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孙双金的情智语文教育的优势与特点

孙双金的情智语文教育的优势与特点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1.入境——启动情智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

孙双金的情智语文教育的优势与特点

孙双金,男,1962年生。情智教育创立者,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等荣誉称号。1988年获江苏省首届青年教师赛课第一名,1989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等专著。他自己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学”在全国颇有影响,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近500场。

(一)教学理念

1.以情冶情,以智启智的设计理念

教育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作用于被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智慧和谐共生。重发现,校长要有一双慧眼,多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点和长处;重关怀,关怀出真情,关怀出效益,关怀出凝聚力;重激励,在激励中鼓舞教师,在激励中鞭策教师,在激励中培养教师。

2.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

情智教学致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因此,教师在践行情智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以思启思。

3.把读书训练摆在第一位

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又要提高读书的质量。短的文章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高年级还要加强默读速读训练。

(二)“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1.入境——启动情智

根据教学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让学生以良好的心境体验文章情感,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愉悦情绪。在情智触发的教学环境里,学生可以徜徉在轻松愉悦的精神活动中,使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教师可以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规范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认新入境:依据教材特点,揭示矛盾,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认疑激趣:根据预习,主动设疑,促使学生展开思维触角。

(3)认境激情: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触动、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

2.感悟——生成情智

感悟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直觉化技能,也是语文智力技能的核心要素。学生在生趣盎然的情境中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或概括,或想象,或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同时情智得以生成。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诸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提高他们的迁移运用能力,推动他们对课文语言的品赏,并在品赏中使这些“原始”的情感得以发展,乃至升华;充分利用教师的情感,以情悟情,可以唤起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促使他们带着已有的体验投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www.daowen.com)

(1)初读感悟,诱发情智。

①尝试读好:感悟的基础是读好文章。学文伊始,教师运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引导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通过有声的语言形式,准确、连贯地表现出来。

②尝试感悟:让学生在初读时,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尝试质疑: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2)细读感悟,深化情智。

①感悟形象: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并感悟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②感悟情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人文关怀,并感悟文中的情感、道理。

③感悟写法: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在水到渠成时,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与技巧。

联想成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引导学生适时、适地联想,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3.交流——发展情智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去切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心中涌动着许多情感急需倾诉。此时,教师采用各种交流形式,让学生展示情智、发展能力,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辩论式交流。在对语言文字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形成鲜明的立场,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越辩越明白,越辩越聪明。

(2)倾诉式交流。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后,产生一种急需倾诉的欲望,想马上把自己的理解化成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此时,教师既要成为倾听者,又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

(3)拓展式交流。教师既要注意对文本的理解,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学生对语言、对事物、对人的认识才会是立体的、多元的。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拓展性的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