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民间剪纸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运用研究

传统民间剪纸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剪影镂空在我国传统服饰在的运用剪、刻刀出现以后,影像艺术开始发展成为“剪影”这一艺术形式。(二)魏晋南北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运用

传统民间剪纸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运用研究

由于纸易潮湿腐烂的特性,能够保存下来的剪纸实物资料非常少。我们从以大量的史料记载、少量出土的剪纸、刺绣和缂丝的服饰、印染镂板织物、以及明清与民国时期的剪纸进行总结,民间剪纸在其发展历程中,在民间服饰的妆饰、面料、装饰工艺各方面表现明显。剪纸艺术的形式语言通过服饰的妆饰、面料、工艺等媒介的传播与发展,才能经久不衰。

(一)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剪影镂空在我国传统服饰在的运用

剪、刻刀出现以后,影像艺术开始发展成为“剪影”这一艺术形式。在植物纤维纸发明之前,人们用金银铜箔、缣帛、毛毡皮革、树叶、树皮等拨片材料代替纸进行剪刻的相似艺术形式。并将原始彩陶、原始岩画、商周青铜器中的意象装饰纹样的符号镂空,开创了民俗剪纸的先河。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剪影镂空的艺术形式,主要有贴花、胜、透雕以及浮雕等,剪纸学术界把这一时期成为“类剪纸”时期或“非纸剪纸”时期,对后代剪纸的演变及其他的传统造型艺术形式的衍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为民俗剪纸的生发奠定了基础。

1.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剪影镂空工艺在面料上的运用

所谓贴花,是用金属箔片、布帛、缣帛、毛毡、皮革等拨片材料剪成各种形象的图案花样,用来贴在服装、人面、器皿等。贴花主要有贴绣花、贴面花、贴金花等。

贴绣花是把彩色布帛、缣帛、毛毡、皮革等剪刻成各种花纹和形象,贴在布帛、缣帛、皮革、毛毡、皮革、帐篷底上再经过锁边、缝缀而成的一种刺绣装饰手法。商代毛公鼎的铭文中有记载,剪成豹形、虎形皮革纹样贴绣花,用来装饰车盖布,达到避邪驱鬼的效果。湖北的江陵望山一号墓,曾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镂空刻花的皮革。晋国曾非常流行贴绣“金十果”鞋花。就是用金箔剪成十种果子,把“十种果子”贴于红色的缎面的枕头和鞋面上,再用丝缀绣上。还流传一种叫“宫花”,因其造型特点民间叫“子宫花”和“石榴花”。这种“宫花”是故说是用彩娟和金箔制成的,由两朵花的蒂并列而成,每朵花各分十瓣,向上竖着五瓣,向下竖着五瓣,十果纹样则是分布在十个花瓣上。传说晋献公在其婚礼上,让其老婆姜氏穿上了他让做的有“十果花”金箔片的贴绣鞋,头上戴着彩娟“石榴花”,光彩耀人。而姜氏希望晋国所有的女性出嫁都能够像她一样美丽动人,于是此花样从晋宫传入民间,被称为“晋国鞋”和“宫花”。当时,成了晋国嫁女时必备之物。段吉庆,“晋国鞋、宫者”剪纸纹样的沿革初探。陈竟主编:《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研究》现在成为山西民间流传的一种金十果纹铁绣的纹样。

这种贴绣花的形式,在古时候的中国的西南、东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中都是普遍流传的,在匈奴的墓中曾出土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毛织品,上面用贴花绣着三个骑马人、一个在花中的人形以及其他图案。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古时妇女们都是自己贴绣花的,他们再各式各样的生活宗教用品上贴上精心设计过的绣花。古时的满族巫师的神衣是用染成黑色的软皮剪成动物纹样缝制在染成红紫色的鹿皮上,而巫师的裙子在其边角会用剪成云纹的图案贴缝而上,这是远古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遗迹。在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边一带生活的古代满族、过尔特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广泛流行穿鱼皮衣鱼皮衣服缀满染色鱼皮剪剔贴绣的纹样着铜制线,一些鱼皮缝制的手套也有用染色的鱼皮剪成花草纹,鸟纹、云纹、鹿纹等图案贴绣。蒙古族、哈萨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用马皮、狼皮、鹿皮等皮革剪成人物动物的形象,然后用鹿筋线、狍筋线缝在衣服、口袋、帽靴、马鞍、地毯及用具上(图4-42)。

