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祁姓汉皇刘氏考:祁姓刘氏到汉皇刘姓的考证

祁姓汉皇刘氏考:祁姓刘氏到汉皇刘姓的考证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序原文:由此而言,明有竟无族者,鲁之翚、挟、柔、溺,名见于经而其后无闻,是或不得族也。其士会之帑,处秦者为刘氏。其言自有百姓万姓,未必皆君赐也。隐公命令以无骇的字作为氏族,即展氏。祁瞒奸命,司马杀之,以徇于诸侯,使茅伐代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征会讨贰。杀舟之侨并通报全国,百姓因此而大为顺服。灵公年少,晋国人怕发生祸难,要立年长的国君。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雍。

祁姓汉皇刘氏考:祁姓刘氏到汉皇刘姓的考证

1.《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序

原文:

由此而言,明有竟无族者,鲁之翚、挟、柔、溺,名见于经而其后无闻,是或不得族也。其士会之帑,处秦者为刘氏。伍员之子,在齐为王孙氏……如此之类,皆是身自为之,非复君赐。《释例》曰:“子孙繁衍,枝布叶分,始承其本,末取其别,故其流至于百姓万姓。”其言自有百姓万姓,未必皆君赐也。(译文略)

2.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

原文: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译文:无骇死,羽父为他请求谥号和氏族。隐公向众仲询问关于氏族的事。众仲回答说:“天子对建立有德的人封以诸侯,依据他的生地等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他氏。诸侯以字为谥号,(他的后人)因以此而为氏族。累代做这种官职而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族。封邑也为氏族。”隐公命令以无骇的字作为氏族,即展氏。

3.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

原文:

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蒍[5]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

译文:

晋献公六年(公元前671年),晋国桓叔、庄伯的家族势力强盛而威逼公族,晋献公担心这种情况。士蒍说:“去掉富子,对公子们就好想办法了”。晋献公说:“你试着办这事。”士蒍就在公子们中间讲富子的坏话,然后和公子们策划去掉了富子。

4.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70年)

原文:

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士蒍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译文:

晋国的士蒍又和公子们策划,让他们杀了游氏的两个儿子。士蒍去告诉晋献公说:“行了,不超过两年,君王就一定没有忧患了。”

5.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69年)

原文:

秋,晋士蒍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乃城聚而处之。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译文:

秋天,晋国的士蒍策划让公子们杀尽了游氏家族。于是在聚地筑城而让公子们住进去。冬天,晋献公派兵包围了聚城,把公子们全部杀掉。

6.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8年)

原文:

“春,晋士蒍为大司空。夏,士蒍城绛,以深其宫”。

译文:晋献公八年,晋国的士蒍晋升为大司空,进入正卿,主管土地和建筑。当年夏天,士蒍将绛城的城墙和宫墙都加高了,以保证宫室的安全。

7.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

原文:

城濮之战晋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祁瞒奸命,司马杀之,以徇于诸侯,使茅伐代之。师还。壬午,济河。舟之侨先归,士会摄右。秋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征会讨贰。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

译文:

在城濮的战役中,晋军的中军在沼泽里遇到大风,丢掉了前军左边的大旗。祁瞒犯了军令,司马把他杀了,并通报诸侯,派茅伐代替他。军队回来,六月十六日,渡过黄河,舟之侨先行回国,士会代理车右。秋七月丙申,军队高唱胜利之歌凯旋进入晋国,(在太庙)报告俘获和杀死敌人的数字,置酒犒赏,征召诸侯会盟和攻打三心二意的国家。杀舟之侨并通报全国,百姓因此而大为顺服。

8.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

原文:

八月乙亥,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旧好也。置善则固,事长则顺,立爱则孝,结旧则安。为难故,故欲立长君,有此四德者,难必抒矣……使先蔑、士会如秦,迎公子雍。”

译文:

八月十四日,晋襄公死。灵公年少,晋国人怕发生祸难,要立年长的国君。赵孟说:“立公子雍。他喜欢美好的事物而且年长,先君宠爱他,而且为秦国所亲近。秦国,是老朋友了。能安排好人就巩固,事奉年长的人就名正言顺,立先君所爱的人就合于孝道,结交老朋友就安定。为了免于祸难的缘故所以要立年长的国君。有了这四项德行的人,祸难就必定可以得到缓解了。”……派先蔑、士会到秦国迎接公子雍。[6]

9.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

原文:

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曰:“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郄之难。”乃多与之徒卫。

穆嬴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7]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

己丑,先蔑奔秦,士会从之。

……荀伯尽送其帑及其器用财贿于秦,曰:“为同寮故也”。

译文:

