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乖离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互相矛盾,而我正好各个击破。他主张远交近攻,由近而远地逐个歼灭敌人。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郑庄公巧妙用了小国外交政策,远交近攻,在春秋这样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取得了当时的霸主地位。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按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范睢之谋,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战国策·秦策》)。

注释

①形禁势格: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禁:禁止。格:阻碍。②利从近取,害以远隔:攻取较近的敌人有利,攻取远隔的敌人有害。③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离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睽:乖离,乖异,即矛盾。睽卦曰:“上火下泽,睽。”意为兑下离上,泽下火上。火焰往上冒,池水往下淌。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乖离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互相矛盾,而我正好各个击破。④范雎:一名范叔,曾化名张禄,战国时魏人,范雎入秦国游说秦昭王,驱逐专权的贵戚。公元前266年被任为秦相国,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号应侯。他主张远交近攻,由近而远地逐个歼灭敌人。

译文

当军事目标受到地理条件限制,攻取较近的敌人有利,攻取远隔的敌人有害。这就是从睽卦里“上火下泽”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译文

在混乱的局面中,各种势力也陷于联合与分裂的频繁变换之中,都是为了自己争夺利益。远处不要去进攻,可以用利益与他结交;如果与邻近国家相交好,反而会使变乱发生在自己身边。战国时范雎的谋略,就是以地理位置的远近作为结交或攻打的准则,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战国策·秦策》)。(www.daowen.com)

典故探源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历史实例

郑国称霸

春秋时期,郑国其实算不上最强大的国家,但郑庄公趁周王朝礼崩乐坏,朝纲混乱,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当时的霸主地位。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与鲁国的关系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与鲁国积极发展外交关系,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枋田交归鲁国。果然,鲁国与郑国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郑庄公巧妙用了小国外交政策,远交近攻,在春秋这样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取得了当时的霸主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