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设计和案例展示优化方法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设计和案例展示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积累“洪水、经常”等11个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梳理课文层次,按照提示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五)教学流程展示1.第一课时关注单元体裁,了解大禹治水的来历。①播放洪灾视频,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三读课文。“没”是会意字,篆书表示用手打捞沉物。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设计和案例展示优化方法

(一)课文呈现

大禹治水》(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课文略)。

(二)课文解读

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承载着让学生理解英雄的奉献精神与智慧之重任。本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赞扬了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个故事语言极其精练,全文只有400多字,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展开情节:第一自然段讲治水前洪水经常泛滥,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第二自然段讲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第三自然段讲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文中“十三年、三次、一次、到处奔走”等词句集中体现了大禹的奉献精神;第四自然段讲禹带领人们采用疏导的办法制服了洪水,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

(三)设计要点

1.故事按时间顺序来架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如何按时间顺序,借助四个场景来一步步深化、丰满人物形象:洪水肆虐,百姓遭难,大禹决心治水,初现英雄形象;治水过程异常艰辛,大禹不畏艰难,吃尽辛苦,英雄的顽强意志使人震撼,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献身精神让人感动,进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治水成功,百姓讴歌,此时大禹的形象已经不再是停留于纸上,而是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根植于学生心中。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再现、现场表演等多种方法创设“受命于危难—艰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感激英雄”四个小情境。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中明理、悟情

本篇故事语言精练但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读读、想想、画画哪些词句让他们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艰辛,将抽象的词语直观化、形象化、情节化,并深刻体会治水的艰辛。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读出治水的艰辛、大禹的顽强,进一步深化大禹的英雄形象。

3.灵活掌握故事中的对比手法

故事中两处用了对比手法:一是治水前的洪水泛滥和治水后的安居乐业,二是大禹和他父亲的对比。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大禹高大的形象,突出他治水的艰辛和智慧。通过画网络思维图的形式,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生字词,巧妙掌握对比手法。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9个字,积累“洪水、经常”等11个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梳理课文层次,按照提示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读懂故事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故事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理解四个场面深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难。

2.难点

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理解大禹为何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五)教学流程展示

1.第一课时

(1)关注单元体裁,了解大禹治水的来历。

①引导学生看单元导读。

说明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分别给学生介绍了三位伟人:大禹、朱德周恩来

②让学生思考问题。

师:“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伟人呢?”(伟人是指功绩卓著、受人尊敬的人。伟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某个领域或几个领域,通过自身和团队的奋斗,做出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伟大业绩的人)

③出示自然灾害地震火灾水灾)的图片。

师:“远古的时候出了一位治理洪灾的伟人,他就是禹。同学们,禹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治水英雄,他的父亲是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后人世世代代所传颂,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吧。”

④读课题及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本课为单元首篇,所以先安排学生看单元导读,把握好本单元的主题及语文要素。然后就“伟人”的主题引出大禹这个形象,也让学生懂得伟人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

(2)阅读课文,随文识字。

①播放洪灾视频,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三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勾画生字,借助拼音完成整体阅读。

第二遍:再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三遍:再读,想想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塑造了什么样的伟人。

②教师串讲故事情节,板书故事情节的脉络。

起因:洪水经常泛滥,使人们生活痛苦。

过程: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但没有成功,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结果: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

③随文识字。

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是发大水,人们处在危难之中。请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跟洪水和洪水肆虐有关的字、词、句。

a.学习生字。

洪:传说古代有名的水神“共工”,生气时就会喷水,所以“洪”是“共”字加上三点水

滥、淹、没:“滥”和“淹”都是形声字,三点水表示水流漫出。“滥”本义是大水漫出。后也引申为不加选择、不加节制,诸如宁缺毋滥、乱砍滥伐。“淹”本义是浸没。“没”是会意字,篆书表示用手打捞沉物。

灾:形象感受“灾”。“滥”指大水漫出,“淹”指被水覆盖,“没”是多音字,在这里读“mò”,指沉入水底。教师边用寥寥几笔勾出农田,边说:“在平日,水都在农田下,发洪水时,(画大水盖过农田)洪水就淹没了农田。人们世世代代耕种、赖以生存的田地全被水给淹没了,意味着人们就没有粮食吃了。(继续画房子)大水把人们的房子也冲毁了,又意味着人们也没有房子住了。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人们只好到处流浪,过着痛苦的生活。洪水给百娃带来了无数的灾难,这就是‘灾’,本义指火灾,大火烧了房子,后泛指水、火、旱等所造成的祸害。”

b.学习关键词语。

师:“洪水灾难给人们带来什么伤害?让我们一起找一找这些词语。”

