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精准激励,因需施策

精准激励,因需施策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包括自尊心、自信心,对知识、能力、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要。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即使在低层次需要还未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也同样具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如,对生活困难的人,应以物质激励为主;对于迫切需要关心、信任的人,则应以关怀信任激励为主;有的人成就需要特别强烈,则应以支持激励为主等等。总之,只有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性质的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精准激励,因需施策

由于久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起的,因此,要想激励人们的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做好工作,就要从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入手。

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而又缺乏的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原动力。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马恩全集》第3卷第342页),就是说:需要是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和内在动力。需要,人皆有之,人的需要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否认这一点,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者,不了解人的需要,就无法做到激励的针对性,就谈不上实施有效的激励。那么,人们有哪些需要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生理上的需要。它包括维持人们生存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这是人们最基本的,因而也是推动力很强大的需要。

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要。它包括生活的保障,防病卫生,老有所养,社会安定等内容,这是有关免除危险和威胁的需要。

第三层次是社会交往的需要。它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忠诚,希望得到信任和友爱、谅解和支持,希望自己在集体中被人承认。它比上面两级需要来得细腻而精巧,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强烈的一种需要。

第四层次是自尊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心、自信心,对知识、能力、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要。这类需要很难得到满足,在知识界和担任领导的人中,这种需要是很强烈的。

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包括:自我对工作意义的理解,实现自我的才华,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的远大抱负,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人们企求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古语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即使在低层次需要还未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也同样具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www.daowen.com)

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同时又是有所侧重的,在不同条件下,各人有不同的优势需要。当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人们则把衣食当成主要需要。当感到非常孤独时,则以希望得到友谊、温暖和安慰作为重点需要。那些失足而被人瞧不起的人,自尊需要往往特别强烈。

根据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变化性和选择性特点,我们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人的需要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激励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应随人的需要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因此,激励方法也应是灵活多样的,切忌单打一。只有多样的激励方法才能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要,从而才能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第三,人的需要在不同条件下是有侧重点的,因此,激励方法对不同的人应有侧重点。比如,对生活困难的人,应以物质激励为主;对于迫切需要关心、信任的人,则应以关怀信任激励为主;有的人成就需要特别强烈,则应以支持激励为主等等。

最后,还应注意,人的需要是有不同性质的。有的是合理、健康的需要,有的是不合理、病态的需要。对待不同性质的需要,应当采取不同手段去激励:对合理的、健康的需要,应采取正强化的手段去激励;对不合理、病态的需要,应采取负强化的手段去激励。总之,只有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性质的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