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质文化遗产监测:保护历史建筑的必要前提

石质文化遗产监测:保护历史建筑的必要前提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能够尽早识别并排除有害变化,需要对历史建筑物进行持续观测和监控。在受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资助的一个项目中,我们对一系列针对建筑古迹所实施过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追踪复查。但又因为石质文化遗产的监测必须通过数年甚至数十年较长时间的跟踪评估,所以在本项目中,我们必须选择相对简单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技术要求低,且在数十年后依然可以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使用。

石质文化遗产监测:保护历史建筑的必要前提

所有建筑材料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风化,历史建筑材料中耐久性最好的天然石材亦是如此。天然石材的风化过程十分复杂,既取决于其各自固有的材料特性,又取决于由风化、有害物质污染和实际建筑结构带来的外部营力。

因此,要找到能够在各种情况下持久保护由天然石材建成的建筑物的材料同样是非常复杂的。使用合适的保护剂和科学的方法,能改善天然石材的状况,减缓其进一步风化的速度。专业文献中已有大量描述如何针对特殊石材类型及其风化破坏病害选取合适保护剂的论文或专著,但只有极少数论文涉及长期观察(监测),针对该主题(监测)的系统研究成果更是稀缺。

然而,即使有了精心的策划设计并认真实施了保护措施,风化还是会重新开始并持续发展,因为危害建筑材料耐久性的重要因子全部或至少部分是持续活跃的,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污染物和有害盐类的危害、微生物的定植和机械营力的作用。

为了能够尽早识别并排除有害变化,需要对历史建筑物进行持续观测和监控。类似于卫生保健,很多情况下,早期的发现和对策能够避免,或者说至少能够显著减缓病状加重。系统的定期控制(也称为监测)和伴随的维护工作,对于很多技术设备比如飞机、机动车来说无疑是必需的;对于建筑物,尤其是由天然石材建成的历史建筑更是必不可少的。

在受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资助的一个项目中,我们对一系列针对建筑古迹所实施过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追踪复查。为此召集了一批石材保护领域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和修复专家,成立了一个跨学科项目工作组。项目组完成了三个研究目标:一是开发一个统一的后期跟踪监控系统;二是评估每个建筑古迹的现状;三是交叉评估通用保护材料的长期效果。

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无损检测技术的进步以及评估、建模方法的改良,使得建筑诊断的可能性不断提高。然而,这些新方法一般只有几年的历史,检测结果很大程度上和先前方法得出的结果没有可比性。但又因为石质文化遗产的监测必须通过数年甚至数十年较长时间的跟踪评估,所以在本项目中,我们必须选择相对简单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技术要求低,且在数十年后依然可以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使用。此外,研究的重点也要尽量采用无损或微损检测方法,以尽可能地减少对需要保护的建筑物造成的损害。(www.daowen.com)

实现项目目标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要有统一的技术措施,包括使用统一的检测方法、评估方法、评估标准及文档记录系统。本书介绍了现阶段所取得的部分成果,但本书的重点将放在指导如何实施和评估可用于石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简单的测量方法。与大多数的实验室测试不同,许多现场的测量还未经标准化。因此,遵守这些导则,能使研究人员获得较为可靠的测量结果——这些结果在不同天然石材种类、建筑古迹的级别、测量者的专业之间具有可比性,且适用于长期监测。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在本书中提供了一些案例研究。

本书对于工作系统的描述十分简短。作为补充资料,请参考《文物保护与既有建筑维护科技工作者协会须知3-18-14/D》 (WTA-Merkblatt 3-18-14/D) 。

最后,本书的作者们再次感谢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的资助,也真诚感谢戴仕炳教授及其同仁将本书译成中文。

米夏尔·奥哈斯(Michael Auras)

2018年4月,于石质文物保护研究所,美因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