图4-42 蒙古族衣袍上的软皮蝶纹贴绣图案

贴绣花的图案纹饰造型一般比较简练粗犷朴实,色彩单纯凝重大方,构图常对称折剪方法,大多是二方连续或者是四方连续图纹。直到现在,贴绣工艺手法仍在牧区和一些汉族地区流传。

2.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非纸剪纸在妆饰上的运用

贴面花是贴花的一种,古时候妇女们在额头、面颊、眉眼间、下颌等处的装饰花样,贴面花又有贴花子、花钿、媚子等多种叫法。花子是用极其薄的金属箔片、蝉翅、绸罗、鱼鳞等作为材料剪镂成星、月、花、鸟等纹样,用胶贴于脸部、额间等处,以示美观吉祥。《木兰诗》中提到“对镜贴花黄”,可见在战国时期就有贴面花这种薄片装饰方式。面花的色彩主要是红黄绿三色为主,像是“对镜贴花黄”的“黄”与“眉间翠钿深”的“翠”。一件现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的战国时期楚墓木俑,出土于湖南长沙,他的脸部就装饰着类似于面花的圆点形状图案。除了出土的文物对此有所表现外,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史书和诗赋作品中有不少对妇女贴面花的描写与阐述。西汉王桀《神女赋》中写到“施华的结羽钗”,《中华古今注》也有记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面花,画为云凤虎飞升。”自先秦以后,各朝代宫廷及贵族妇女们贴面花的风俗渐渐的兴盛起来,并且慢慢地流传到民间。

胜,是古代一种用金属箔、彩帛、毛毡等材料剪镂成的装饰工艺品。起初被用于头饰,后来发展到用于服饰、祭祀、器饰等。经过长期的演化,胜演变为多种,按材料划分的话,有用金箔做的金胜,用银箔做的银胜,用铜箔做的铜胜,用玉片做的玉胜,用彩色绸帛做的彩胜,汉代以后彩胜是用彩色织物纤维制成的纸做的胜。按用途和内容划分,有华胜、人胜、方胜、厌胜、幡胜等。

人胜是剪镂成人的形状用于祭祀鬼神灵魂的,幡胜是在彩色绸小幡上剪镂出物象或者是用彩绸和金银箔剪镂物象贴在彩幡上的装饰物,用于祭祀、出征这些礼仪上。方胜是中国最早的“门笺”,图案是二方连续方形或是菱形套连的几何图案,呈现网状方连纹的装饰形式,寓意是连绵不断。厌胜是古人诅咒画符等巫术制服人或物的形式。

华胜,又叫花胜、彩胜、春胜等,是妇女们带着头上的饰品,华字形似草木之开花,华胜多以草木花朵花枝虫鸟形状镂制而成。古代立春日人们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举行祭祀,进而有了戴华胜的习俗。《礼记·月令》有记载说,周代立春日天子率其下属去东郊迎春,并且有祭祀火芒神的仪式用来祈求丰收。汉承周俗,《汉书·礼仪志》,立春日,汉代的天子也是迎春与东郊并且祭祀青帝句芒,所穿服饰与马车都是青色,唱《青阳》之歌,跳《云翘》之舞等,妇女们头戴春胜迎春。

(二)魏晋南北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运用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业才有显著发展,在此之前几百年,纸都是作为贡品的稀有物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精进品类繁多,同时出现了色泽瑰丽的材质。由于它价廉容易得,用纸得以普及。只有民间普遍用上了纸,民间剪纸才能够真正的产生。非纸民俗剪纸所用的材料逐渐被纸代替,开始嬗变成真正的民俗剪纸。

新疆干旱的天气,使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原古墓中的十几种剪纸有幸完好保存下来,大量的史物证实我国纸质剪纸产生应该是在魏晋时期,这时期的剪纸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从新疆出土的剪纸团花可以看出,使用折剪的手法,当时的纸钱、纸腰带、纸帽等冥物,题材都是佛教信仰中常见的象征物象以及纹样,像是莲花纹、鹿纹、猴纹、塔纹、蝶纹等,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现在的剪纸形式没有很大的区别。

今天的元旦春节始于魏晋时期,元旦春节已经完全确立是在南北朝时期,在此期间用彩胜装饰来庆祝佳节的风俗愈加的盛行。因此,非纸民俗剪纸的贴花与胜的剪镂工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魏晋南北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面料上的运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镂板印染工艺很盛行。新疆出土了的晋代的一件蓝白印花娟和北朝时期的一件蓝底印花毛织物。两件织物的纹样均为,小圆点宽约1至2毫米,之间不连接、呈间歇状,这些特征镂空花板所特有的现象。这可以说明新疆已将剪纸应用到镂板印染的工艺上,而这种夹缬工艺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这个时期的镂板师由桐油纸剪刻而来的。由此说明了,民俗剪纸已经在黄河流域被应用到了寻常老百姓的民俗生活的各方面中去。利用印板为中介的镂板印花,雕板(图4-43)雕花印花效果更加稳定。不仅表现形式具有板画的艺术风格,而且细腻的色晕变化,使面料图案更精美。

