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宝彩陶艺术: 黄河与长江

国宝彩陶艺术: 黄河与长江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现代考古学又偏偏揭示了这两条纵贯东西的大河在新石器时代的许多不可辩驳的事实。当然,中华文明之所以优先诞生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是因为较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更适于文明诞生前夜的中华先民的生存。换句话说就是,黄河流域对原始生产力的发展更为有利。

国宝彩陶艺术: 黄河与长江

黄河长江——彩陶文化的摇篮

HUANGHE CHANGJIANG —CAITAOWENHUADEYAOLAN

阿诺尔德·汤因比(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研究》中对中国彩陶文化的诞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就彩陶文化而言,长江流域比不上黄河流域

我国现代考古学又偏偏揭示了这两条纵贯东西的大河在新石器时代的许多不可辩驳的事实。

当然,中华文明之所以优先诞生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是因为较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更适于文明诞生前夜的中华先民的生存。换句话说就是,黄河流域对原始生产力的发展更为有利。

美的文明之河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夏鼐先生已基本揭开了“彩陶文化”起源的面纱,此不妨引用一段这位中国现代考古学先驱的一些说法:“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经公开发表的约有7000余处,经正式发掘的也在百处以上。这些发现所提供的大量新资料已经使各地的原始文化的面貌日益明确。尤其是由于碳十四测定年代法的采用,使不同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文化有了时间关系的框架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漩涡纹双耳罐(www.daowen.com)

“最引人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叶所发现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即分布在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它比仰韶文化为早,约在公元前6000年到前公元5700年。从彩陶纹饰上看,当时主要的农作物是粟类,并且已知道驯养牛和狗,可能还有家鸡。住宅是半地穴式,屋旁还有储藏粮食的窖穴,如果沿着这一线索向上追溯,或可找到中国农业的起源……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半坡遗址的年代是公元前5000年—4500年,稍晚于磁山和裴李岗文化。就文化内涵而言,两者似有承继关系,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认为,良渚文化(约前3300年—前2250年)是我们所知道的长江下游最著名的新石器文化,并且认为良渚文化是龙山文化向南传播后的一个变种。实则这里是中国早期文化发展的另一种中心,自有其独立发展的过程。

至此,似可得出如下结论:在文明的前夜,与黄河流域一样,长江流域也存在着一个文化发展的中心,同样是中国原始农业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

在马家窑诸文化类型的彩陶上还发现了一些“○”“﹟”“⊙”等纹饰,研究表明与当时的水井有关。有证据表明,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了水井。目前已知中原地区最早的水井,见于河南汤阴白营早期龙山文化的地层中,是一口井字形木构水井;在河北邯郸涧沟遗址,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两座圆形土井。在一口井的底部,发现了完整或残破的陶壶、瓶、罐等容器数十件,是当时人们汲水时失落的。这说明这里的水井除了提供生活用水和制陶用水外,也可能用于小块园地的灌溉。这是否意味着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流域的先民已经找到了解决灌溉问题的钥匙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为什么彩陶文化首先在黄河流域诞生呢?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由于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只需简单生存时,稻作文化区不一定落后于旱作文化区。可是,当人类试图追求更高的农业产量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时,自然环境的限制便发挥了作用。以水井这一发明为例,在长江流域,水井也许对解决定居村社人口的饮水有些用途,对提高水稻产量却帮不上什么大忙。在黄河流域则不然,水井可以用来灌溉旱地的谷物,从而直接提高谷物的产量。试想,一旦粮食供应有了保障,人口的增长自然属于情理之中,当聚居在一起的人口超过一定数量时,农业与手工业及其他行业的分工才有可能发生,而这一分工的发生恰恰是彩陶文化得以生长、发展的前提。

由于在新石器时代旱作文化较稻作文化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导致了黄河文化首先脱颖而出。换句话说:黄河、长江同是中国彩陶文化的摇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