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诗音画综合设计与案例展示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诗音画综合设计与案例展示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课文呈现《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文章以清新、活泼的文笔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祖父的园子。萧红的小说讲究把散文笔法、抒情诗手法、绘画技法引进小说创作中,在叙事记人中随时插入优美景物的描写,并在写景状物中融入深厚的情感。④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汇报。朗读、绘画、想象能力的综合运用,是阅读方式的一种突破。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诗音画综合设计与案例展示

(一)课文呈现

《祖父的园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略)。

(二)课文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文章以清新、活泼的文笔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祖父的园子。文章通过作者回忆自己儿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一系列情景,表达了对祖父的园子的深深喜爱之情,更表达了对包容自己、爱护自己、给“我”自由的祖父的思念之情。正是因为祖父的慈爱,“我”才有那么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萧红骨子里的忧郁、对故乡无限怀恋的情思,流淌在呼兰河里。萧红的小说讲究把散文笔法、抒情诗手法、绘画技法引进小说创作中,在叙事记人中随时插入优美景物的描写,并在写景状物中融入深厚的情感。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三)设计要点

1.景

《祖父的园子》一文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整篇课文画面感很强。课文第一自然段先描写园子里的动物,第三自然段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园子的过去和现在种植的树,第十三自然段则描绘了一幅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幅幅画面一一展现,画面随着作者的叙述自然转换。设计时,可以用彩笔勾画的形式把握整个画面,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随文识字。

2.人

文中从第三自然段开始写人——“我”和祖父。重在叙事,简写事件。记述了“我”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的情节。人物刻画只有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在轻描淡写中写出了祖父对童年的“我”的呵护之情。

3.情

本文节选自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自传体小说是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边缘文体,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和描写,以清新、活泼的文笔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祖父的园子。在绚丽多姿、亲情凝注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昆虫、天真调皮的女孩、自由自在的庄稼,感受到了祖父的慈祥和宽容。祖父的园子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快乐,这快乐丝丝缕缕,萦绕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作者语言清新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作者其他作品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感受作家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通过绘画的形式,了解作家怎样用恰当的语言描绘园子;通过表演的形式体会祖父对“我”的呵护,让“我”自由自在地成长,并度过愉快的童年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珍惜,对亲人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2.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流程展示

1.第一课时

(1)认识作家,导入新课。

①教师用课件展示呼兰河的风景图片、呼兰镇的图片、作家萧红的照片,在背景音乐中,教师用缓缓的语调介绍作者:

有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里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看,她就是萧红。

②出示萧红的简介,介绍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提示大家课后阅读全文。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安排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属于教读课,在旧教材中是自读课文。我们从中可看到编者对文学著作阅读的重视。设计的导入起到介绍作家和作品的作用,突出作家个性,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格调。

(2)反复朗读,随文识字。

①学生默读,同桌合作或者自学生字。

②教师在背景音乐中范读课文,提示思考:文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www.daowen.com)

③交流分享课文中重点描绘的画面,谈谈自己关注的画面,并谈谈理由。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是阅读环节,在阅读中把握作家是如何描绘“祖父的园子”的,依次描绘了哪几幅图,讨论、分享是为了完成课文单元任务,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3)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图画。

①依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既可以是全景又可以选一小景,注意依据课文内容来构图

②教师提示引导:注意构图空间(上、下、左、右)、空间内容(景、人、物)和画面颜色;绘画既可以用彩图又可以用简笔画;教师巡堂,予以指导。

③小组分享图画,用课文里匹配的相关词语介绍自己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④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汇报。

⑤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思路]这篇课文画面构图感非常强,使用的词语很精确,特别是前两个自然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中的动词、形容词,捕捉动态和静态景观,掌握语言文字和绘画的对应关系,提高学生描写景物的层次感。

(4)配乐朗读,想象画面美。

①朗读优美段落,想象画面美。

②在背景音乐下,全班朗读课文,再感受画面美。

③梳理画面,理解文章脉络。教师引导学生把一幅一幅学生画的画,按照课文发展脉络组合起来,梳理课文层次的同时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变化。

课文是按照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来组织段落的。

[设计思路]主要采用语言文字和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方法来阅读和理解课文。人人参与,踊跃表现,读懂了才能绘画;而绘画的过程又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绘画、想象能力的综合运用,是阅读方式的一种突破。

2.第二课时

(1)词语填空,衔接新知。

教师用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新词汇,让学生将新词汇快速填入课文段落中,使其再次熟悉课文,衔接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随文识字,熟悉课文,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

(2)数一数,唱一唱,连一连。

①阅读课文,找一找,“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情。

②将这些事情按照课文顺序连起来:戴草帽、摘花、拔草、平地、铲地、摘瓜、追蜻蜓、采瓜花、捉蚂蚱、绑蚂蚱、浇菜。

③尝试把这些事情用句子的形式唱一唱,并伴以动作,按组接龙。如:我是个……我爱……阳光下,我喜欢……

(3)演一演,我是个好女孩。

①分角色朗读第6—13自然段,要求按照原文进行对话。

②分组扮演祖父和“我”,要求有所创造,可以增加台词和动作。

③选派代表上台汇报。

④总结讨论:祖父是以何种方式爱“我”的?

[设计思路]这样设计能够把课文中有点散漫的连续动作串联起来,重点表现“我”和祖父的对话,领会详写和略写的差别和效果,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逐渐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后面揭示主题做好铺垫。在设计上,唱和演相结合,紧扣课文内容,学生参与度高。

(4)再读课文最后五个自然段,寻找关键词,与作者产生共鸣。

①自由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②交流分享:不敢、健康、漂亮、逛、活、自由、愿意、随意、睡了。

③发现重复率最高的词“愿意”。

④交流课文中心思想:自由的“温暖与爱”是萧红“永久的憧憬与追求”。

⑤拓展延伸,深入作者内心深处。

[设计思路]本环节是课文主题的探讨和延伸,选择抓关键词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看起来既像散文又像小说的课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