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民间故事的文化传承与价值

中华民间故事的文化传承与价值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此之外,民间故事本身内在的文化精神,使一般读者和学者对它的作用有了新的思考和评价。尽管如此,民间故事的世俗文化仍是主要的。不理解这些,就不可能理解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特点。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学术价值衡量,我国民间故事无疑是各民族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间故事的文化传承与价值

学术上民间故事的概念,与神话、传说有区别。通常民间故事泛指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各种体裁的散文作品。

人民永远需要表现高尚情操,反映人民风趣和机智的作品;民间故事为文学的民族化提供了借鉴,说明民族性是我国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除此之外,民间故事本身内在的文化精神,使一般读者和学者对它的作用有了新的思考和评价。它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精神之丰富,是任何作家文学所不能取代的。

大量幼想性故事中,充分体现了人类初级形态的思维的整一性。神话、童话中的人兽共体、人兽变形等表现了那种超时间、超空间的宇宙观。在原始思维中,把世界的空间,人类的历史,都视为无界限的存在,人们相信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将人、动物植物以及广阔无垠的自然界,连续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把人、动物、植物、无机物都放置在同一个层次上。于是,过去的事物和眼前的事物可以发生关系,进间的顺序可以颠倒。由于人的自我意识不强,万物和人本身可以互变。于是,人与万物的活动,既可以扩展到空间的全部领域,时间上也可以上伸至荒古之际,下延至文明时期。所有的空间,全部的历史流程,都可以成为幻想故事的历史背景和空间舞台。因此,一些有因果联系的和没有因果联系的事物,常常混同起来。在神话和童话世界里,从天上到地下,从神界、人间到动植物界,便出现了这种奇特的现象,或各种半动物半人的形象,或两种以上动物的合体,或人兽交配,或兽形人语;忽而天上神界,忽而人间。这几乎都可以追溯至原始思维的超时空观念。尽管这种超时空观在我们看来荒诞离奇,但却提供了可贵的文化资料。从中可以知道,人类各种文化形成的确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幻想性故事中所存在的集体无意识因素,证明人类文化确曾经历过一个混沌一体的阶段,后来将其区分为宗教的、艺术的、道德的等等不同的文化形式,乃是人们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劳动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果。由此可知,人类从无知通向科学,其间有着多么迂回曲折的历程。幻想性故事中的原始的超时空观所体现的整一性和思维方式,显然是属于最低层次的统一性。它们在本质上是未经科学分析的综合,所以才把世界万物看作是等同的、有联系的整体。

不管原始的整一性思想披着一件多么荒诞神秘的外衣,也不能忽视幻想故事想象的创造力,不能忽视其中合理的,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的宇宙观,这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人类一但进入理性思维阶段,对世界的整体认识便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哲学信念,无论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科学的形成,都有难以估量的影响。但是,神话和童话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整一性,却长期被冷落。民间故事中这一集体无意识的思维成果,在科学史上,如果加以有意识的、自学的运用,便能化为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

尽管如此,民间故事的世俗文化仍是主要的。有的故事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改造自然的结果与文化形成的关系。不过,大量的故事表现的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民间故事有着鲜明的伦理道德观。任何时候,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永远处于矛盾之中。因而人和现实世界必将不断地发生冲突。人们在矛盾中所产生的喜怒哀乐都在民间故事里有充分的表现。人们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态度鲜明,爱憎强烈。民间故事的形象很少有多种矛盾或多重性的性格,通常对正面形象总是加以理想化,对反面形象极力夸张,使其好的更好,坏的更坏,对比鲜明。人民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往往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反映、评价生活,也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去美化生活。

故事里的正、反两种势力的斗争,有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有的象征新旧观念,有的表现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矛盾。不管题材、情节怎样,人物的类型都很明确,不正即反。甚至有些历史人物的传说,同一个人物,在这个故事中是正面的,在另一些故事中又是反面的。如秦始皇,他在孟姜女故事里是个暴君,而另有一些传说又歌颂他是一位修长城抗番,同情人民苦难的明君。这都不完全是历史事实,可能是产生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地区的作用,表明了人民不同的心态。如果把所有秦始皇的故事合在一起,就可以了解人民在每一则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明确的伦理道德观,人民对秦始皇的总评价及所进行的褒贬无比公正。即使是精灵的变形,基本上也属于神物或妖魔正、反两种类型。(www.daowen.com)

可见,在民间故事中,主要因素和客观因素始终相结合,不是客观地再现生活,但基本上不违背现实生活的因果律,因此这种主观倾向包含着明显的道德教诲。这些,都不能用当代的审美观去评判,因为传统民间故事反映的是自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审美观,对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曾有过巨大的功绩。不理解这些,就不可能理解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特点。

尽管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基本属性仍然应该是民间传承文化中的文学现象。它不同于民间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等,更不能等同于民情风俗、宗教、语言、历史,它只是和它们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多功能性,指的是它同时具有多种科学价值。

各种人文科学经常运用民间故事资料,形成对民间故事的多角度研究,英国学者李约瑟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多处引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来解释某些天文现象。如日中有鸟的神话,他认为这便是中国古代对太阳黑子的记载。

民间故事流传的时间久远,必然积淀了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社会现象,以及文化心理形成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这样漫长过程的文化沉积层,在作家文学里是找不到的,而在民间故事里,既有原始的多神崇拜,又有发展了的一神崇拜;既有血缘婚,又有低级类型的一夫一妻制。有时,透过同一篇故事的流传演变,还能剖析出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沉积层。如《白蛇传》的白娘子的原型,便可追溯到原始的动物崇拜。

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学术价值衡量,我国民间故事无疑是各民族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精神。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文艺家的创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都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真实可信的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