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民俗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传统民俗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运用传统元素是现代装帧中不可或缺的审美需求从传统到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语言的突破,往往经历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变革。传统文化是装帧艺术的底蕴和依托。另外,装帧设计中的传统元素离不开文字,中华传统文字不止是一种交流工具和传媒,它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是文化传统延续的母体。

传统民俗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一)运用传统元素是现代装帧中不可或缺的审美需求

从传统到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语言的突破,往往经历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变革。技术挑战着传统装帧的同时,也为装帧设计的语言带来无限的可能。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要突破就要寻找本体。我们面对传统形式应当要有一个反思的过程。

人类以语言相互沟通,又创造了文字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而后突破语言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文字记录下人的生活与思想。中国装帧设计艺术历史,文字载体的装帧自春秋战国以后,历经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到现代的线胶钉装;从手抄、刻板、活字印刷到电子分色、计算机排版,各种工艺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使书籍成为从功能到内涵都极为丰富的艺术,这种源于纸介质的艺术,到了现代化的印刷技术时代,已经从二维平面设计中拓展开来,衍生视觉(造型、色彩)、触觉(质感)、听觉、嗅觉等的多维空间设计。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世界性的设计方法和思维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的装帧,但中国的传统书籍艺术(以线装书为代表),却从未销声匿迹,从“纸墨精妙,开卷自有一种异香”的线装书样式:繁体字、竖排、中国纸、线钉、营造了一种氛围,朴素自然、温润敦厚,在这种氛围里更能感受到中国文人式的自在逍遥。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本土设计,在设计个性中找到与民族文化内涵的碰撞点才能体现设计的精髓所在。我们看到著名设计师靳棣强、陈幼坚、王序等人在平面以及书籍设计上的成功,不仅因为他们有一流的设计水平,更由于他们能更好地把握住中华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符号……他们更懂得如何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一些现代的调味剂呈现出来,渗透着一股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正是这种富有中国内涵的味道,解读了民族文化的心理需求,在审美上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它区别于其他外来文化理念的冲击,正如中国古典美学文化内涵“气韵生动”的“气”,能更深刻地显现出传统文化的底蕴。

那么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有些什么?概括地说,它通过视觉的方式随着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如中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道经等。民间具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在这方面我们的资源非常丰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我们对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和中国长城精神意义的理解,无不包含对它们各自传统文化解读。所以,不可孤立地去看待任何传统的东西。设计是具有深层文化结构的创造性活动,正是因此它才具有源源不断的丰富意蕴,更具有灵动的渗透力。装帧艺术可以借助各种传统元素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从多层面传递民族文化,揭示它的内涵。在装帧艺术融入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的同时,我们更需把握好本土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形成自身独特的设计个性。

(二)传统元素并非表面的搬弄,而应该结合内容创造性地再现

我们可以看到吕敬人的书籍形态设计非常强调民族和传统特色,但它不是简单地搬弄传统元素,而是创造性地再现它们,使之有效地转化为现代人的表现性符号。吕敬人的书籍形态设计也因此具有了本土性色彩。在构思《朱熹榜书千字文》这一书籍装帧形态时,吕敬人认为朱熹的大字遒丽洒脱,在内文设计中他用文武线为框架将传统格式加以强化,注入大小粗细不同的文字符号以及粗细截然不同的线条,上下的粗线稳定了狂散的墨迹,左右的细线与奔放的书法字形成对比,在扩张与内敛、动与静中取得平衡与和谐。封面的设计则以中国书法的基本笔画点、撇、捺作为上、中、下三册书的基本符号特征,既统一格式又具有个性,封函将一千字反雕在桐木板上,仿宋代印刷的木雕版。全函以皮带串联,如意木扣合,构成了造型别致的书籍形态。设计的整体定位寻得一种古朴的书籍形态。高雅大气,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传统的形式应该包含有思想、情感和起反应的各种业已模式化的方式,通过各种符号元素来表达和传播。在装帧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并不是表面的搬用,而应该结合内容有创造的再现。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是在传统文化其自身的轨迹上累积、演变和发展,而不是毫无意义的照搬。(www.daowen.com)

(三)运用传统元素就是在装帧的语言中体现传统文化特征

在装帧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就是要找到一种解读民族文化心理的装帧语言,并用视觉的形式把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出来。装帧设计艺术的符号语言可以利用传统的文化信息,如客观对象的精神意义与社会信息。人才是文化主体,文化是在人的能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这种自觉地“创造过程”才是第一性的东西,才是文化的本质。这种“创造过程”的文化哲学实际上可以为一个基本的公式,即“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传统文化是装帧艺术的底蕴和依托。优秀的装帧设计与内容天然混成,起到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相得益彰的作用。

设计语言体现着传统文化特征,以具体的图形为主的设计语言是按照客体存在形态来进行传统形式的图形语言创意。比如,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水乡江南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粉墙、黛瓦、马头墙和格子窗里的园中园,从少的影像化作一股旋律演奏出来,诉说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沧桑。在传达意象的过程中,则寻求契合这种审美的心理形式的最好的符号组合,这种符号的组合,可更概括地揭示书籍的主题思想,使其体现在装帧设计上。

以心理因素为主的设计语言是在构思和传达意象的角度中体现的,如宁成春设计的《金色宝藏》这本书,它的封面采用牛皮面夹铜板,封面刻有西藏特色的缠枝纹图案,中间绕着一个由藏文组成的“郎久旺丹”图案。这本装帧精美的书籍的一个独特设计在于用一枚铜轴穿籍装订,牛皮面包着铜板皮书加上铜质书轴,既体现出这本书作为珍贵纪念品的档次,也寓意着西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丰厚。同时,牛皮盒铜器是西藏人民生活的日常用品,西藏的历史文化都与这些物件息息相关,采用这样的设计元素无疑让读者一见之下便感受到西藏的文化气息。

另外,装帧设计中的传统元素离不开文字,中华传统文字不止是一种交流工具和传媒,它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是文化传统延续的母体。吕胜中先生在其著作《意匠文字》版式上的设计上保留了传统书籍版式的框架,也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在内页的飘口、水印设计上保留了水墨原汁原味的感觉,体现了形色具备、声色并茂、表情丰富的特色。吕胜中先生成功地运用了手写体做注释,令人有亲切感。手写的文字使人感觉到生命的流动,可以保留下那种人文的、自然的情感传递:书中所应用的红色、带红圈的字等都是中华传统的眉批方式;而王序的设计去掉线框,以无线代替有线,既不失中国特征又有现代感。作者把对书籍内容和审美意识的新概念注入书籍的编排中,成为书籍革新的一个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