图4-43 魏晋南北朝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妆饰上的运用

2.魏晋南北朝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妆饰上的运用

一到夏历的立春日,当时的人们都会在头上戴华胜来装饰自己。西晋傅咸《燕赋》记载:“彼页运而方臻,乃设彩燕以迎止。”“说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由此可见,晋代时期立春之日,人们要用彩绸剪燕子作头饰。同时还要在头上贴写着“宜春”,意为“迎春”,二字的彩纸。从祭祀芒神变异而来的习俗剪燕,南北朝时期也沿传了。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赋之,贴宜春二字,走向田野迎春。或错辑为幡胜,谓之春幡。”傅咸在《燕赋》中有对人们在立春时节头戴彩燕与贴宜春二字做出解释:“春夏秋冬四级一个接一个的推移,人们恭敬滴迎接春天,春天顺应天运是东方,所以用彩燕欢迎她的来临。彩燕展开轻巧而有力的翅膀,好像要飞而又不能飞高。人们的手工技巧是何等精妙,仿效燕子的模样惟妙惟肖,含着青书赞美着春天,表达了(宜春)的祝福——春天安好。”

(三)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运用

唐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百姓的生活安定富足乃能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创作。造纸业在唐代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纸的质量还是产量都有了提高,价格也因此在不断下降,民间日常生活中的纸制品得到普及。民俗剪纸得到了普及,节日民俗剪纸就更为普及,人们形成在立春日和人日剪镂幡胜,人胜的习俗。可看出剪纸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完整的画面构图且细腻精巧。唐代时期的民间剪纸与其他艺术一样,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传统民间剪纸被广泛应用在方方面面,刺绣、陶器、印染、铜镜、面妆、漆器等上。

1.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面料上的运用

唐代民间已将剪纸广泛应用到了镂空型纸板印染工艺上,从新疆吐鲁番等地古墓出土的大量唐代夹缬印花织物中可以看出。如狩猎纹印花娟、鸳鸯纹印花娟、绛地白花纱等。印花图案很丰富,除了有小团花,还有动植物、人物、静物等。纹样点线流畅。纤细,比晋南北朝精致细腻许多。安徽、湖南、湖北、江苏、云南、贵州、新疆等地区民间都生产镂板印染花布,我们现在仍能见到大量唐代遗传下来的镂板印染品,有床单、被面、方巾、肚兜、枕巾、挂饰等生活用品。(www.daowen.com)

唐代流行的染缬到宋代曾被“禁止民间打造”,被用作当时的军服衣料。这个规定在南宋时被撤销。到元代时,民间的染缬又开始复兴。当时民间印染的方法有浆水缬、药斑缬等,浆水缬就是夹缬,是用;镂刻好的纸板放在棉布上,染料一般为蓝靛,用刮浆的方法来印染,所以又称蓝印花布。

2.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妆饰上的运用

上文有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贴面花,到了唐代,贴面花开始普遍流行。《酉阳杂俎》有记载:“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日黄星靥”“左颊有赤点如痣”“皆以丹点颊,而后进幸焉。”在出土唐代的木俑、唐三彩、绘画、敦煌莫高窟壁画等艺术作品中能够看到各式花钿的纹样,有的形似牛角,有的形似扇面、桃子等,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抽象纹样。

3.唐宋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装饰工艺上的运用

(1)刺绣

据《事物纪原》等史料的记载,传说我国的刺绣是有舜创造的,到秦汉时期,各民族地区开始广泛的流传刺绣。《后汉书》记载西南夷“知染彩文绣”。到隋唐时期,女子从十岁左右就开始向其母亲学习刺绣,刺绣普及到了广大的女性同胞中间。枕头、荷包、花毡、门帘、榻垫、靠褥、鞋垫、靴子等生活用品,都盛行用刺绣加以装饰。刺绣的底样就是剪纸,民间剪纸与刺绣是一对孪生姐妹艺术,刺绣也离不开剪纸花样,贴绣本身就是用不是纸而是布或者皮进行剪纸的一种形式。

