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式男装的种类及历史发展

中式男装的种类及历史发展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式男装主要有以下几种。图10-1中式男装(一)中山装1.中山装的形成与发展中山装为中式男装的一种,是以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钟爱的标准中式服装。

中式男装的种类及历史发展

中式服装是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发展下的一个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服装,如图10-1所示。中式男装主要有以下几种。

图10-1 中式男装

(一)中山装

1.中山装的形成与发展

中山装为中式男装的一种,是以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因孙中山提倡而得名。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钟爱的标准中式服装。

由于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故西方称中山装为“毛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亿万中国男士大多穿中山装。那时,中山装上衣兜里插支钢笔,代表有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装和时装开始流行,中山装逐渐淡出。

2.中山装的设计初衷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设计为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的造型,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将这些形制根据《易经》的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3.色彩与面料

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黄色等。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对于面料的选用也有些不同,作为礼服用的中山装面料宜选用纯毛华达呢、驼丝锦、麦尔登、海军呢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呢面平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款式风格相得益彰,使服装更显得沉稳庄重,而作为便服用的面料,可选择相对较灵活,可用棉布、卡其、华达呢、化纤织物以及混纺毛织物。

(二)学生装(www.daowen.com)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创办学堂的浪潮,学生人数逐渐多了起来,各地开始发展新思潮。自从留学生从国外传进西方的制服以后,西式服装便开始在学生中流行起来。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学生的服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我们把那时学生穿着的服装称为“学生装”。学生装又被称为青年装,因学生穿着而得名。学生装类似中山装,有立领,胸前有一暗袋,是由日本制服发展而来。

近代不少的知识分子、进步人士以及青年学生都穿着学生装,把这种服装作为先进思想的一种象征。现在,学生装已经不作为日常生活中穿着的服装,它经常作为学生的校服和民乐演奏者、表演者、相声演员、主持人等文艺人员的演出服,给人一种干练、庄重的感觉。

随着时尚的流行变迁,近年来人们在传统学生装的基础上,推出了改良的学生装,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特色,又加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

(三)唐装

外国人把海外华人的聚集地叫唐人街,把中式服装叫“唐装”。唐装不是指唐代的服装,唐代男士的服装为宽袍大袖;而唐装为对襟或偏襟,立领、盘花扣,是满装的一种延续和改良。它既吸取了清代传统服装富有文化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又吸取了西式服装立体剪裁的优势,使源自清代的马褂又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

“唐装”进行了很多改良。比如现在的中式服装很少用连袖,因为连袖就等于服装没有肩部,因此不能用垫肩,肩部不够美观;现今的唐装面料已不再局限于织锦缎面料,真皮唐装已开始在白领阶层慢慢流行开来。

中式的唐装被赋予了一些西式特征,使唐装得以走出礼仪服装、节日服装的小空间,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能穿着,拓宽了唐装的穿着场合。一些事业有成、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港澳台人士、归国人士以及外籍人士是这类唐装的主要消费者。

(四)长袍

长袍是清代民间穿着较为普遍的一种服饰。长袍有单袍、夹袍、棉袍之分。单袍又俗称大褂,民间流行的长袍与皇室的长袍有很大的区别,民间长袍的样式是右大襟式,左、右两开褉;而皇室的长袍则是四开褉。长袍在其流行的过程中也有较大的演变。清朝初期的长袍又肥又大,长至脚面,而且无领子、无开褉,穿时需要另外加上领衣,俗称“一裹圆”。这种服装为清代官吏经常穿着。清代晚期,长袍则变得又短又瘦,并且加上了立领。长袍大襟所遮住的部分为“掩襟”,有长掩襟,也有半掩襟。

旧时无论商人、官僚、文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对着装略有讲究的人,长袍是其必备的服饰之一。它既是礼服,也是日常不可或缺的服饰品种。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长袍才逐渐消失。现代的曲艺界人士经常穿着单长袍表演节目,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五)马褂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宽松肥大的服装。马褂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所以称为马褂,清人初入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着。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称为男士便衣,士庶皆能穿着。马褂之后更逐渐演变为一种礼仪性的服装,不论身份,都以马褂套在长袍之外,显得文雅大方。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如图10-2所示。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衽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为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开始为天青色,后在乾隆年间流行玫瑰紫,后又崇尚深绛色,到了嘉庆年间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以代替外褂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官员在会见客人时,常穿着这样的服装。因为其身长袖窄,所以也叫作“长袖马褂”。

图10-2 门襟样式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使用就是黄色。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样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随皇帝“巡幸”的侍卫;行围教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战事中或治事有功勋的人。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能随时穿着。

长袍马褂为清代满族男子常用的服饰之一,与之相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