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涂山禹王庙:涂山与荆山之间的传奇

涂山禹王庙:涂山与荆山之间的传奇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涂山在淮河东岸,与荆山对峙。他率众首先凿开荆涂二山之间的断梅谷,使滔滔洪水滚滚东流。涂山之巅有禹玉庙,亦名禹王宫,至今完好。如今,每年农历3月28日,附近群众总要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上山来举行禹王庙会,以表达人们对这位英雄的景仰和他们坚贞爱情的歌颂。

涂山禹王庙:涂山与荆山之间的传奇

涂山在淮河东岸,与荆山对峙。它依水浮浪,挺拔峭壁,历来是文人挥毫抒情之所。相传涂山一带曾是原始社会后期涂山氏聚居的地方,史称“涂山国”。大禹之父名鲧,因治水不成被杀,死后化为“黄熊”。禹继父治水,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违命迟到,被禹所斩。他率众首先凿开荆涂二山之间的断梅谷,使滔滔洪水滚滚东流。涂山至今仍有“禹会村”(禹墟)、“黄熊庙”、“启母石”等陈迹(详见前《淮河三峡》)。

大禹治水名垂青史,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云:禹“娶涂山”生子名启,立即出门治水,善于疏导,“故能成水土功”。司马贞《索隐》:“涂山,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作者注)东北。”禹不辞劳苦,珍惜光阴,心无二用,全力治水,励志可嘉。《庄子·天下篇》称其常年奔波,“淋甚雨,榨疾风”;《列子·杨朱》亦称其劳累过度,以致“身体偏枯,手足阶肠”;《孟子·离类》中有“三过家门而不入”之赞语。所以成语“栉风沐雨”、“胼手胝足”、“爱惜寸阴”、“过门不入”等,皆出于此故事。历代文人更是大加赞扬,其诗亦如山下流水,朝朝不断,有人针对《史记·夏本纪》记载:禹辛日娶涂山女后四天,甲子即生启,甲子错乱,显然谬传,宋代梅尧臣认为这本来是传说,细节可略,并作《涂山》诗一首:

古传种禹迹,今向旧山河;

莫问辛壬娶,从来甲子多;

夜淮低激射,朝岭上嵯峨;

荒庙立泥骨,岩头风雨过。

颇有一点唯物主义的观点。

涂山之巅有禹玉庙,亦名禹王宫,至今完好。三殿二院,正殿有大禹塑像,两侧有古联:“高山垂四壁;古庙独千钛。”“三过其门,历数辛王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后院有千年银杏,浓荫修竹,品茗佳境。银杏屡遭雷击,但新技又发,其中长出桃树,名为“树中树”,乃为天下奇观,有诗赞道:“外有山山都如画,树内生树不知年。”前山坡上有一人形石,名为启母石(又称望夫石)凝神远眺,望夫不归,化而为石。如今,每年农历3月28日,附近群众总要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上山来举行禹王庙会,以表达人们对这位英雄的景仰和他们坚贞爱情的歌颂。(www.daowen.com)

庙前有平台,登高鸟瞰,长淮奔流,白浪如雪,荆山如黛,远村如烟,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再仔细体味那种种动人美丽的传说,更加领略到历史在这里写下的沧桑痕迹,这正如清代邑人林之望在此所书楹联所云:

登涂山看淮河八百里风光;

瞻禹官观夏代四千年古迹。

宋代诗人苏轼《涂山诗碑》亦云:

川锁支祁才尚浑,地理汪罔骨犹存;

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诗中“支祁”传说中的水妖,禹销支祁,淮水乃安。汪罔,亦作汪芒,古国名,防风氏为君,被禹所斩。只要史书上有记载,人们都会创造出祭物来朝拜的。至于是否有大禹这一人,治水在安徽怀远涂山,还是浙江会稽(今绍兴)涂山,四川渝州涂山?则无关紧要,数千年来,主要是风范华夏民族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