宋代刺绣技艺发展迅速,各民族盛行在服饰和生活用品上刺绣和贴绣花。八十年代福州市曾发掘黄升的墓出土了精美刺绣品十七件,里面有贴绣花的作品。宋代北方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他们喜欢用剪纸贴绣艺术装饰骑马用的鞍垫、革囊等生活用具。而西南地区的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女性们都擅长剪纸和刺绣。苗族人觉得苗族不同的刺绣花样代表着不同支系,黔东南有三十多支苗族,她们绣花剪纸位置多维衣袖。肩头、腰、胸襟等,纹样多为动物为中心,这些动物形象且有单独的展示,同时也会有人与动物一起。每一种动物形象生动可爱,这在别的民族服饰剪纸中比较少见。其他少数民族的刺绣剪纸也各有特色。

(2)缂丝

“缂”字本义,梁·顾野王所撰《玉篇》中称为“织纬”,既为画面的构成全部依赖纬度的变化,织出图案的正反两面皆同。缂丝所使用的是平纹缂丝机,采用的织造技法是“通经回纬”。既依画稿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色线作纬线,往返于经线之间。宋代庄绰所著《鸡肋篇》中说到“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形容的就是缂丝时不同颜色的衔所织的图形之间不相关联,图案边缘会有锯齿状的空隙。

据出土资料可知,先秦时期的新疆一带已经开始制作缂毛,这是以羊毛为原材料的缂织品,缂丝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敦煌石窟中的缂丝幡幢用色华丽且图案多为集合纹样,可见当时缂丝技术趋于成熟。盛唐时期,缂丝工艺随着派遣出访各国的唐朝使者和各国来唐访问的使者传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日本人还是用缂丝织物用来作为腰带、和服、日本僧人的袈裟,被看作珍贵的面料。宋代开始缂丝多为临摹名家书画的缂织作品,主要生产地集中在江南一带,这一时期的缂丝品种后世称“本缂丝”。

本缂丝是中国缂丝最古老的品种,出现在隋唐,成熟于在北宋宣和年间,代表了早期西域和唐宋时期缂丝的主要特点。本缂丝用丝粗实且捻度强,用色高雅淳厚,写实与画意其驱。本缂丝的作品典雅高贵,被用于装饰、书画摹缂、唐卡等欣赏型艺术品。莲塘乳鸭图》为南宋缂丝的名家猪克柔的作品,宋徽宗对她极为推崇。此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富有变化,红叶白鹭,绿萍翠鸟蜻蜓草虫,双鸭游乐,白鹭鸟神情精灵剔透一雌一雄双鸭游的悠哉。青石上缂制隶书小款“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此件缂丝幅式很大,组织紧密织细,丝缕匀称,层次分明,制作工巧,生意浑成,可谓巧夺天工。

(四)明清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运用

明清时期巩固和发展了经济,我国民俗剪纸呈现欣欣向荣的鼎盛局面。民俗剪纸无论从剪纸的题材内容、形式种类,还是从其的应用范围、技艺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清朝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和实物,这些剪纸相关联的资料为研究清代的剪纸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民间剪纸在明清时期运用的范围十分的广泛,蓝印花布和刺绣花样的风行最为典型,这都与民间服饰息息相关。

明清刺绣技艺非常娴熟,珠绣是在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珠绣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珠绣主要有珍珠绣、玻璃珠绣等。珍珠绣始见于隋唐。据《通典》记载,隋代京城游乐场的艺人“盛饰衣服,皆用珠翠”。唐代《杜阳杂编》记载,宫廷有珠绣被面,以小米粒般的珍珠等珠子绣成鸳鸯和花卉图案,五色辉映。宋代珠绣更为突出。岭南媚川郡(今广东宝安)官吏刘某以彩色珍珠绣成“双龙戏珠”马鞍献给宋太祖。元代,帝王穿的织金袍上绣以大珍珠,宫廷颁发西番的诏书也以珠绣装饰。清末,直隶总督袁世凯曾经奉献给慈禧太后一件以珍珠、宝石绣等花卉图案的服装。玻璃珠绣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当时吕宋(今菲律宾)华侨回中国,带回玻璃珠绣拖鞋,在福建一带流传。

