后来全国各地把这种做法改良或简化,特别是在关西地方,在茅卷里面放馅儿或把糯米换成葛粉糕等,越来越接近于日式年糕。在日本包粽子时,除了用白茅之外,还会用到竹叶、蒿叶,另外在《伊势物語》里,有用菖蒲包粽子的记载。

江户时代,1697 年发行的《本朝食鉴》里面有介绍了四种制作粽子的方法。

1.先把蒸好的大米捣细,捏制成年糕。然后用菰叶把它包起来,再用兰草把它绑好,最后用开水煮熟。有时也用栀子汁进行染色。

2.粳米做的丸子用竹叶包好。也叫作“御所粽”、“内裹粽”。(www.daowen.com)

3.糯米做的年糕用稻草包好,叫作“馅粽”。

4.把茶梅的根烤制后加水成灰水,用它将糯米弄湿,然后把它做成年糕。外面用稻草包起来。叫作“朝比奈粽”,骏河国朝比奈地方(现在的静冈县藤枝市冈部町)的特产。

其中第二类的粽子是现在的日式点心店做的粽子的原型。现在用葛粉代替糯米。因为开始使用竹叶包制的是一名京都的点心手艺人叫“川端道喜”,所以也叫作“道喜粽”。川端家现在依然在制作粽子,他们家族的粽子是京都点心的代表之一。现在在日本各地包括京都的点心店制作的粽子大部分都是这种,也为庆祝端午节而制作。日本还有其他种类的点心是用竹叶包起来,有时候称为“粽子”,被认为是由“道喜粽”演变而来的。

第四类的粽子最类似于原型,利用稻草灰碱水杀菌和防腐的功效来保存食物。鹿儿岛县做的“あくまき(灰水卷)”、“つのまき,(角卷)”,长崎县做的“灰汁笹巻き”的做法继承了第四类的做法。但“朝比奈粽”目前已经没有人制作。

第一种到第四种的粽子的简化型在日本各地都有保留下来。新潟县的“三角粽”,现在仍然可以常常看到。此外,在新潟县有一种叫“竹叶丸子(笹団子)”的食物,它在茨城县常陆太田市也被称为“粽子”,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