读词语:洪水泛滥、淹没田地、冲毁房屋、伤害牲畜、伤害百姓、带来灾难。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洪水的泛滥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

[设计思路]通过洪水录像的观看、简笔画板书的辅助和对课文中“滥、淹、没”等生字词的学习,再探究关键词,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充分了解洪水的凶猛、洪水对百姓生活造成的危害之大,从而为理解下文大禹的英雄之举做好铺垫。

(3)合作讨论,理解治水的重要性。

①朗读课文,讨论并思考问题。

洪灾使百姓民不聊生,如何摆脱困境使百姓安居乐业?(必须治理)。顺势理解“必须”这个词。可以仿照课文句子做句型练习“如果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www.daowen.com)

②讨论问题。

故事里是怎样叙述大禹治理洪水的?治水难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关键词和句子,诸如“继续”“连续”“九年”等。

③复述故事。

[设计思路]这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在前面阅读识字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承接上两个环节,从阅读到识字再到整体感知,识字与阅读相结合,相互推进。

(4)巩固字词,书写生字。

①出示课件,跟学生一起做口头填词练习。

②出示句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填空造句。

③指导“产”字和“认”字的书写。

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书写,同桌互评。④认识衣字偏旁。

“被”字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偏旁,右边是“皮”字。

[设计思路]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的步骤就是生字书写。

2.第二课时

(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①出示大禹治水的图片,跟学生一起再次朗读课文,进入情境。

②课件出示生字词,全班朗读。

③复习内容,按照这则故事的写作思路复述故事。

[设计思路]出示汉字图片,让学生认读,然后让他们回忆课文主要内容,为其后面更好地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2)品读重点段落,体会治水之艰难。

①出示问题,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品读,探究人们敬仰、爱戴大禹的原因。

师:“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请同学们默读第2—4自然段,画出描写大禹治水的句子。”

②全班交流。

预设一:大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了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a.请学生圈出描写大禹治水的动词。

b.自由读句子,体会一下大禹治水的方法。

c.指名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教师随机引导。

d.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大禹治水的方法。

e.把大禹和他父亲的做法进行对比。

f.大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变堵为引,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智慧的人)

g.齐读这句话,一起来夸夸大禹。

预设二: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a.自由读句子,看看从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很辛苦、很累)

b.哪些词能体现大禹治水的艰辛?(自由发言)

c.自由练读,读出大禹治水的艰辛。

d.小组赛读。

e.请大家想象一下,大禹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f.积累成语。

(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吃苦耐劳、顶风冒雨、坚持不懈、严寒酷暑、不辞劳苦等)

预设三: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结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别了妻子。大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a.自由读句子,你发现少了哪些字?

b.自由读文中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才——三十岁结婚迟吗?补充:古人往往十三四岁就结婚了。为了治水,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仅仅,就——住的时间很短。十年大约是3 650天,对比之下,4天很短很短。却——只有三次路过家门,但一次都没有进去,他只顾得上干什么?

教师点拨:这段话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的由来,你们想听听这个感人的故事吗?

[设计思路]课文重点就是通过治水的艰难来树立大禹伟人的形象。伟人都做了哪些事,这些事是怎样和伟人联系上的,通过阅读课文第2—4自然段就可以明了。设计上,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寻找答案,体现自主阅读、自主发现的理念,同时明白一则故事的故事核离不开体现主题的那些材料。

(3)课堂活动,深化故事。

①我来讲讲大禹的故事。

②我来夸夸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③我来演一演大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查看水流和地形的情形。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主要是设计一些课堂实践活动,结合课文内容,突出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故事主人公形象,也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拓展其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4)总结升华,神话故事拓展。

①小结课文。

师:“同学们,百姓是多么感激大禹呀!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感激之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大禹的精神代代相传,在当今社会,像大禹这样一心为公的人还有很多。”(课件依次播放英雄群像图:偷偷卖血只为藏族孤儿读好书的西藏阿里书记孔繁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被病痛折磨仍坚守岗位的焦裕禄……)

③朗读故事。

师:“请同学们自读补充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思路]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