1.明清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上装饰工艺的运用

(1)刺绣

在服饰方面,明清时代的士官、庶民都崇尚服饰绣花。特别是妇女儿童的服饰都离不开刺绣。而剪纸与刺绣是一对呼声共存的姊妹艺术,剪纸就是用作刺绣底样的。一个地方刺绣艺术发达,那这个地方的剪纸肯定也是风行的。妇女们不仅会“闭门”自己剪纸刺绣,而且民间出现了很多专门提供剪纸花样的艺人。明清时期有很多的刺绣花样实物和剪纸绣谱流传下来。我国最早的一部刺绣理论专著叫《雪宦绣谱》。它不仅总结了我国自唐宋面绣、明代顾绣以来的刺绣外法,所创造的散针、旋针以表现物体的明暗虚实的自创针法。

明清时代流传下来的刺绣花样实物品类很多,像绣在是肩、领、鞋、荷包、枕头、帐檐、帽、肚兜等上的刺绣花样,题材内容广泛,包括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生殖图腾、名胜古迹、瓜果蔬菜、吉祥图案等,体现了广大人民增寿、添喜、生财、祈福、进禄的美好理想。

以刺绣为基础的珠绣,以刺绣底样,在刺绣上缝制珠子。青缎绣金龙棉朝褂,收藏于故宫博物馆。石青缎地上绣两条上升的金龙,并彩绣流云飞蝠、海水江崖等纹饰,间以缉珍珠、珊瑚米珠团寿字,外环缀捶鍱花卉嵌珊瑚、绿松石、金板,以钉珊瑚、珍珠排珠相连。黄云缎勾藤米珠靴,珠和红珊瑚钉缀成勾藤纹装饰图案。两件藏品无论从刺绣底样还是珠绣上,都非常的精致与技艺娴熟,而珠绣制品的品种很多,有官服、帽、披肩等,最负盛名的当是“三寸金莲”。

(2)缂丝

元代的缂丝,掺以金线,极为华丽,风格独特,略显粗狂豪放,缂工依然精细,常用以织造帝后御真画像和佛教绘画,可惜传世作品不多。明早期,在“御用监”下专设缂丝管理机构“缂丝作”明初朝廷节俭后缂丝再兴,明初多模仿宋代缂丝。后来构图更加活泼,技术越为巧妙,部分图案甚至以添笔设色的方式,增加作品的神彩,形成独特风格。

后人称这时期的缂丝品种为“明缂丝”。它代表了明清时期缂丝艺术的特点,是中国缂丝发展到元末明初时期的转型品。因皇室和贵族对于面料的奢侈需求,“明缂丝”用色华丽精细,捻度松弛用线细匀,兼具装饰性和趣味性,常用画笔和绣针点缀来增添颜色,多用于服饰面料与家居用品。

清代的缂丝传承了元明的缂丝技艺,清代的缂制精密牢固,技术亿兴精进,用丝细匀,题材内容丰富,设计繁缛,更喜使用缂织、刺绣和绘画兼用的手法,色彩艳丽,更富变化,且清代制作了大量供皇室穿着的缂丝服饰以及供皇室供奉的缂丝唐卡,均是缂丝中的珍品。清代留下了大量缂丝制品,比如说官服、屏风、荷包、扇套、坐褥、桌围、补子、袍褂等实用品,还有佛像、诗文和书画等,为后人研究缂丝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而缂丝的粉本这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名画和御真像,很多的缂丝粉本为剪纸纹样。色缂金水仙纹袷马褂,此衣在绛色平纹地上采取平缂、构缂等技法运用圆金线缂织整枝水仙纹样,构图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特别是蓝色蝴蝶图案绦边的围衬,静中有动,别具一番情趣。蝴蝶图案和水仙是剪纸常见的纹样。花鸟牙柄刻八仙团扇与缂丝御制全韵诗册中用到的花草纹样也是常见的剪纸纹样。现在存世的缂丝珍品主要是收藏在故宫博物馆。缂丝因其自身工艺特点和奢华的贵族气质,在清末民初的乱世缂织技艺几近失传,令人所知更是有限。

2.明清时期剪纸在我国传统服饰面料上的运用

手工蓝印花布始于汉朝,发展在宋代,而真正形成自己的生产工艺和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在明清时期。随着棉花种植业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染色工艺的技艺提高,由于当时桐乡的气候地理环境非常适宜种植印染印花布的主要植物染料“蓝草”的生长,桐乡的民间纺织技艺在当时非常的发达,加之“蓝草”在当地普遍种植,故在明清时期桐乡街头巷尾充斥着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据明代《崇德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民间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镂板印染题材沿用民间剪纸中广为流传的题材,蓝印花布被做成包袱布、肚兜、被面、汗巾、门帘、帐檐、面巾等。内容多体现劳动者的美好愿望,镂板印染技术的演进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一种共同的审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