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物纪念的主要特色和识别点介绍

人物纪念的主要特色和识别点介绍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节在人物纪念方面,从全国大的范围来看,其核心内容就是关于屈原这个人物的一种特殊纪念。隋唐年间,闽南一代被称为化外之地,汉族和畲族杂居。同时在州内设三十六个保,于四境立行台,招抚山越人,确保闽南安定。闽台区域的端午“走王”习俗泉州鲤城至今保留在端午节庆祝龙王生的“唆啰嗹”特色习俗活动。在小夏季的双阳日庆祝龙王生习俗同样逐渐淡化了传统上纪念屈原的内涵,最终演变成真正具有闽台地域特色的新风俗。

人物纪念的主要特色和识别点介绍

端午节在人物纪念方面,从全国大的范围来看,其核心内容就是关于屈原这个人物的一种特殊纪念。

屈原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据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引舟竞渡打捞屈原,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有的老医师还将雄黄酒倒进江里,来干扰蛟龙水兽,避免屈原的真身受到伤害。比如,福建的安溪湖头至今流行端午在兰溪上竞渡扔粽仔的习俗。福建的漳浦县佛昙镇每年端午都举行屈原文化节,超过十万名渔民及渔民后代轮流登船,渡江来到屈原公屿祭拜屈原,寄托哀思,祈求平安

2013年第九届海峡两岸端午文化论坛

2013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端午祭祀庆典

但在闽台地域也有很多地方在端午节的时候不是纪念屈原。这都反映了一种地域特殊性或历史性,比较典型的就是漳州端午节的某些地域的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在端午节几乎把屈原的文化淡忘掉)。比如诏安的端午节的贡王(陈元光)的习俗就非常传统,也很特别,其中一个很特别的习俗项目就是端午节的“走王”。

诏安的“贡王”指的就是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陈元光执政期间,奏请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这不仅涉及福建地域的一个新地名的诞生,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原文化的进一步向福建传播。

陈元光生于公元657年,卒于711年,字廷炬,号龙湖,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骑马、射箭。十三岁领乡荐第一。隋唐年间,闽南一代被称为化外之地,汉族畲族杂居。唐高宗李治时期,闽南地域暴发了声势浩大的“蛮獠之乱”事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朝野为之震动。为巩固政权,朝廷先后委派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兵赴闽。陈元光十四岁随祖母、伯父及许天正、沈世纪、李伯瑶、马仁、张伯纪、欧哲等六位大将南下闽越,平定叛乱。陈元光二十六岁晋升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三十岁任自己新辟出的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为了治理好这个新漳州,开科选才,任用贤士;烧荒屯垦,兴修水利;办学校,兴书院。同时在州内设三十六个保,于四境立行台,招抚山越人,确保闽南安定。他主张民族间和亲通婚,陈元光也带头娶了当地女子为妻。对归顺者另外划定地区居住,强调自己管理好自己,称“唐化里”,又称“九龙里”,这也是现今海外华人称“唐人”(聚居区为“唐人街”)而不称“汉人”的根源所在。

公元711年,陈元光轻骑御敌,因腰受重伤而瘁亡。死后,当地百姓感念其功德,尊称其为“开漳圣王”,并设庙奉祀。陈元光在百姓心目中堪称文武双全,生前著有《龙湖集》、《玉钤集》、《兵法射诀》等诗文集。南宋以来,累朝俱有追封,陈元光为威惠王,许天正、李伯瑶、沈世纪和马仁等均封侯。漳属各县相继建庙奉祀,以旌扬其拓土开疆、教化生殖之功。在诏安县西北郊的良峰山麓,构建了一座巍峨恢伟的威惠王庙,又称陈圣王庙,因其系九进殿宇,又俗名九间九落庙,殿内崇祀陈圣王及其六将等功臣。

