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国历史的反思与重建:拥抱过去,迈向未来

德国历史的反思与重建:拥抱过去,迈向未来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的重压下,罪疚与沉默了许多年的德国,如今开始抬起头、挺起胸。德国对待二战历史的心态日趋成熟了,对那段历史的艺术表现更为自信。自从南非创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选择了这种方式来严肃地面对自己的历史;韩国设立过去事件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处理韩国戒严时期的案件;加拿大政府设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在全国各地举行公听会,为虐待原住民的历史正式道歉;利比里

德国历史的反思与重建:拥抱过去,迈向未来

教堂现代感的银幕背景

然而,当你来到柏林的市区中心,心情会沉重起来。这里树立着一座民族的创伤和耻辱。威廉大教堂,在二战盟军攻克柏林时被炮火削掉了头,所以又称“断头教堂”!在古老沧桑的大教堂旁边,并立着现代感十足的奔驰大厦和新教堂。政府并不打算修复或者抹去那颗“断头”,不怕这表面的突兀和不协调,为了记住伤口,为了对照和警示。它就像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被誉为欧洲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一样,有着深重的意义。

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龙应台的德籍儿子对母亲说:“我们始终觉得有罪,没有快乐的权力,只在赢得世界杯的那一刻,我们喊出来了。”在历史的重压下,罪疚与沉默了许多年的德国,如今开始抬起头、挺起胸。卓别林曾拍过一部《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1940),对希特勒做了一次无与伦比的嘲讽和清算,但是若将60年前的《大独裁者》与60年后的《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2004)两相对照,就可以看到某种变化。

与前者的嘲讽丑化相比,后者显得平和冷静多了,它像一部纪录片,记录下希特勒在地下掩体里度过的人生的最后时光。该片在德国取得了高票房,也引来许多争议,片中那个会流泪、会亲吻爱人嘴唇、喜欢吃巧克力蛋糕、经常牵着牧羊犬散步的孤独老人而非独裁者和杀人犯的希特勒,被认为塑造得过于人性化了,英国媒体甚至打出讥讽式的标题——“德国人要原谅希特勒吗?”但是德国人很坦然,认为影片对二战历史观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德国对待二战历史的心态日趋成熟了,对那段历史的艺术表现更为自信。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索,希特勒罪大恶极,但他不可以作为一个人被全面地展现吗?若展现了他尚之为人的某些本性,是否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

老教堂古老的天顶壁画

《大独裁者》最嚣张丑陋的希特勒

《刺杀希特勒》

好莱坞大明星汤姆·克鲁斯担任制片人和主演的电影《刺杀希特勒》Valkyrie(2008),向世界揭秘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普遍的印象中,希特勒如同施展了催眠术,使全国上下一呼百应。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二战期间一些有着家国信仰的贵族军人,不认同底层出身的希特勒以及他手下只知效忠长官而非国家的职业军人,因此以命相搏,密谋刺杀希特勒。

之前曾有一个2004年的德国版本,但辐射威力远远不及这一部。好莱坞的确让人爱恨交加,它既霸道地垄断了世界电影市场,规定了观众应该看什么或者说得更极致些——不应该看什么;同时又以巨大的影响力使一些世人必须了解的真相得以大白。比如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辛德勒的名单》,他在片场流泪,不与德籍演员握手,不跟身着纳粹军服的演员打招呼,这位有着犹太血统的好莱坞导演的入戏与投入,使二战中的犹太人受难记跃上了历史和记忆的巅峰。不过《刺杀希特勒》的德国版本与好莱坞版本有着文化上的差异,执行刺杀行动的英雄斯陶芬伯格在临刑前,德版中喊着“神圣的德意志万岁”,美版中喊的却是“上帝保佑德意志”。在美国,普世价值至高无上;在德国,政治与哲学都有极权化倾向,当海德格尔的哲学信念——只有日耳曼人的复兴才能把西方从虚无主义没落中拯救出来——与希特勒的现实权力紧密拥抱时,灾难降临了。

Kid为汉娜录音朗读

随着情绪渐渐平复,关于二战的故事也越来越多样化,世界对那段历史的真相也有了更为饱满的认知。《生死朗读》The Reader(2009)改编自登上各大畅销榜的同名小说,作者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借此重振了德国文学。影片采用了人文主义手法,第一次塑造了一位普通的集中营女看守形象。在我们的一贯认知中,纳粹是某种恶的、千人一面的符号,但是突然被女看守汉娜触碰了神经。在她身上,我们发现了一种叫作羞耻和尊严的东西,她沉默地怀抱着自己是文盲的秘密,沉默了一辈子,怀抱了一辈子,不惜背负上莫须有的罪名和20载牢狱。很难说这种个体尊严在历史是非面前是否恰当,但它让人感到震撼,真理重要还是个体拥有人之为人的某种权利更重要?

二战后的柏林,15岁少年偶然遇到30多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随后成为秘密情人。她喜欢他为她朗诵小说,他却不知汉娜是文盲。多年后,少年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加法庭实习的时候,才发现曾经做过集中营看守的汉娜正在作为战犯被审判。他为狱中的她寄来录音带与书,汉娜学会了阅读。但是在刑满释放的当天,她自杀了。这是德国最沉重的一份遗产。与纳粹政权有关的人实在太多,从军人数1500万,法西斯妇女200多万,集中营全面深入整个国家的日常生活,被形容为“集中营宇宙”。本片导演史蒂芬·戴德利(Stephen Daldry)出生于战后,他拍这部电影如同在为自己的同代人做一件事,因为这一代人认为他们生于罪恶。所以《生死朗读》也是一种隐喻,汉娜隐喻着纳粹时期的父母一辈,少年隐喻着战后出生的子女一辈。

