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夏民族舞蹈——泾北乡园子村的踏脚舞

宁夏民族舞蹈——泾北乡园子村的踏脚舞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由于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给宁夏民族舞蹈提供了很好的养分。踏脚 主要流传在宁夏泾源县泾北乡园子村一带,是由民间武术演变而成、融武术和舞蹈为一体的、含有竞技成分的一种集普及性、娱乐性、民族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踏脚”原名“弹腿”,是由民间武术演变而成的融武术、舞蹈为一体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性的竞技舞蹈,延续至今。

宁夏民族舞蹈——泾北乡园子村的踏脚舞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由于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给宁夏民族舞蹈提供了很好的养分。宁夏民族舞蹈伴随着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文明进步持续发展,已融入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各族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及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乃至民族性格。

踏脚 主要流传在宁夏泾源县泾北乡园子村一带,是由民间武术演变而成、融武术和舞蹈为一体的、含有竞技成分的一种集普及性、娱乐性、民族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踏脚”原名“弹腿”,是由民间武术演变而成的融武术、舞蹈为一体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性的竞技舞蹈,延续至今。其主要以脚和腿部动作为主,双手只起平衡身体、保护遮挡的作用。踏脚时须遵守约定俗成的规矩,即必须用全脚掌“踏”或用脚的外侧打或裹,而不允许用脚踹或有意伤人。“踏脚”常见动作步法主要有十种。一是平踏,平踏双方均抬右腿,向对方的身体踏去;二是后转,左腿半圈用脚跟打对方的身体;三是扫腿裹脚,弓步、后扫堂腿;四是顶脚,双方均抬右腿,脚掌相顶;五是连环转(绕圈平转),连续转身向对方踏去;六是顶腿;七是高转,身体倾斜,左腿向空中后扫,同时转半圈脚打对方后背;八是跛脚,向前收腿跳起后,踏对方腿部;九是关后门,右腿伸向斜上方,踏对方臂部;十是燕式跳平踏,燕式跳平踏对方腰部及臂部等。(www.daowen.com)

宴席舞 宴席舞又称“宴席曲”。是群众在婚事喜庆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自娱性歌舞形式,“歌者为曲,动者为舞”,流传于宁夏银南地区中宁县鸣沙乡一带。宴席舞是西北很有代表性的一种婚礼舞。宁夏人民习惯把有喜事称作有宴席,故把用于婚礼宴会及其他喜庆场合所表演的歌舞统称为宴席舞或宴席曲,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它以唱为主,唱曲间伴有风趣、优美的舞蹈动作。青年娶新娘,当新娘下轿被迎进新房后,即摆上宴席。席间有人开始表演,形式不限,有齐唱,亦有人领唱、众人合之。最多时达五六十人。演唱曲目有《进门曲》《恭喜歌》《四姑娘》《送丈夫》等,以唱《四姑娘》为主,曲调婉转典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演唱时曲目可随意更换,随音乐的节奏,唱者和他人也随之舞动,其动作稳健、流畅,姿态美观大方,用以表达对新郎新娘的祝福。当歌舞到高兴得意时,有的歌舞者便情不自禁地随乐曲节奏微闭双眼,双手背后以屈伸稳健的舞步伴以摇头动作,以自我陶醉形态来抒发喜悦欢乐的心情。表演形式一般两人或四人对歌对舞,或由两人或四人主唱,再由两人或四人伴舞。其动作姿态潇洒、风趣,富于幽默感。其风格特点鲜明地表现在头、臂、手、膝、脚五个部位上:头部有节奏有规律地碎摇动;左手叉腰,右臂挥舞顺拐大跨步,手掌上下翻动或半握,左右平摆;双腿屈膝半蹲,上下颤动;腰背前倾后仰;我们从中依稀可见到宁夏人民在生活习俗、民族性格、心理状态、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生动地刻画出宁夏人民那种风趣诙谐、质朴粗犷的民族性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