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宝彩陶:驼鸟在陶器上的艺术魅力

国宝彩陶:驼鸟在陶器上的艺术魅力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驼鸟——陶器上最大的禽类TUONIAO——TAOQISHANG ZUIDADEQINLEI甘肃临洮县辛店镇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彩陶壶,壶颈和壶身上分别有两个大小形状都不对称的耳把。属于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类型,距今约3000多年。鸵鸟是沙漠性动物,也是现存最大的禽类。以往的考古发现证实,彩陶上的符号或绘画往往与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此次发现的彩陶壶上的鸵鸟图案,线条简洁流畅,形态逼真传神。

国宝彩陶:驼鸟在陶器上的艺术魅力

驼鸟——陶器上最大的禽类

TUONIAO——TAOQISHANG ZUIDADEQINLEI

甘肃临洮县辛店镇出土了一件罕见的彩陶壶,壶颈和壶身上分别有两个大小形状都不对称的耳把。除了一些常见的线条和图纹,壶身上还绘有类似羊角或牛角的图案,下方则是十只造型各异的鸵鸟,这些鸵鸟有的画有两只脚,有的只有一只,呈现出奔跑、跳跃的动态。属于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类型,距今约3000多年。这种图案的彩陶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辛店文化鸵鸟纹上下单耳罐

世界上的驼鸟有3种,即非洲驼鸟,美洲驼鸟和澳洲驼鸟。鸵鸟是沙漠动物,也是现存最大的禽类。驼鸟的寿命一般70年左右,有效繁殖时间40年至50年,驼鸟年产蛋80枚至120枚,它的两翼退化,不能飞,但一步可迈出8米,时速为90公里。驼鸟具有较强的食草性,有2个胃,即肌胃和前胃,但无嗉囊,兼有鸟类和反刍动物特性,粗壮的脚能对付各种劲敌,甚至可致狮、豹于死地。驼鸟一般生活在广阔的沙漠和草原上。

驼鸟一雌多雄共同生儿育女,处在统治地位的雌鸟富有舐犊之情,但把喂养责任推给雄鸟,悠闲而自得地领导着她的夫君们。驼鸟嗜水如命, 所以雌鸟常常安排她的夫君子女在水中欢聚嬉玩。驼鸟,它不因为高大而自傲,不因腿长而争雄,不因翅膀长大而自赏。它知道自我的优劣,总是在自然界的一角默默关注春华秋实、世态炎凉。并依照岁月苍桑不断调整自我,以适应自然。有人说驼鸟给追得急了,会把头钻进沙堆,其实这是冤枉了驼鸟,驼鸟不但跑得快,还很聪明,遇到袭击的时候,会以每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度逃生。假如发觉逃不了,就会悄悄躺在地上,尽量不给追捕者发现。有人以为驼鸟是呆鸟,其实,驼鸟并非那么笨。它的视力很好,警惕性也很高,平时总是警觉地注视着四周,一旦发现敌情,就一边发出警告,一边撒腿飞奔。有时,驼鸟会把脑袋埋在沙子里,但不是为了躲避危险,而是为了吃些沙子,以帮助胃消化食物。(www.daowen.com)

据史料记载,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一行人出今甘肃临洮南,途径匈奴到西域。张骞通西域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而驼鸟就是那个时候传入中国的。

这段史料记载的是汉代张骞从西域引进了驼鸟。那么,距今3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类型的这件驼鸟纹彩陶又如何解释呢?这件彩陶的出土充分说明,在距今3000多年前我国西北地区,已有驼鸟这种动物生存。同时,驼鸟也是我们先民的图腾崇拜之一。

以往的考古发现证实,彩陶上的符号或绘画往往与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此次发现的彩陶壶上的鸵鸟图案,线条简洁流畅,形态逼真传神。该陶壶的发现不但对彩陶研究、中国绘画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以为古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相应资料。

珍品彩陶欣赏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生殖纹双耳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