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民间祭祀习俗及地方特色

宁波民间祭祀习俗及地方特色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民间祭祀习俗既有与其他地方相似之处,如对天地鬼神的祭祀、节日祭祀等,也有不同于他处的祭祀,如象山渔民的出海祭祀、接财神祭祀等,更有宁波特色。祭毕,人们各自在家中设酒馔祭祀,称作“清明羹饭”。宁波祭祀习俗中另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就是“祭灶”。宁波民间于此日祭祀祖神,追奠亡灵,祈求吉祥,禳祸免灾,保佑丰收。宁波商人十分敬重财神,因而也形成祭祀财神的习俗。祭海习俗更是宁波渔民信仰习俗中颇具特色的习俗。

宁波民间祭祀习俗及地方特色

宁波民间祭祀习俗既有与其他地方相似之处,如对天地鬼神的祭祀、节日祭祀等,也有不同于他处的祭祀,如象山渔民的出海祭祀、接财神祭祀等,更有宁波特色。

宁波人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清明祭祖扫墓。《宁波府志·风俗篇》载:清明时,宁波“各家为青糍黑饭牲醴祭墓,封土插竹挂纸钱于颠,门壁皆插柳,妇女或簪于首”。由此可见宁波的清明习俗,即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青麻糍糕、黑饭(乌米饭),来亡故亲人的坟前扫墓祭奠,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在奉化,还有早起往屋顶上撒螺蛳壳的习俗,谓之“撒青群”。镇海一带亲人新亡的,三年内“上新坟”,带青糍、黑饭之外,还供奉鱼、肉、酒、菜等。

上坟时,人们要给坟墓除草培土,插竹,挂纸钱或红纸球,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又祈求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清明扫墓一般是举家出动,出门在外的,也多会在清明之前赶回家参与祭扫。祭毕,人们各自在家中设酒馔祭祀,称作“清明羹饭”。主菜要过秤,若未办到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由吃者分取。盘内鹅头颈必须归族长食用,意为“带头者”。席上还按人数分碗或分猪肉。有的把妇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妇女的桌上减少酒壶的数量(男桌2壶,有妇女的桌上放1壶)。

“以柳枝插户或簪首”是宁波清明节的又一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壁上插柳,妇女发簪柳梢,小孩子们戴柳圈,宁波有句俗谚称“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18]如今,上坟扫墓一俗尚存,而且人们不仅为自己的亲人上坟,还为烈士扫墓。此外,郊游踏青一直以来也是清明节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至今尚流行。

宁波祭祀习俗中另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就是“祭灶”。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称“灶君菩萨”或“灶跟菩萨”。祭灶时间有三次。第一次祭灶在八月初三,此日说是灶君生日,每户人家用糕饼果点祭灶君,摆上素菜,点香。此时,芋艿已成熟,农民首次掏芋艿,称“开芋艿门”,并以之祭灶神。第二次祭灶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晚。民谚说:“廿三,祭灶关。”在十二月廿三晚,“送灶君”揭开过年的序幕,因此廿三日也被称作“小年夜”。第三次祭灶在除夕晚上。灶神从天上回来,带来新一年的福音和昌盛。这次人们要把新的灶神像贴到灶上,再供上供品,点上香烛,以求新年平安。此为“接灶”。此后,灶神又要接掌新一年的吉凶祸福,因此仍需要虔诚膜拜。(www.daowen.com)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宁波俗称“七月半”,又传为“鬼节”。宁波民间于此日祭祀祖神,追奠亡灵,祈求吉祥,禳祸免灾,保佑丰收。这一日,多数人家以新谷米、酒馔祭祀祖先,做“七月半羹饭”。有些乡镇尤重七月,视为鬼祟之月,请道士放焰口。七月初一放“开门焰口”,中元(月半)放“七月半焰口”,至三十夜放“关门焰口”。有的会社还在中元请僧侣拜忏醮祭,做“盂兰盆会”,以超度亡灵。焰口放毕之后,有的地方或“放水灯”,摆“水灯羹饭”或唱滩簧、南词,过午夜才散去。放水灯又称“放河灯”,有超度奈何桥之意。慈溪此日做七月半忌(祀)日,飨食无家可归的亡灵。

宁波商人十分敬重财神,因而也形成祭祀财神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店铺停止营业,初四三更时分祭财神,放爆竹。祭品有猪、羊、鸡、鹅、鲤鱼五种。猪、羊多以头尾代替,称“全副猪、羊”。鸡、鹅、鲤鱼须成双,酒杯要摆五只,称“五路财神”,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商家能够得到财神的保佑。如果开门后久无顾客光临,店主则至财神殿焚香祈拜或卜签,称“接财神”。接财神时,店主手持三炷香,从屋外踱步摇香至店堂,示意财神已接进店内,而后按序膜拜,再烧化纸元宝。祭神后吃财神酒。在宁波北仑,生意人家迎接财神时所用的“牲礼”其实都是虚称,所谓“全猪全羊”实际上就是猪头加猪尾,羊头、羊尾加羊肉一刀。贡品还要有公鸡、雄鹅,意为“鸡啼鹅叫”,表示自己的商店会发。在祭祀财神期间,须有两条金黄透骨新鲜的大黄鱼(本地人也把金条称为“大黄鱼”),或用一对红纸蒙住眼的雄鲤鱼进行祭祀,供毕由两人将其放生河中,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彩头;同时,祭祀时需有红膏炝蟹一对,寓意“十全十美”(蟹有十只脚)。

祭海习俗更是宁波渔民信仰习俗中颇具特色的习俗。渔民每泛出海之前,先要在船上祭祀神祇,烧化疏牒,俗称“行文书”。然后由船老大将杯中酒与盘中肉抛入大海,称“酬游魂”,以求出海打鱼时渔船平安无事。人们祭祀时要放一副“太平坊”,即棺材板,出海时,放在船上。棺材板冠以“太平坊”之名,与渔民在大海作业时很有可能被巨浪吞噬相关。葬身大海是渔民大忌,与“入土为安”的习俗大相径庭。因此渔民放一副棺材板在船上,以求太平无事,若死,也得死在家里,才能“入土为安”。这与他们到市场上去买床,不愿买新的,却要买一张已死过人的,以求到老能死在床上的愿望相一致。一泛结束,亦要祭祀神祇,称“谢洋”。

除以上几种主要祭祀习俗外,宁波民间还有许多祭祀习俗,如“谢年”、祭祖、寿诞祭祀、冬至祭祀及“接春”祭祀,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