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威西夏碑:钥匙解读西夏文的历史碑文

武威西夏碑:钥匙解读西夏文的历史碑文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威西夏碑汉文碑面碑文由三部分文字组成:第一部分为散文体铭文,记述了塔寺历史及演变情况。武威西夏碑碑额两面各有一对线刻伎乐菩萨,上端为云头宝盖,碑面四周为线刻卷草纹。特别是在俄藏黑水城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6]未公布前,武威西夏碑可以说是释读西夏文的一把钥匙。

武威西夏碑:钥匙解读西夏文的历史碑文

1.西夏文碑铭面

西夏文碑额,为西夏文篆书题铭,2行8字,“”,汉译为“敕感通塔寺之碑铭”。正文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碑额和正文共计1828字。因碑铭部分残缺,文字漫漶不清,经补充识读:第1行14字,第2行57字,第3行58字,第4行57字,第5行58字,第6行59字,第7行65字,第8行64字,第9行63字,第10行61字,第11行64字,第12行64字,第13行58字,第14行59字,第15行56字,第16行55字,第17行64字,第18行21字,第19行55字,第20行55字,第21行55字,第22行58字,第23行54字,第24行63字,第25行62字,第26行61字,第27行61字,第28行65字,包括碑额8字,共计1594字。

碑文由四部分文字组成:第一部分为引文,具体引述西夏两位官员的话语,来说明与修葺此塔有关的“灵应”事件的真实性以及修葺过程。第二部分为骈散结合的赞颂铭文。首先用整齐的骈体文,运用比喻、对仗、类比等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佛教的法义深广、人生的因果报应、祸福苦乐的相互依存等佛理。其次用散文体记述了护国寺感通塔是为阿育王兴建的八万四千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之一,以及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的兴废经过。在记述“灵应”故事时,明确记载了具体时间。碑文记载了西夏崇宗李乾顺[4]十分重视佛教,征调招募大批能工巧匠修缮护国寺感通塔,并详细地记述了重修的原因及时间,赞扬了皇帝、皇太后“发菩提心,大作佛事”的善举。再者用七言韵文描绘重修塔寺的巍峨庄严、绚丽辉煌。行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用比喻手法,富有民族文学特质。最后,还记载了塔寺修成后皇帝和皇太后的各种赏赐、赦免、诏命庆赞等活动。第三部分是骈散结合的颂词,记载了负责修塔寺相关人员的概况。用以四言、七言为主的骈体文,赞颂了西夏二主崇奉佛教、大作佛事、宽厚仁慈、治国治民有方的功德。他们不惜花巨资重新修整凉州护国寺感通塔,使其金碧辉煌,于是佛陀显灵,出现了塔斜自正、塔首圣灯多次显现的奇景,以及风雨时降、宝谷永成、地境安定、庶民安乐、丰裕祥和的世态。在铺叙其事时,大量使用对偶、排比等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声韵和美,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接着记述了书写碑文、篆额、主持或负责修饰塔寺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等。第四部分记述了塔寺修毕后庆典活动结束的时间和修塔寺的工匠名单。整篇铭文骈散兼行,句式长短疾徐有致,错落有序,显得文气贯通,挥洒自如,通达流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语言优美、辞藻淡雅而又秀美的文赋

武威西夏碑西夏文碑面

2.汉文碑铭面(www.daowen.com)

汉文碑额为汉文小篆题铭,3行12字,上部残存“□□重修□□寺感□□碑铭”3行6字,全称应补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正文为汉文楷书,26行,每行70字,碑额和正文共计1832字。因碑铭部分残缺,文字漫漶不清,第1行及第2行上半段残缺,经补充识读:第2行45字,第3行48字,第4行71字,第5行69字,第6行69字,第7行69字,第8行68字,第9行69字,第10行70字,第11行67字,第12行70字,第13行68字,第14行69字,第15行69字,第16行48字,第17行52字,第18行52字,第19行52字,第20行52字,第21行44字,第22行62字,第23行70字,第24行70字,第25行69字,第26行31字,包括碑额残存6字及补识6字,共计1604字。

武威西夏碑汉文碑面

碑文由三部分文字组成:第一部分为散文体铭文,记述了塔寺历史及演变情况。首先介绍凉州府护国寺感应佛塔建塔的缘起;其次叙述与此塔有关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瑞魔瑞象”显灵的故事;再者重点介绍了西夏时期对此塔重新装修的情况,文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重修感应塔时的盛况,对重新修饰后的佛塔发出了由衷的赞美;最后记述了修塔工程完工后皇帝的封赏和赦免罪犯的情况,整段文字语言生动流畅,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佛法和帝王的敬畏之情。第二部分为四言诗赞铭文,主要是把第一部分中的事件浓缩成了平仄押韵的四字韵语。碑铭着重赞颂西夏二主对佛教的崇信,发菩提心,大兴佛教,对庶民宽厚仁慈。这种虔诚之心感动菩萨,护佑大夏国福庶强大,国泰民安。西夏民众对佛教的崇奉和佛教在西夏的广泛普及流传,使感通塔出现了如此多的“灵应”。碑铭气势宏伟,章法谨严,辞藻华丽高雅,风格凝重庄严,在碑刻铭文中堪称上品。第三部分介绍了立碑时间、西夏文及汉文书写者、石匠人员及修寺塔监理人员的名单。这部分内容并不引人注意,其实它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西夏姓氏、官制的材料。

武威西夏碑碑额两面各有一对线刻伎乐菩萨,上端为云头宝盖,碑面四周为线刻卷草纹。两面碑文所记内容相近,碑文甚长,主要记述了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城内护国寺有一座佛塔,前凉[5]时期(314—376年)就显“灵应”,西夏时“灵应”更多。特别是1092年武威地震,佛塔被震倾斜,据说正要派人维修时,竟又自行恢复了原状。于是,西夏皇太后、皇帝下诏对塔重新进行修建装饰,工程完毕后立碑记功,以颂扬佛陀的“灵应”和西夏统治者的功德。西夏文碑铭和汉文碑铭,皆文字遒劲秀美,是优秀的书法艺术珍品。西夏文碑面,碑头的西夏文篆字,简约严整,碑铭楷书端庄朴实,自然飘逸,系“西夏切韵语儒、閤门清批臣浑嵬名玉”所书。汉文碑面,汉文篆额圆润流畅,碑铭楷书淳厚古朴,外柔内刚,系“书写南北章表、汉契丹中审写臣张政思”所书。因此,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不失为“夏汉合璧”的金石书法艺术瑰宝。另外,从西夏语文学角度看,武威西夏碑采用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刻,两面内容大致相同,这样就可以“互文见意”,为释读西夏文提供了参照。特别是在俄藏黑水城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6]未公布前,武威西夏碑可以说是释读西夏文的一把钥匙。清朝学者鹤龄以此碑为参照,释读出了西夏文佛经《佛说妙法莲华经》[7]的经名和卷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