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法国敦煌学精粹:五姓堪舆法

法国敦煌学精粹:五姓堪舆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写本中的“五姓堪舆”法茅甘在本篇短文中,我只打算根据某些敦煌汉文写本,来研究今天已被人忘却的一个堪舆派别。相反,五姓堪舆方面的五姓宗从未成为一个被正式承认的宗派。事实上,在这两卷我以前研究过的写本中,确实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姓但依此用,一年之内堂堂。”这些写本特别是提供了有关五姓堪舆法具体运用的技术资料。五姓堪舆派似乎将场地分成了阴和阳两大类。

法国敦煌学精粹:五姓堪舆法

敦煌写本中的“五姓堪舆”法

茅甘(Garole Morgan)

在本篇短文中,我只打算根据某些敦煌汉文写本,来研究今天已被人忘却的一个堪舆派别。这一派别以“五姓”之名而著称,它明显在近代堪舆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踪迹。然而,直到1911年之前,在中国皇历的倒数第1页中,还出现过“五姓修宅”的栏目。正如我们在下文将要看到的那样,这一专栏代表着一种至少于唐代就非常通行的堪舆术的最后遗迹

五姓堪舆法不仅仅由于其堪舆的方面而引人注目,而且保留在敦煌写本中的一张名表,也可以为研究汉文韵律提供新要素。

五姓

在开始研究敦煌写本本身之前,我最好是具体说明,与本文有关的“五姓”,既不是对齐和楚部族的称呼,也不是《汉书·王莽传》(1)中的五姓。我所指的“五姓”,是用5个音律符号分类的5个汉姓,这就是徵、角、商、宫、羽。这种分类法在今天已遭人遗忘了,但它在10世纪时却非常流行,以致“五姓”变成了“所有姓”的同义词

相反,五姓堪舆方面的五姓宗从未成为一个被正式承认的宗派。《旧唐书·吕才传》(吕才卒殁于645年)(2)提到了他为一部堪舆著作《宅经》(3)所作的序,其中提到:“验于经典,本无斯说。诸阴阳书,亦无此语。直是野俗口传,竟无所出之处。唯《堪舆经》(4)黄帝对于天老(5),乃有五姓之言。且黄帝之时,不过姬、姜数姓,暨于后代,赐族者多”。

史料

在斯坦因和伯希和敦煌特藏的堪舆书写本中,唯有P. 2632背和P. 3281背提供了一些有关五姓宗的资料。另外两卷写本是982年的S. 1437正面和被断代为986年的P.3403号写本。但它们仅仅简单地提及了这个派别。这最后一卷写本极其宝贵,因为它证明这个派别在10世纪时尚存在。事实上,在这两卷我以前研究过的写本中(6),确实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姓但依此用,一年之内堂堂。”

这些写本特别是提供了有关五姓堪舆法具体运用的技术资料。另外一种文献是刊本历书(877年的S. 6号文书(7),它证明根据五姓而进行占卜的办法流传很广,并非仅仅用于占卜。

这份历书保存得很好,其中共包括4个与五姓有关的栏目。

这就是:

1.五姓修造日。其中提出了适宜修宅、门、井、臼杵、灶等的日子。

2.五姓种苗日。其中提出了种小麦、豆子和稻子的吉日。

3.推丁酉(877年)五姓起灶图。它实际上与标题所指的内容相反,仅仅指出了哪些日子对于五姓中的哪一姓吉利

4.五姓(?)置门户井灶图。其中指出了可以建造门、井、灶、臼杵和畜圈等的吉利日子。

但我应指出,虽然于其标题中提到了五姓,但在前两段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姓的名称。

另外3卷属于我们这一类的堪舆占卜写本中特别重要者—P. 2563背,它明显是极为重要的一卷写本。这卷写本的头尾均已残损,它原来应被分为5节,其中每一节都置于五姓之一的名称之下。但很遗憾,有关“角”的一部分残损,仅仅留下了“徵”一节的部分内容以及“宫”、“商”和”羽”各节的全部内容。其中每一节都是按下述方式安排的:

