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剧设计与案例展示优化方案

小学语文课本剧设计与案例展示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个课本剧以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为蓝本,突出了主题,人物语言没有保留文言文,改成口语化的现代文,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小学语文课本剧设计与案例展示优化方案

课本剧《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孔子东游遇见两个小孩,他们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最终孔子也没能给出科学解释的故事。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及其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全文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旁白:各位老师们、同学们,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五(1)中队的课本剧表演者分别是刘官通、刘兴杰、张政、滕昕等。表演的题目是《两小儿辩日》。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另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懂的知识,学习是无止境的。

孔子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根据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下面这一幕会解除我们的疑问。]

甲、乙:(两小儿上场)我对!我才对!

孔子:(孔子从西边上场,两小儿也迎了上去)你们在吵什么呀?

甲、乙:我们在争辩日头中午离我们近,还是早晨离我们近。

甲:我认为太阳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乙: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甲、乙:您是名闻天下的老先生,您的知识比我们丰富。您来评一评,我们俩到底谁说得对呢?

孔子:哦,那你们各有什么理由呢?

甲:您想,早晨的太阳大得像车上的篷盖一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乙:可是,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这,这,两位小学士,实不相瞒,老朽也不能断定你们俩到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恕老朽无知,愿拜两位为师。

甲、乙:笑,谁说您知道的事情多呢?

(孔子施礼)

甲、乙:不行,不行,要我们收徒,我们也不知道答案,怎么能做您的老师呢?您的学识渊博,我们应该拜您为师才对啊!(施礼,下场)孔子真是名不虚传,谦虚待人,实事求是啊!

孔子:(站在原地感叹)世人多以己为大,孰料小儿之睛更锐也乎!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啊!

[旁白:同学们,剧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自然就不一样。少先队员朋友们,老师常说,我们是最喜欢探究问题,寻求真谛的;看过课本剧《两小儿辩日》后,能否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呢?]

这个课本剧以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为蓝本,突出了主题,人物语言没有保留文言文,改成口语化的现代文,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剧本的书写符合标准格式,主要由旁白和对白构成,旁白条理清晰,对白简洁有趣,人物个性鲜明。

课本剧《将相和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第一幕 众臣力荐蔺相如

[旁白: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和氏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场景:赵国宫殿

人物:赵王、廉颇、左右随从]

赵王:传爱卿上朝!

左右随从:宣各位大臣上朝!

廉颇、左右随从:参见大王。

赵王:(拿着和氏璧,眉头紧锁)众位爱卿,秦王写信给朕,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和氏璧,这和氏璧乃无价之宝。众位爱卿说说,到底要不要换城池?

廉颇:大王,秦王向来阴险狡诈,他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

左随从:可是若不答应换和氏璧,秦王派兵前来进攻怎么办?

赵王:唉,这可如何是好?

右随从:大王,民间有位能人,名叫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哦?快把蔺相如找来。

左右随从:宣蔺相如上朝!

蔺相如:(上场,站在中间)参见大王。

赵王:免礼。你一定听说了秦王换和氏璧一事,不知你有何妙策?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大王,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出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和氏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和氏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发兵的理由了。

赵王:只好如此了。

第二幕 完璧归赵

[场景:秦国宫殿

人物:秦王、蔺相如、左右随从

旁白: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了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和氏璧)这和氏璧太美了,真是无价之宝!

蔺相如:大王,关于那十五座城池……

秦王:别着急,慢慢来。

[旁白:蔺相如看这情形,就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池换和氏璧的诚意。]

蔺相如:(上前一步)大王,这块和氏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是吗?你指给我看看。(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现在和氏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与和氏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和氏璧撞碎了)慢着,一切都好商量,我现在就把十五座城池指给你看。(www.daowen.com)

蔺相如:大王,这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我才愿意交出来。

秦王:好吧,那就定在两日后的吉日举行典礼。退朝!

[旁白: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池换和氏璧的诚意,一回到客栈,就叫手下人乔装了一番,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

左随从:吉时已到,宣蔺相如上殿!

蔺相如:(大大方方地)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池交给我国,我国马上会派人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站起来,拍桌子)放肆!把蔺相如拖出去斩了!

右随从:大王,这蔺相如是赵国的使者,恐怕不能杀了他。您如果把他好好地送回赵国,还能增进与赵国之间的友谊

秦王:这……来人!把蔺相如送回赵国!退朝!

[旁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第三幕 渑池之会

[场景:赵国宫殿

人物:赵王、蔺相如、廉颇、左右随从]

赵王:众位爱卿,这渑池之会,去吧,恐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大王,我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我们可以让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我们到边界上,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

赵王:那就按蔺相如说的做。退朝。

[旁白: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

场景:渑池

人物:秦王、蔺相如、左右随从、赵王]

秦王:今天是一个好日子,听闻赵王精通音律,你就鼓一段瑟给本王听吧。来人,上琴!

赵王:好。(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之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左随从:是。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拿着缶,走到秦王面前)秦王,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我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能为别人击缶?

蔺相如: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没法)有话好好说,我敲,我敲。(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右随从:是。

[旁白: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第四幕 将相和

[场景:廉颇家、路途中、蔺相如家

人物:廉颇、蔺相如、左右随从]

廉颇:(很不服气,面向左随从)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战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右随从:(面向蔺相如)上卿,廉颇将军说,他碰见你,一定要让你下不了台!

蔺相如:你跟大王说,我病了,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右随从:好。

[旁白: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

右随从:上卿,廉颇骑着高头大马朝我们过来了!

蔺相如:车夫!你快把车往回赶。

左随从:(看不顺眼了)上卿,你看见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左右随从: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左右随从:上卿,您真高尚啊!

[旁白:廉颇听说了这件事。]

(廉颇脱下战袍,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下跪)

蔺相如:廉将军,你这是为何?

廉颇:蔺相如,我听了你对随从说的话之后,静下心来想了想,我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是不应该!

蔺相如:廉将军,大丈夫不拘小节,你又何必再为此事烦心!不如我们从此结为好友吧!

廉颇、蔺相如:(两人一同站为一排)将相和好结义气,试问哪国敢来欺!(鞠躬,下台)

这个剧本基本保留了课文的原貌,课文中的故事经过改编变成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四幕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一幕或者全剧来表演。每一幕的戏剧因素构成比较完备,有场景说明,有对白也有旁白。故事情节交代清楚,人物台词兼顾了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简练且富于动作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