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岳麓书院的优秀教育传统和突出地位

岳麓书院的优秀教育传统和突出地位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证明,岳麓书院,包括改制之后的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是有它的突出地位的。岳麓书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教育主张和教育方法,其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岳麓书院的另一个特点。值得提及的是,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这些,不仅繁荣了岳麓书院的学术,更促进了岳麓教育的发展。

岳麓书院的优秀教育传统和突出地位

坐落在历史名城长沙市湖南大学校园,掩映于深山大壑、茂林修竹之中的岳麓书院,据史书记载,于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实际创始时间尚可推到唐末五代时期。据南宋学者、曾是岳麓书院山长的欧阳守道的记载,岳麓实际是在唐末僧人智璇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成的。

从南宋到清代,代代有名人:陶澍、贺长龄、郭嵩焘、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都是叱咤凤云的人物;谭嗣同、唐才常、黄兴、蔡锷、陈天华、熊锡龄、程潜等,更是抽麓高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岳麓进入学堂时期,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邓中夏、谢觉哉、甘泗淇、周小舟等,毛泽东亦三次寓居岳麓,问学于杨昌济。似此一个学府培养出如此众多的人才,不要说是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难于寻找。

历史证明,岳麓书院,包括改制之后的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是有它的突出地位的。

岳麓书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教育主张和教育方法,其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早育方法,其中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早在南宋乾道元年,张木式主张岳麓要力纠时弊,把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培养放在首位,明确培养学生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治国安民;做官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要“致君泽民”,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地主阶级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服务。倘从官吏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的治乱和安危而言,张木式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www.daowen.com)

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岳麓书院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方针和方法。首先书院始终把学生的品德培养放在首位。从张木式开始,几乎所有书院的山长都把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宋、元、明各代,均以“忠孝仁爱”作为校训,至清代,加上“整齐严肃”和“实事求是”,就形成了岳麓书院16字校训。如果说,在元代之前,岳麓书院还偏重于道德和知识的灌输,那么,明清时期则更重道德的实践,重视行为规范。清代山长王文清制定的至今嵌在讲堂右壁的《岳麓书院学规》18条,除6条讲学习方法、态度之外,其余都是讲道德修养的。岳麓注重学生品德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勇于践行、关心民疾的经世济国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仅为正史立传者便有26人。

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岳麓书院的另一个特点。南宋时期,张木式就提出“徒学而不能思,则无所发明,罔然而已”的观点,认为“学思并进”才会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焕发创造精神。清代山长李文照指出:学生要有阙疑精神。总之,在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中,不但重视教的方面,而且更为重视学的方面,不只强调学什么,更强调学了之后的发明创造。

值得提及的是,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虽然,书院在总体上是以程朱理学为宗,但它并不排斥对其他学派的研究。千年之中,各学派的重要人物几乎都在岳麓中传授过学术观点,其中有闽学、陆王心学、汉学,乃至近代新学等,即使是对立学派,书院也能容之存在,相互切磋,从不闭门锁户。最为典型的是,清末康梁维新思想的进入。这些,不仅繁荣了岳麓书院的学术,更促进了岳麓教育的发展。岳麓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成功立业者众,是与此不无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