汉娜学会了写字:你收到我的信了吗,给我的小孩。

《生死朗读》(www.daowen.com)

汉娜害怕来到餐馆被服务员递上菜单问:“你想要什么?”她必须保护自己,在自己周围竖起一道墙。男孩点亮了她的人生,为她阅读、教会她阅读。她一直叫他“kid”,即使彼此都老了。但是她的“kid”的眼里不再有光,她看不到自己出狱后的希望,唯一的办法就是带着书在她的小房间里自缢。作者想用一种新思路来探讨旧命题:如何面对沉重的历史遗产和记忆?如何生活在一个后战争时代、后种族灭绝的社会年轻一代对父母一辈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他们如何能爱?这个社会如何向前?新一代德国艺术家厚积薄发,从非洲哲学中找到了答案,真相与和解——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说的。这个名字来自南非,它是一个现代名字。当有人抱怨新政权没有把所有的纳粹罪犯送上法庭时,图图认为,如果使用纽伦堡模式,那么治愈南非民族的创伤将成为不可能;如果那些白人都被送入监狱,那么让他们参与南非的重建就会非常困难。自从南非创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选择了这种方式来严肃地面对自己的历史;韩国设立过去事件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处理韩国戒严时期的案件;加拿大政府设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在全国各地举行公听会,为虐待原住民的历史正式道歉;利比里亚总统出席真相和解委员会听证,对她在内战中所起的作用向利比里亚人民道歉。

《柏林的女人》

尽管有评论家谴责凯特·温丝莱特(Kate Elizabeth Winslet)扮演的汉娜是个裸体纳粹,因为片中有性,且是不伦之恋。但温丝莱特凭借此片戴上了奥斯卡影后的桂冠,她奉献了一个影史中鲜见的角色:不被自觉意识主宰的文盲女人——新奇的激情,激情隐藏的秘密,秘密背后的尊严,尊严之下的巨大沉默,最终的文化觉醒,觉醒之后的绝望。

柏林有耻辱,也有屈辱。如今,它终于把自己的女人们60年来不为人知的伤痛,大胆地讲出来。二战时,希特勒的冲锋队在进攻波兰和苏联时,不仅强奸了很多当地妇女,还设立了妓院“慰藉”德国官兵。《柏林的女人》Eine Frau in Berlin (2008)便取自一个女人的真实日记,作为德国女人中的一员,为求生存,她委身于一位苏联军官,却遭到了从前线归来的未婚夫的唾弃……

事实上,柏林女人就像很多其他国家的女人一样,承受着双重屈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Malèna (2000)里的尤物玛琳娜,不得已做了德军妓女以换取食物,遭到镇上男人们的意淫和女人们的殴打,多年后丈夫带回来的,是一个不再美艳、身心迟滞的女人。这个忧伤的美丽传说并非在讨论一个古老的母题:女人的美丽是否是一种原罪。在我眼里它意味着更加尖锐的疑问:如果为了生存别无选择,一个女人出卖肉体,是否该被唾弃?她能做什么?她该饿死自己吗?波兰斯基(Roman Raymond Polański)在《钢琴师》The Pianist (2002)里,对犹太钢琴师为了生存而向纳粹军官弹琴充满了悲悯之心——钢琴师头上被投射了一道神圣的光,这一“苟活”形象几乎成了受难耶稣。那么,柏林的女人、意大利的女人、苏联的女人或曰所有为了在一场由男人发动的战争中委屈求生的女人,为什么没有被同等地塑造为受难的圣母玛利亚呢?

《无耻混蛋》

《卡廷惨案》

摆不脱的梦魇,还有波兰。2010年4月,波兰总统及80多名高官乘坐的专机坠毁。这个现世灾难恰好发生在为历史灾难前去纪念的途中,而那个震惊世界的历史灾难被拍成了电影《卡廷惨案》Katyń(2007)。1943年,德军意外地在卡廷森林发现一个骇人的万人坑。事发后,苏联政府断然否认,并将责任嫁祸于纳粹,卡廷事件遂在几十年里混沌为一个历史谜团。1992年,俄罗斯总统秘密档案第一卷解密面世,披露的真相令波兰举国震惊,时任总统瓦文萨全身颤抖。这些影片并不是单纯地讨伐,而是为了对历史说实话,这样才能对现在说实话。

半个世纪以来,二战电影何其多,各个国家以各种角度倾情拍制,使之几乎确立为一种电影类型。不得不佩服德国的胸襟,《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2009)正是由柏林电影节的德国联邦电影基金会提供了680万欧元的拍摄资助,德国不介意一向无法无天的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在他的首部严肃战争电影中无法无天地“创造”了一种令人惊愕的历史、一个很解气的希特勒之死——他并非在地下掩体自杀,而是被烧死在一个法国的小电影院里,且是由一个犹太小丫头一手策划,她的黑人助手将一根火柴点燃,轻轻一弹,飞上了银幕,然后一片火海!

“犹太猎人”

昆汀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地理位置全部分析了一遍,最终把拍摄地锁定在德国,尤其是柏林。影片捧红了两位演员,克里斯托弗·瓦尔茨(Christoph Waltz)和黛安·克鲁格(Diane Kruger)。前者演活了一个复杂的犹太猎人,从欧洲各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一直扫荡到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美人克鲁格,本人即是生在德国、会说德语的德国人。虽然时代变了,德国年青一代不再背负沉重压力,但是即使他们自己不谈二战,也总是被其他国家的人们提起。克鲁格每周都会收到一个二战电影邀请,她往往不愿意接那些戏,不想进入那种状态。而接拍《无耻混蛋》是因为它与通俗的历史观不同,它用一种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二战,她认为自己扮演的双料间谍——大明星布里奇特,可能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双料间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