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夏史研究:割据政权的独立地位及该领域的珍贵资料

西夏史研究:割据政权的独立地位及该领域的珍贵资料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宋代以来,史学家认为西夏是割据政权,不承认它是一个独立政权,所以史学家在编史时,一直遵循“尊宋贬夏”的惯例,绝不给予西夏史“正史”的地位。宋代王称撰写的《西夏事略》是记录西夏政权始末的一部纪传体西夏史,依据国史、实录,并参考野史,撰成该书,是研究西夏历史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关于西夏后期历史的记载,少见于其他史籍,故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有的甚至直接将其作为史料引用。

西夏史研究:割据政权的独立地位及该领域的珍贵资料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政权,自称大夏或大白高国,因地处西北,故称之为西夏。西夏最强盛时,面积约83万平方千米,人口200多万,都城为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辅郡为西凉府(今甘肃省武威市)。西夏“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在最兴盛时辖二十二州,占有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它先后与辽、金、宋鼎足峙立。

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其文物典籍遭到严重破坏,历经元、明两代,西夏逐渐隐没,被后世淡忘。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化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加之西夏地处边陲,闭关锁国,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中原学者了解甚少。蒙古攻陷西夏时,将其文书档案全部化为灰烬,致使元人修史时无资料可寻。元人修辽、宋、金史,唯独没有专门为西夏修史,只在宋、辽、金三史内附之以传,流传下来的西夏典籍极为罕见。从西夏灭亡到元代亡国,甚至明代初期,党项人仍然继续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曾大量印刷西夏文佛经,留有一些西夏文石刻、石碑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的相互融合,独特的西夏文字也逐渐失去存在的空间。所以到明代中叶以后,特别是到清代时,西夏文字已经完全停止使用。此后西夏文字逐渐失传,成为无人能识的“死文字”,断代近六百年。西夏历史及文化也在中国正统史书中消失,以至于人们无法识读西夏文字及一些民间残存的西夏文书。

自明代中叶以后,西夏文字再无人使用,明、清两代五百余年间,世人不知历史上曾有过这种精美奇特的文字。到19世纪初,中国学者才发现和识别出西夏文字,揭示了它在历史上的存在。作为今天不再使用的一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西夏文难识难认,很少有人能窥其全貌,更不用说掌握运用了,因而西夏学也被称为“绝学”。西夏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涵盖面广泛,涉及古代党项与西夏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对西夏的研究早在宋代就已开始,近代意义上的西夏学也有百余年历史。(www.daowen.com)

有关西夏的文献资料十分贫乏。自宋代以来,史学家认为西夏是割据政权,不承认它是一个独立政权,所以史学家在编史时,一直遵循“尊宋贬夏”的惯例,绝不给予西夏史“正史”的地位。专书方面,西夏史体不用纪传体编写,而是采用编年体、纲目体或纪事本末体等体裁编写,纪年均以宋、辽、金年号为正统,西夏年号为附庸。正史方面,西夏史或列入《外国传》,或列入《载记》中,绝不会将西夏与其他正统政权置于平等的位置。元人修宋、辽、金三史皆有《夏国传》(或《西夏传》),但都较简略。宋人所撰《契丹夏州事迹》《夏国枢要》《西夏须知》等亦已散亡,其余记载大多零篇残简,不成系统。宋代王称撰写的《西夏事略》是记录西夏政权始末的一部纪传体西夏史,依据国史、实录,并参考野史,撰成该书,是研究西夏历史的珍贵资料。

清代是西夏史料辑佚和史籍撰修的勃兴时期。清乾嘉时期及以后,修史之风大盛,不少学者认识到西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们在史料极为缺乏的情况下,陆续撰写了一批有关西夏的史书,搜集、整理、编纂了一些西夏典籍。据记载,清代研究西夏的学者主要有洪亮吉、王昙、秦恩复、徐松、陈昆、沈垚、周春、张鉴、吴广成、张澍、王仁俊等。这批学者从各种历史文献,尤其是宋元时期的历史文献中辑录出了大量的汉文西夏史料,在各自的编史思想指导下,编写了数量可观的西夏史籍,这为今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诸多便利。清代学者周春所修《西夏书》15卷,采用纪传体写西夏史,在《载记》中均以夏主年号纪年系事,是中国最早的而且是唯一一部纪传体断代西夏史书,可谓独树一帜。传世的《西夏书》虽为残本,但它对于我们了解西夏历史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张鉴《西夏纪事本末》36卷,主要依据宋、辽、金、元诸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毕沅《续资治通鉴》等书,兼采笔记、文集成书。《西夏纪事本末》起自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年)西夏远祖拓跋思恭居夏州,迄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蒙古灭夏,记载了西夏立国前后近三百五十年的历史,为传世汉文西夏史籍中唯一一部纪事本末体断代西夏史书。与同类西夏史书相比,《西夏纪事本末》在编写体裁上有突破,特别是卷首记载有《西夏堡寨》,并附《陕西五路之图》《西夏地形图》,倍受后世学者关注,为后人研究、了解西夏史的梗概提供了方便。吴广成《西夏书事》42卷,叙事起自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三月宥州刺史拓跋思恭起兵讨贼,迄于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四月夏故臣王立之隐于申州,西夏自夏州政权建立至国亡的三百五十年的历史。内容以叙西夏攻伐、朝贡之事为主,杂以天文、地理、职官、选举、礼乐、兵刑等典章制度,涉及内容之广,在清人著西夏史籍中为仅见,是传世的清代西夏史籍中卷帙最长、资料搜罗方面最为丰富的一部。特别是关于西夏后期历史的记载,少见于其他史籍,故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有的甚至直接将其作为史料引用。吴广成《西夏书事凡例》共15条,全面介绍《书事》的编纂缘起、编纂体例及取材依据,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人编修西夏专史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在清人编修的西夏专史中,陈昆的《西夏事略》16卷、洪亮吉《西夏国志》16卷、秦恩复《西夏书》20卷、王昙《西夏书》4册等原书均已不传,但在一些文献中有著录传世。另外还有王仁俊的《西夏文缀》和《补西夏艺文志》,无名氏编纂的《西夏志略》完整传世。据称徐松的《西夏地理考》国外有传本。然而,清代学者的资料大多来自汉文典籍,对西夏文资料的引用凤毛麟角,而且这些史书多为编年体,比较简略。清代学者对西夏史料的编纂,不是简单的辑录,而是在体例上有创新,对历史事实的考证与分析上均独具见解,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