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寻根:聚焦三线、探索历史文化

文化寻根:聚焦三线、探索历史文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直观地再现“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凉都记忆·三线”文化创意小镇于2017年建成。我校位于“水城古镇”文化圈内,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离我校不到2千米的距离。同时,学校也是“六盘水三线建设促进会”基地学校。“三线精神”在新时期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应传承和发扬。

文化寻根:聚焦三线、探索历史文化

六盘水因“三线”而生,“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灵魂,挖掘“三线”文化,是六盘水发展文化的需要,是冲出经济洼地、构建精神高地的文化之根。

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分为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文化广场包括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直观地再现“三线”建设这段历史。

“凉都记忆·三线”文化创意小镇于2017年建成。创意小镇全长860余米,安装了集装箱建筑27组180个,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该小镇以“三线”文化为主题,通过《火车拉来的城市》《煤都》《矿工》等“三线”文化雕塑及宣传画,与集装箱独具一格的装置艺术感、撞击时尚潮流的工业风格建筑体系相结合,打造出一个档次品位高、文化氛围浓的展览展示平台。

我校位于“水城古镇”文化圈内,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离我校不到2千米的距离。同时,学校也是“六盘水三线建设促进会”基地学校。基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多年来,我校围绕“三线建设精神”开展了征文、手抄报、三线文创作品展、演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成立了“三线建设·润禾”志愿解说队,师生以饱满的热情,生动地诠释着一个个生动的三线故事。

老物件里的记忆

我家是典型的三线人。和大多数三线家庭一样,在许多蓄满记忆的老物件里有说不完的故事。

从爷爷那辈开始,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许多人举家南迁,三代扎根六盘水,一晃就过了半个多世纪。

我们家有一个“百宝箱”,箱体早已褪色,但里面堆满了水壶、解放鞋、手套扳手、粮票等,斑斑驳驳,虽然陈旧,但却整齐,装满了一家人沉甸甸的记忆。

粮 票

百宝箱里藏着我最喜欢的不同面值、图案的“粮票”。

听爷爷说,他刚参加工作就在老城粮油店。“民以食为天”,粮店虽是基层工作,但责任重大。每天需要起早贪黑:运粮、称粮、算账……那时候是计划供应粮食,所以,出不得半点差错。特别是月初最忙的时候,一清早就能见到壮观的“长蛇阵”。

最早的“水城粮油店”位于水城古镇南门桥左侧,是当时全镇几千口人唯一能买到粮油的地方。那时候没有商店,更没有超市,粮油的供应是粗细粮搭配,只能用购粮本、粮票才能定量购买。

后来,因为要建铁路,爷爷又去参军当了一名工程兵。

水 壶

藏在箱子最里面的是只锈迹斑斑的水壶,浑身坑坑窝窝,早已不成样子,但绿漆还隐约可见。但爷爷总舍不得扔掉,一直把它和其他宝贝们藏在大木箱里,一放就是几十年。爷爷说,那是他从一个钻隧道的工程兵到炼钢工人永久的记忆。

贵昆铁路就是当时他们建设六盘水最好的历史见证。特别是梅花山海拔高,地势复杂艰险,要打通长达三千多米的隧道十分困难。当时施工机械落后,一颗颗石子、一条条铁轨都要靠工程兵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挑、担、敲、运,当时就创下了一系列全国隧道施工的最高纪录。为了解决喝水问题,部队就给大家发了水壶。一遇到水源,就需要赶紧装上满满一壶,否则一天都没水喝。就这样,这个水壶陪着爷爷大半辈子转战各处。

手 套

箱子里的帆布手套可不是爷爷的,而是奶奶的。奶奶来自革命老区——贵州遵义。为了支援三线,当时家境不错的奶奶当上了钢筋工。这种工作要经常抬钢筋爬高处,扎钢筋看似轻巧,但必须蹲着,速度要快,稍不小心,就会被细钢丝刺破手指,血流不止。有时候在房顶一待就得一天,否则会影响下一道工序。所以奶奶的腰椎病、关节炎就是那时候造成的。但奶奶巾帼不让须眉,硬是坚持了下来。为了防止受伤,单位给大伙儿配备了帆布手套,但为了赶进度,奶奶经常放弃这个护手宝,所以奶奶手上的伤痕,就如同那些老房子一样,留着她们这代人一路的痕迹。(www.daowen.com)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六盘水早已今非昔比。

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万丈高楼平地起,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票、水壶、手套……这些时代印记早已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留下的三线精神,却永远被继承了下来。

“三线精神”在新时期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应传承和发扬。小作者们选材独特,紧紧抓住三线建设中祖辈留下的几种典型的老物件,追寻红色印迹,感悟三线情,引发读者产生共鸣,字里行间渗透着其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情感

我读懂了“三线”精神

灯下,我翻开老师发下的《六盘水“三线”建设历史读本》,似懂非懂地读起来,渐渐地,跟随着一段段文字,我走进并慢慢了解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的重点就在西南、西北地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全国无数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义无反顾,打起背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来到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扎根到“荒无人烟”的六盘水,修铁路、打钻井、开煤矿、架电线、办工厂,一干就是一辈子,一献就是几代人……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用血肉之躯战天斗地,让六盘水这颗璀璨的新星,从磅礴的乌蒙群山中冉冉升起……

看到这里,我不由感触万千,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生活的美好;当我们乘坐高铁,聆听外地人啧啧称赞黔山秀水的巨大变化时,我们可曾感恩,感激先辈们对这片热土的无私奉献?可曾铭记,缅怀三线建设者的伟大功绩?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正是书中序言中习近平爷爷对我们的教导,它如惊雷般提醒着我,要把三线传统、三线精神根植于心,不忘根,不忘本!

合上读本,我望向窗外,已是万家灯火,一切都是那么幸福温暖。“建党百年,锦绣‘黔’程。”此时,我暗暗许下诺言:作为下一代“三线人”,我们一定要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学习,跑好接力赛;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要争做时代新人,为兴黔加油,为强国梦助力!

通过不断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六盘水地域的风景、民族、饮食文化与红色精神相融合,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凉都的炽热情怀,而且指导学生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文,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素养。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55页。

[2]吴正格:《饮食与文学》,摘自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5年9月11日。

[3]周芬娜:《人生真滋味:记忆中的美味与情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0。

[4]刘青秀、蔡静:《贵州六盘水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年第1期,第165页。

[5]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央视网2021年6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