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岱与柳宗元:境相同,情不同

张岱与柳宗元:境相同,情不同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文中张岱和柳宗元追求的“境”相同,但二者所传达的“情”却是不一样的。

张岱与柳宗元:境相同,情不同

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 金军华

讲完《湖心亭看雪》,我在幻灯片上打出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生朗读)

师:课文附录了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假如时空可以穿越,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张岱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吗?

生:我觉得会的,因为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生:应该会的。柳宗元追求的“境”与张岱追求的“境”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写了雪后的景色,都写出了环境的冷寂。

师:是的,两篇文章所表现的“境”是相同的,天地之间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人鸟绝迹。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作者是怎样写出西湖雪后冷寂的特点的?请大家选择相关语句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听觉上着眼,写出西湖大雪三日后的空阔、冷寂、肃杀。

生:一个“绝”字,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生:这个“绝”字,写出了雪后西湖的静寂,人和鸟都不敢作声。很冷寂!

师:对!那么柳宗元的《江雪》是如何突出“冷寂”的特点?

生:山上鸟飞绝,路上人踪灭,一个“绝”和一个“灭”字,突出了“冷寂”的特点。

生:诗人写“千山”“万径”,写出了浩瀚无边的背景,更衬托出环境的冷寂。

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千山”“万径”表现了背景的“宏大”。课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也勾勒出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的景色。

师:背景都很宏大,品析得很好!这个“与”字有何妙处?

生:“与”字三处叠用,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远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生:作者从上到下细细写来,天、云、山、水,一幅阔大的西湖雪景便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生:我认为从这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广阔景象,也体现了张岱的宽广的胸襟。

学生继续讨论。教师提醒从形象上分析。

生:两篇文章还都写出了“小”。《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写的是远景,显得很渺小。课文中的“痕”“点”“芥”“粒”一个比一个小。(www.daowen.com)

师:能够抓住关键词来评点,这很好!用“一痕”来写“长堤”等,这种写法叫白描,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文中作者变换视角,把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寥寥几笔,便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师:和本文相比,《江雪》主要使用了什么写法?

生:用了烘托手法,以大背景来烘托“孤舟”“渔翁”的渺小、孤寂。

师:刚才同学们主要是从张岱和柳宗元追求相同的“境”来赏析课文,从而做出两个人可以成为知交这个判断的。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张岱是不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

生:我认为张岱是不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的。虽然文中张岱和柳宗元追求的“境”相同,但二者所传达的“情”却是不一样的。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传达的“情”是不一样的?

生:两篇文章都写到了“独”字,“独往湖心亭看雪”和“独钓寒江雪”,但表达的情感好像不太一样。

师:你的感觉真好!课文中明明是作者带着舟子去湖心亭的,这里为什么用一个“独”字呢?

生:有舟子在,但视作无人,显示出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生:“独”字写出作者不想被人看见,也不想看到别人的那种不随流俗、遗世独立。

生:他不同于社会中的其他人,超凡脱俗。

师:正像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一样。“独”字传达出文人雅士式的高傲孤寂!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那《江雪》中的“独”呢?

生:《江雪》中的“独”给人更为孤独的感觉,柳宗元显然是在官场失意以后写的这首诗。而课文中的“独”包含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师:你的知识面很广。的确像你说的那样,柳宗元参与变法失败,仕途受挫,十分失意,在渔翁这个形象身上就寄托了他的失意和伤感。你还说到了课文中的“独”体现了张岱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七八月份,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让我感受到了张岱的痴迷。

师:一绝一独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张岱,一个清高自赏的张岱,下面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下,体会一下这“绝”的意境,“独”的心境。

(生齐读)

师:如果说柳宗元是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张岱则是因“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因此,前者雪中独钓显得孤寂凄苦,而后者赏雪倍觉洒脱愉悦。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张岱是不会和柳宗元成为知交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志趣与追求是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