嘉靖年间,威惠王庙焚毁于寇乱,《福建通志》有载:“明嘉靖间,庙为寇毁,民逐寇,负像出”。传说中,当时各里社乡人群起奋勇驱逐贼寇,并纷纷冒着熊熊烈火,争先抢出庙内诸神像和庙具,也许是得到神灵的护佑,诏安乡人最终击败了贼寇,保护了家园。当地民众就为大将另筑庙宇或寄于别庙祀奉。其中县城南门内的威惠王庙为供祀陈圣王的祀典庙。大将沈世纪被寄祀在北关的保生大帝庙中殿,并被奉为“地头公”(地方保护神),故该庙亦名将军亭。大将李伯瑶则崇奉于北关的灵佑宫(俗称妈庙)后殿,该庙祀典教练夫人。

漳州威惠王庙中的陈元光夫妇神像(www.daowen.com)

福建的诏安端午节跑贡王习俗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成为全国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端午民间习俗,主旨是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长期以来该习俗项目就必然式微了中原一带端午纪念屈原的习俗内容。据民国版《诏安县志》载:“是日,唐将军裨将沈、李二公祀于北关者,社中人鼓吹、具仪,各导其神,贡于将军之庙。”每年的端午壮汉们扛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沈世纪、李伯瑶的神像,在老人小孩们的齐声助威下,在社区的大街小巷穿行,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祈求社会安定、人民平安,引来数万名群众。

在端午节,诏安乡人抬出的陈元光、沈世纪、李伯瑶等神像,环绕北关游街,由庙宇灯笼前导,刀斧戈戟罗列双行,社众排队随后,齐唱原名龙船鼓歌的“贡王歌”,十分热闹。清代的黄开泰先生曾有《端阳走贡王竹枝词》记录了这一习俗:“满城竞唱贡王歌,结队游街鼓伴锣。端午舁神因底事,开漳英烈绩难磨。”[7]四百多年来,随着一些漳州人、诏安人度过“黑水”来到台湾,也会把信奉和纪念贡王的习俗传播到对岸,如今成为闽台两岸很多民众共同的信俗。

闽台区域的端午“走王”习俗

泉州鲤城至今保留在端午节庆祝龙王生的“唆啰嗹”特色习俗活动。“唆啰嗹”活动的采莲游艺队伍一般由十四人组成,在前面开路的是一个鼻梁处涂了白色,八字胡须,头戴清朝官帽,身上衣襟斜纽,肩上扛支短竹杆,一头挂着新出窑的大尿壶,四簇彩蕤下垂,内装烧酒;另一头挂着猪脚和草鞋,这是旧时代“铺兵”形象,随后是执幡旗的前导,此人头戴齐眉帽,涂红抹绿的脸又戴副墨镜。上身斜披破长衫,袒露的一臂高擎幡旗,一路上东挥西舞,大踏采莲步而进。接着是四名壮汉抬着巨大的木雕龙王头,男扮女装的花婆女丑、鼓乐队等,队伍沿街载歌载舞,采莲歌的首句是“五月初是龙王生啊”,每到一家,前导手擎幡旗,撞撞跌跌冲入门内,高喊“采莲啰”及吉祥语句,又用幡旗在厅堂屋梁间来回挥拂之后,随即退出,此时花婆走着科步给户主献花,户主则以红包答谢。旧时泉州旧城厢舖境都有“唆啰嗹”队伍,现在主要由晋江安海传承。在小夏季的双阳日庆祝龙王生习俗同样逐渐淡化了传统上纪念屈原的内涵,最终演变成真正具有闽台地域特色的新风俗。

另外,福州端午的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闽太祖王审知。福建闽北的一些地方选择初四过端午节,据说是因为初五是闽王的忌日。王审知属于开闽王,闽北的不少居民通过端午节愈加熟悉了开闽王,相应淡化了传统习俗中的纪念屈原。

仙游的民众如果参加了端午竞渡,就要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习俗中也透露出沿海居民的一些特殊历史。

莆田的端午“化龙舟”则是为了纪念五帝。莆田市城厢区东汾村的村民过端午节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先是大闹“旱龙船”,然后在陆地上烧纸制龙船,以驱邪祈福。东汾村“五帝庙”在“五帝”信众中,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祖庙,几乎每年都有台湾的信众跨越海峡前来寻根问祖、祭拜五帝。

泉州安海端午节表演“啰唆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