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国宝-彩陶艺术,揭示古代文字起源

中国国宝-彩陶艺术,揭示古代文字起源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这些神秘符号的意义至今未能破解,但专家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中国文字的雏形。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总的说来,从大地湾文化以来,陶器符号可以说是向甲骨文那样的文字趋近。

中国国宝-彩陶艺术,揭示古代文字起源

陶器和中国文字雏形

TAOQIHEZHONGGUOWENZICHUXING

有人说文字来源于图画,有人说文字肇起于先民记事的结绳方法,还有人说汉字的发明与《周易》的画卦符号有关系。早在仰韶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曾在陶器的口沿上留下了若干神秘的刻划符号。郭沫若认为,即使是符号,也“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又说“其为文字,殆无可疑。”他在进一步考证后郑重指出:“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雏形,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从理论上说,文字的作用是记录语言的,而这些符号往往在一件陶器上孤零零出现几个,例如: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类似现在的文字“土”“人”“入”等,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它们与当时的语言到底有没有关系。或许也能看出各地的刻符有若干形状类似的,这些相似的符号多是一些几何形,多则四五画,少则仅一画,但先民们却能运用极其洗练的线条赋予一个个初形文字以神灵力的形象,无疑具有一种原始的、深刻的存在意识,并据以创造汉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载体,从而体现出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原始先民们的这种先成的美感意识的作用,才创造出了—个个具有某些书法意味或因素的文字。

带有文字雏形的陶片

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章丘城子崖的考古中,发掘出了一些有刻划符号的龙山文化陶片,不过当时谁都没有太多注意,直到五六十年代在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大面积发掘中,又发现了一大批仰韶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才引起学术界古文字学者的重视,并在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报告中进行了公布。

有刻划符号的陶器,大都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大地湾类型,另外还有马家窑文化的各个类型。迄今已在渭水流域的陕西西安、长安临潼、铜川、宝鸡和甘肃秦安、武山、临洮临夏等不少地点发现。尤其是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十几种陶器彩绘符号,比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且有一些符号与半坡符号基本一样。虽然这些神秘符号的意义至今未能破解,但专家认为它们可能就是中国文字的雏形。(www.daowen.com)

珍品彩陶欣赏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水波纹双耳瓶

还有一种陶器符号,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原始文字,这就是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出土的一件灰陶壶背上面,有毛笔绘写的朱色符号。

后来在山西出土的一件龙山文化陶扁壶上,有毛笔朱书的一个“字”和其他两个符号。这些迹象表明,首先是它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的结构特征非常类似;二是这些陶器上的符号结构十分紧凑,构成相当复杂,可以分解成若干单元,而不同于那些普通的装饰性花纹、图案;三是这已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也不是图画般的如实描摹,它们的象形程度高,同时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抽象性;四是它们只见于特定的器种,而且只出现在器外壁的一定位置上。

值得注意的是,分布地域和大汶口文化毗连的良渚文化也有类似的符号。良渚文化在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年代与龙山文化中晚期相当。良渚文化个别陶器有成串的刻划符号,同时在不少玉器上也有符号。有符号的玉器有璧、琮、环、臂圈等,符号的刻划位置独特,不同器上花纹混淆。有的符号为了突出,还特别施加框线或填有细线。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这些符号试用古文字学的方法分析,大多能够释读。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是两种颇不相同的文化,但互相有着密切的关系。1987年在江苏新沂花厅发掘了一大批大汶口文化墓葬,其中出土不少良渚文化玉器,这说明两种文化的人民存在着交往。两者符号的相通,很可能标志着这些符号是原始文字。

总的说来,从大地湾文化以来,陶器符号可以说是向甲骨文那样的文字趋近。文字起源与陶器符号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