秦康公送公子雍到晋国,说:“文公回国的时候没有卫士,所以有吕、郄发动的祸难。”于是就多给步兵卫士。

晋襄公的妻子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在朝廷上啼哭,说:“先君有什么罪?他的合法继承人有什么罪?丢开嫡子不立,反而到外边去求国君,你们准备怎么安置这个孩子?”出了朝廷,就抱着孩子到赵家,向赵盾叩头,说:“先君捧着这个孩子嘱托给您,说:‘这个孩子如果成才,我就是受了您的赐予;如果不成才,我就唯你是怨。’现在国君虽然去世,话还在耳朵里,现在反而丢掉它,怎么着?”赵盾和大臣们都怕穆嬴,而且害怕威逼,就背弃了先蔑和士会而立了灵公,发兵抵御秦国军队……

四月初一,在令狐打败秦军,一直追到刳首。

四月初二日,先蔑逃亡到秦国,士会跟着他。

……他们逃亡秦国后,荀林父把他(们)的妻子儿女和器用财货送到秦国,说:“这是为了同僚的缘故。”

10.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

原文:

秦为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之……

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老我师也。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若使轻者肆焉,其可。”

译文:

秦国为了令狐那一战的缘故,冬天,秦康公攻打晋国,占取了晋国的羁马。晋人发兵抵御……

秦军打算出战,秦康公对士会说:“用什么办法作战?”士会回答说:“赵氏新近提拔他的部下名叫臾骈,必定是他出的这个主意,打算使我军久住在外地而疲乏。赵氏有一个旁支的子弟名叫穿,是晋国国君的女婿,受到宠爱而不动脑筋,不懂得作战,喜好勇猛而又狂妄,还讨厌臾骈作为上军的辅佐。如果派出一些机智勇敢的人对上军加以袭击,也许是可以的。”

11.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

原文:

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夏,六卿相见于诸浮,赵宣子曰:“隋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曰:“请复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郄成子曰:“贾季乱,且罪大,不如隋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既济,魏人噪而还。秦人归其帑。其处者为刘氏。

译文:

晋国人担心秦国任用士会,夏,六卿在诸浮见面。晋国执政赵盾说:“士会在秦国,贾季在狄人那里,祸患每天都可能发生,怎么办?”中行桓子说:“请让贾季回来,他懂得外边的事情,而且过去有过功劳。”郄成子说:“贾季喜欢作乱,而且罪大,不如让士会回来。士会能够做到卑贱而知道耻辱,柔弱而不受侵犯,他的智能足以使用,而且没有罪。”

于是就让魏寿余假装率领魏地的人叛变到秦国,以动员士会回来。他们假装把魏寿余的妻子儿女逮捕在晋国,让魏寿余夜里逃走。魏寿余(在秦国)请求把(晋国的)魏地归入秦国,秦康公答应了。魏寿余在(秦国的)朝廷上踩一下士会的脚。秦康公带领秦军驻在黄河西岸,魏地人在黄河东岸。魏寿余对秦康公说:“请您派一位能跟魏地几位官员说话的东边人,我跟他一起先去。”秦康公派遣士会。士会辞谢,说:“晋国人,是老虎豺狼,如果违背原来的话(不让下臣回来),下臣死,妻子儿女也将被诛戮,这对君王没有好处,而且后悔不及。”秦康公说:“如果晋国违背原来的话(不让你回来),我又不送还你的妻子儿女,有河神为证!”士会就走了。绕朝把马鞭送给他,说:“你别以为秦国没有人,我的计谋只是不被使用罢了。”(士会)渡过黄河以后,晋国人吵吵嚷嚷而回去。秦国人送还了他的妻子儿女。士会之子孙有未返晋而仍居秦者,以刘为氏。

12.宣公二年(公元前605年)

原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兖不废矣。”(www.daowen.com)

译文:

晋灵公违反为君之道:把重苛收来的钱用来彩画墙壁;从高台上用弹丸打人而观看他们躲避弹丸来取乐;厨子烧煮熊掌不熟,就杀了他,放在畚箕里,让女人用头顶着走出朝廷。赵盾和士会看到死尸的手,问起杀人的缘故,感到担心。准备进谏。士会(对赵盾)说:“您劝谏而不听,就没有人接着劝谏了。我先去,不听,您再接着劝谏。”士会进去了三次,到达屋檐下,晋灵公才张眼看他,说:“我知道过错了。打算改正。”士会叩头回答说:“一个人谁没有过错,有了过错能够改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诗经》说:‘事情无不有个好开始,很少能有好结果。’如果像这样,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就很少了。君王能够有好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难道仅仅臣下们依靠它?又说:‘礼服有了破损,仲三甫把它缝补’,这说的是能够弥补过错。君王能够弥补过错,礼服就不会废弃了。”

13.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

原文:

晋侯伐郑,及郔。郑及晋平,士会入盟。

译文:

晋国攻打郑国,到达郑国的郔地。郑国要求与晋国媾和,士会作为晋国的代表到郑国缔结盟约。

14.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

原文:

楚子伐郑。晋士会救郑,逐楚师于颖北。诸侯之师戍郑。

译文:楚王攻打郑国。晋国的士会救援郑国,在颍水北面赶走了楚国的军队。诸侯的军队留在郑国戍守。

15.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

编者说明:六月,晋国救郑的大军从国内出发。到了黄河北岸,听说郑国已经被楚王征服,荀林父就打算撤军,士会率先表示赞同。但中军佐先縠等人坚决主战,晋军内部发生激烈争论与冲突,最终导致晋军中军和下军的惨败。但由于士会指挥得当,上军未败。

原文略。

译文:

六月,晋国的军队救援郑国,荀林父率领中军,先縠作为辅佐;士会将上军,郄克作为辅佐……大军到达黄河,听到郑国已经和楚国媾和,荀林父想要回师,士会说:“好……”先縠说:“不行。晋国所以能领导诸侯,是军队勇敢,臣下尽力。现在(由于不敢作战而)失去诸侯,不能说是尽力,有了敌人而不去迎战,不能说是勇敢。由于我们而(使晋国)丢掉霸主的地位,不如死去。而且整顿军队而出动,听到敌人强大而退却,这不是大夫。任命为军队的统帅,而不是以大丈夫告终,这只有诸侯能办到,我是不干的。”就带领中军副帅所属军队渡过黄河。

…………

士会单独采取防备措施,派遣巩朔、韩穿率领部队埋伏于敖山之前,所以上军没有吃败仗……士会说:“楚军的士气正旺,如果集中兵力对付我们,我们的军队必然被消灭,不如收兵离开,分担(对失败的)指责,保全士兵的生命,不也是可以的吗?”他亲自作为上军的后殿而退兵,没有被战败。

16.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

原文:

十六年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

三月,献狄俘。晋侯请于王。戊申,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大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

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殽烝。武子私问其故。王闻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闻乎?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

译文:

十六年春,晋国的士会率领军队灭掉了赤狄的甲氏及留吁、铎辰。

三月(向周天子)进献俘虏的敌人。晋景公向周天子请求,周天子派人把黻冕礼服赐给士会,命令他率领晋国中军,并担任大傅。士会担任国家执政并主管国家法制的事一传开,晋国境内的盗贼纷纷逃往秦国“避难”去了。

冬,晋国新任执政士会亲自来周王城调解纠纷,安定周室。周景王设享礼招待,原襄公担任享礼(作陪),以殽烝款待士会。根据周朝礼仪,天子待客有“享礼”和“宴会”两种仪式,“享礼”上用“体荐”(即房蒸,以整只或半只牲畜煮半熟放于俎内),“宴会”上用“殽烝”(又叫折俎,肢解牲畜,连肉带骨盛放于俎中)待客。现在周天子在“享礼”上用“殽烝”,士会觉得诧异,问其故。周定王召见士会并答复他:“季氏(士会),你没听说过吗?天子设享礼用体荐,设宴会用殽烝。对于诸侯应以享礼招待,对卿应以宴会招待,这是王室的礼仪啊。”——原来,天子招待卿一级的客人应该用“宴会”的仪式,而考虑到士会的辛劳与功绩,周王破例以享礼招待,但为了不破礼仪,在享礼中依然用殽烝而不用体荐。此次出差,士会充分领略了周王朝典章制度的绚烂完美,回国之后,立即着手搜集、整理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以修缮晋国的典范。

17.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

原文:

春,晋侯使郄克征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郄子登,妇人笑于房。献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献子先归,使栾京庐待命于齐,曰:“不得齐事,无复命矣。”郄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又弗许。

…………

范武子将老,召文子曰:“燮乎!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易者实多。《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chuan)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之喜怒,以已乱也。弗已者,必益之。郄子其或者欲已乱于齐乎?不然,余惧其益之也。余将老,使郄子逞其志,庶有豸(zhi)乎?尔从二三子唯敬。”乃请老,郄献子为政。

译文:

春,晋景公派中军佐郄克到齐国召请齐侯参加盟会,齐倾公用帷幕遮住妇人让她观看(郄克的跛脚)。郄克登上台阶,那夫人在厢房笑出声来。郄克愤怒,出来发誓说:“不报复这一耻辱,就不能渡过黄河!”郄克先回国,让栾京在齐国等候命令,说:“不完成在齐国的事情,就不要回来复命。”郄子回到晋国,就请求攻打齐国,晋景公问明原因后,不同意,又请求带领宗族去攻打齐国,晋景公也不答应。