1.一幅指出住宅最佳方向的堪舆图,户主的姓写于有关的音律符号之下。

2.一份户主的名表。

3.另外一幅指出该住宅吉祥神位置的堪舆图。

4.对使用两种图提供的资料的表述。

五姓堪舆派似乎将场地分成了阴和阳两大类。在继上文提到的几节文字之后,是写本以一幅图和辨认吉祥阴阳地的方式,所作的某些诠释。

P. 3647正面是堪舆书一长卷,共有174行,其开头部分已残缺。这卷写本特别有意义,这是由于其中为过去时代的文献提供了新的补充资料。

在P.3281背的写本中,与我本文有关的一部分是一幅叫作《五姓同忌法》的表,它写于一卷共分为15节110行的堪舆文书之末。

对各种姓氏的分类

P.2632背写本中的姓氏作了如下分类:

在“徵”律之下共有65姓(由于该写本的上部一处破损,而可能使另外3—4个姓氏残缺了)。这些姓氏为(8):李、史、渫(?)、田、郑、

基、母、贾、丁、秦、

(?)、麹、申、宁、载、img169、辛、鲁、齐、郘、尹、改(?)、应、礼、直、绝、伏、苟、img170(?)、訾、利、余、滕、己、赍(?)、晋、柴、奚(?)、六、时、歧、伊、儿、友、施、师、单、荀、漆、酉、方、粟、巩、言、知、纮、过(?)、子、士、咸、诸、律、质、宁。

在“宫”律以下的72姓为:阴、采、汜、冯、阚、庶、阎、任、、严、邯、盖、刘、孙(?)、审、仇、屈、我、和、苗、牛、宿、明、富、陵、曲、谢、

门、能、、□、img171 、汲、封、甘、咸、鲍、幸、img172、彦、满、司、徒、柳、陆、宫、和、问、求、梧、舍、深(?)、中、要、伏、谈、雄、南、萃、牢、口、九、冬、、丰、门+、季、仲、角(?)、隗、宋、左。

在“商”律以下共有58姓:王、梁、阳、索、张、常、荆、左、程、风、路、姚、上、官(?)、康、郎、威、仓、向、章、尚、枼、贺、掌、强、长、赏、img173葵、将、石、(?)、安、卢、景、韩、郝、啖、襄、白、img174、度(?)、庆、展、猎、葛、骆、屠、裴、夏、井、南、家、传、成、(?)、合。

在“羽”律之下是47姓:吴、吕、表、彰、马、孟、贾、涥、于、燕、褚、黄、荣、郭、解、鲁、牟(?)、平、楚、步、虞、徐、盈、武、温、胡、雐、苏、扈(?)、潘、卜、欧、阳、鲍、于+、阅、(?)、(?)、如、汝、皮、何、员、夏、(?)、卫。

但上表仅仅代表着将姓氏分类的方式之一。正如我们于下文将要看到的那样,同样还存在其他的分类法。此外,我们没有掌握有关选择某一特定专栏下的姓氏之方式的任何确切资料。如果说这一问题尚未解决,那么《旧唐书·吕才传》的下面一段文字却告诉我们说(9):“言五姓者,谓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至如张、王等为商,武、庾等为羽,欲似同韵相求;乃其以柳姓为宫,以赵姓为角,又非四声相等。”

这样一来,分类于“商”以下是张和王等姓氏,分类于“羽”之下是武和庾氏,按照音律依次类推。

我们从这一段文字中便可以得出结论认为,这种分类法是以传统的四声为基础的(10),但当人们将P.2632背的分类法与一部诸如《佩文诗韵》(11)那样的著作的音韵相比较,那么这两张表则绝对不互相吻合。(www.daowen.com)

由我们文献的姓氏表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它不是同一时代仅有的流行方式。例如,在P.3647号写本中,我们可以发现下面一段文字(12):“胡、改、宝之姓,音虽别为商”。

P.3647号写本中的另一段文字提供了一张名表,它们分类于其下的四音律符,却已残损。然而,某些姓氏之后的音符却颇有意义。例如:“表(一云商)、祖(一云商,一云徵)、骨(一云商)、霍(一云角)。”(13)这就证明,在分类内容上,始终具有某种含糊不清的地方。这尚且不提吕才向我们提供的资料:“……其间有同是一姓分属宫商。后有复姓数字,徵羽不别。”(14)

但这种做法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姓氏,却出现于P.2632背中两种不同音符之下了。大家是否可以认为,这里是指由于抄写者的忽略而造成的错误呢?是否又可能是这些“错误”是由一名抄写者故意犯的呢?因为他既关心尊重原文,又注意指出某些姓氏的方音与其发源地的发音之不同。就我所知的现状而言,这一问题仍留作悬案。但很清楚,这些姓氏的分类远不是统一的。

