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与优化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与优化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唯心主义从否认物质决定性的基本立场出发,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宣扬不同形式的意识决定性、精神万能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又坚持辩证法,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和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与优化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对此,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走向了片面的两极。

唯心主义从否认物质决定性的基本立场出发,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宣扬不同形式的意识决定性、精神万能论。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的决定作用看得高于一切,自觉和不自觉地宣扬“上帝创世说”,从根本上否认了现实的人具有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个人的精神和意志夸大为“神化了的绝对”,宣扬主观精神万能论。以否定物质的决定性为前提来抬高意识的作用,其结果必然是对意识能动性的歪曲和践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它对这一正确的原则却作了机械的片面的理解,认为坚持物质的决定性不能同时承认意识的能动性,而以否定意识的能动性来维护自己的唯物主义。这样,就把唯物主义应当占领的这块重要阵地让给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上述两种片面性。它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认为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而且也表现在意识的作用上。意识作用的产生,意识作用的大小,意识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离开这个基本前提来谈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会背离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又坚持辩证法,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和重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它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只有把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统一起来,才能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意识的能动性,就是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9]

第二,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反映什么,而是主动地根据需要去反映世界。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关于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作用,人类早就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科学发展提供的许多事实证明,人的心理过程一方面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又积极地作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

第四,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表现在以这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自然界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世界并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正确地估计意识的能动性,是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忽视甚至抹煞意识的能动作用,因而消极悲观,无所作为,或者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不顾客观实际情况盲目蛮干,都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www.daowen.com)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客观规律是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它是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自然自在运动的规律;社会规律尽管有人的参与,但在本质上仍然像自然规律一样,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运动过程。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所具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改造的能动作用,即自觉的能动性。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前提和根据;而要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自觉的能动性,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那么,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首先,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个恰当的估计。只有估计恰当,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才能发挥得充分。过与不及都不利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这里的关键,是要全面科学地理解物质与意识、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反作用的相互关系。

其次,要明确认识发挥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来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意识的“物化”是双重的: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的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再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否能得到正确的发挥,是以能否遵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任何人如果根本无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其固有规律,他就不仅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意识的能动性,而且连一天也不能生存下去,注定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最后,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要认识宇宙天体,就需要天文望远镜、光谱分析议、航天探测器等设施。要认识微观客体,就需要有光学显微镜基本粒子探测器、基本粒子加速器等设备。科学观测设施越先进,越能增强人们的认识能力。如果说认识世界需要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那么改造世界更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如生产劳动不仅要有劳动的对象,而且必须有进行劳动的手段、工具、机器设备等。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越先进,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越强大。

总之,要正确地、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忽视甚至抹煞意识的能动作用,消极悲观,无所作为,或者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盲目蛮干,都是错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