…………

(当年夏天,晋国召集诸侯集会,齐国国君害怕不能得到礼遇,没有参加会见,晋国就逮了齐国派出来参加盟会的使者。)

士会看见郄克怒气不息,除了报复齐国根本没心思工作了,经过认真的思考,士会作出打算告老(退休)的决定,他把儿子士燮喊过来,说:“燮啊!我听说喜怒合于礼的是很少的,和它相反的倒是很多。诗说:‘君子如果发怒,祸乱庶几乎可阻住。君子如果喜悦,祸乱庶几乎可以很快停歇。’君子的喜怒是用来阻止祸乱的。如果不是阻止,就一定有所增长。郄克或者是想在齐国阻止祸乱吧,如果不是这样,我怕他会增加晋国的麻烦呢!我打算告老了,让郄克能够满足他的心愿,祸乱庶几乎可以解除。你跟随几位大夫唯有恭敬从事。”于是就请求高老。郄克执政。

18.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

原文:

晋师归,范文子后入。武子曰:“无为吾望尔也乎?”对曰:“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是代帅受名也,故不敢。”武子曰:“吾知免矣。”

译文:

晋国军队回国,范文子最后进入国都。士会说:“你不以为我盼望你吗?”范文子回答说:“出兵有了功劳,国内的人民高兴地迎接他们。先进来一定受到注意,这是代替统帅接受荣誉,所以不敢。”士会说:“(你这样谦虚)我认为可以免除祸难了。”

19.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

原文:

【传】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

注:范宣子为士燮长子士匄(gai),士会的孙子,晋国中军佐。

译文:

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春,穆叔来到晋国,范宣子迎接他,询问他,说:“古人有话说,‘死而不朽’这是说的什么?”穆叔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从前我匄的祖先,从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杜氏,晋国主持中原的盟会时是范氏,恐怕就是说的这个吧!”

20.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

原文:

秦景公使士雃[8]乞师于楚,将以伐晋,楚子许之。子囊曰:“不可。当今吾不能与晋争。晋君类能而使之,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其卿让于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竞于教,其庶人力于农穑。商工皂隶,不知迁业。韩厥老矣,知罃禀焉以为政。范匄少于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军。韩起少于栾黡,而栾黡、士鲂上之,使佐上军。魏绛多功,以赵武为贤而为之佐。君明臣忠,上让下竞。当是时也,晋不可敌,事之而后可。君其图之!”王曰:“吾既许之矣。虽不及晋,必将出师。”

秋,楚子师于武城以为秦援。秦人侵晋,晋饥,弗能报也。

译文:

秦景公派遣士雃向楚国请求出兵,准备攻打晋国。楚王答应了,楚国大臣子囊说:“不行。目前我们不能和晋国打仗。晋国国君按照人的能力来使用他们,举用人才时不会遗漏能干的人,任命官员严格按照标准。他把卿的职位让给贤人,他的大夫不失职守,他的士努力于教育百姓,他的庶人致力于农耕,商贾技工和衙门的一般差使人员不想改变职业。韩厥老了,知罃继承他当执政。范匄比中行偃年轻而在中行偃之上,让他辅佐中军。韩起比栾黡年轻,而栾黡、士鲂使他在自己之上,让他辅佐上军。魏绛功劳很大,却认为赵武贤能而甘愿做他的辅佐。国君明察、臣下忠诚、上面谦虚、下面努力。在这个时候,晋国是不可战胜的,侍奉他们才对。君王还是考虑一下。”楚王说:“我已经答应他们了,虽然比不上晋国,一定要出兵。”

秋,楚王驻军在武城,以作为秦国的后援。

秦国攻打晋国,晋国正遭受饥荒,不能回击。

21.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

原文: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蔡墨)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译文:

秋天,在晋都绛的郊外有两条龙,魏献子问于蔡墨……(蔡墨)回答说:“过去有飂叔安的一个后代叫董父,非常喜欢龙,他能根据龙的嗜好和要求来饲养它们,龙去他那里的很多,于是就加以驯服,让它们伺候帝舜,帝舜赐他姓董,氏叫做豢龙,封他在鬷川,鬷夷氏就是他的后代,所以帝舜氏世世代代都有养龙的。到了夏朝的孔甲,顺服天帝,天帝赐给他驾车的龙,黄河和汉水各两条,各有一雌一雄。孔甲不会饲养,而又没有找到豢龙氏。已经衰落的陶唐氏后裔中有一个刘累,向豢龙氏学习过驯龙,就来给孔甲饲养龙,龙养得很好,夏后就嘉奖他,赐氏叫御龙,以代替豕韦氏的后代。有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地将死龙剁成肉酱给夏后吃,夏后吃了,后来又要吃这种肉酱。刘累害怕而迁移到鲁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