五姓分类的用途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五个音律都被与万物联系起来了,这是由于与五行理论的对照造成的。

这些对应处可以使人将位于表中的所有姓氏名称都纳入五行的行列。保存于P. 3467号写本中的一幅表,又告诉了我们这些对照是怎样实现的(15):“角姓木行,徵姓火行,商姓金行,宫姓土行,羽姓水行。”

我们这一组中的最后一卷写本,也证明了在堪舆中使用音律符号的方法。出于P.3281背面的下表(16),提供了一些有关为了确保五姓具有一种吉祥墓日的资料。自右部开始的第1行提供了有关最吉祥方向的具体资料(17),第2行列举了不太吉祥的方向,第3行指出了最吉祥的月份(18),第4行指出了最吉祥日子,都用表示干支的文字记载。该表叫作《五姓同异法》,它是以下述方式安排的:

结论

我在本文中坚持指出,中国存在有一个尚不为人所熟悉的堪舆派别。但我并未试图分析这种堪舆占卜的行用方式。此外,我们希望引起专家们对某些未刊文献的注意。

尽管我们所拥有的写本数目很少,但五姓堪舆宗的存在,却再也不容置疑了。它属于在其他敦煌写本中也能看到(19)的一种将姓氏纳入占卜术中的努力。例如,“太岁”自唐代以来就变成了每年的保护神(20),则共有60个姓名,每种姓名都被归于每个甲子的一年(21)。这种方法的起源不为人所知,但神的名称是于唐代赋予它的。在这些姓名列入P.2632背面文书的情况下,考虑到姓名与五行之间的对应(见上表),“太岁”和主宰每年的五行之一的相对应也是确切的。由于这些姓名每年都被列于民间历书中,所以它们指出了五姓占卜术之残余,虽然该词未载于用来编修历书的教科书中。

五姓宗的其他残余,也肯定是存在的,但对这一内容的一种深入研究,则超越了本论文范畴

注释:

(译自巴黎1984年出版的《敦煌学论文集》第3卷)

【注释】

(1)这些部族的名称是昭、屈、京、怀和田。有关在《汉书.王莽传》中提到的名称,见该书中华书局版,第12册,卷99,第4039页,这就是姚、妫、陈、田和王。

(2)吕才是著名的阴阳先生。其传载《旧唐书》,中华书局版,第8册,卷29,第2719—2727页。我们引证的这一段文字载第2721页。

(3)这是一部共分2卷的著作,被归于黄帝,今天已为佚书。

(4)《堪舆经》是另外一部现已成为佚书的著作。

(5)我无法考证这一人物,但它可能为“上帝”。

(6)拙文载《敦煌学论文集》第2卷,日内瓦1980年版,第251—260页。

(7)这部历书已为专家们非常熟悉了。它由藤枝晃发表和诠释过,见《敦煌历日谱》,载《东方学报》,京都版,第45卷(1973年),第395—396页。

(8)带圆点的姓是那些在许多栏中出现者,带+者是在同一栏目中写有两次者。

(9)见上引《旧唐书》,第2720页。

(10)在汉文中,韵律不仅受一个词末的元音、辅音或二者之结合音所支配,而且也受该字声调的支配。这四声为平、上、去、入。这样一来,“干”与“敦”就合韵,因为它们二者均属于平声;而上声的“吻”则不与它们合韵。

(11)《佩文诗img176》是一部韵书(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中一卷的标题)。该书的序作于1229年,它说明作者生活于金代(1115—1234)。

(12)第6行。

(13)第1—3行。

(14)同上引《旧唐书》第2720页。虽然其中未指出这种情况,但在“羽”律之下的欧阳和淳于等姓氏事实上是复姓。

(15)第12—17行。

(16)第98—102行。

(17)在写本中,在“徵”律下面的第1行首先写作“西南”,后来被划去又以“东北”取代。

(18)我们在“商”律之下的第3行中,应读作“土白”,这很可能“三月”之误。

(19)例如,请参阅P.3281正面的写本,它在甲子中天干地支文字与姓氏之间建立了联系;或者是请见P.4996号写本(旧编第3476号),其中的姓氏都被用于了找到遗失物品的地方。

(20)见艾伯哈德:《古代中国的地方文化》第1卷,第185页。载《通报》增刊号第37卷,莱敦布里尔出版社出版,1942年。

(21)这些姓氏一览表载《增补象吉备要通书大全》卷6,第24—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