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王官说与《周礼》的关系探讨

王官说与《周礼》的关系探讨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对这些官制的由来学者意见不一,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将其与《周礼》所载的职官挂钩。章太炎这里的原意或许并非要在《周礼》中寻得“王官说”的一一对应关系,只是要为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司徒”的职责及“儒”在儒家典籍中被赋予的效能。但他的解释还是很容易误导读者,以致将“王官说”与《周礼》的职官等同起来。胡适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中反驳章氏,其中就将矛头指向章氏心目中“王官说”的依据——《周礼》。

王官说与《周礼》的关系探讨

关于《汉志》“诸子出于王官说”,历来多有学者将之与《周礼》牵连在一起,即认为“王官说”取材于《周礼》,如曹慕樊认为:“刘歆要抬高《周官(周礼)》的地位,所以编造出古学术都在王官,以证明《周官》确是周公(姬旦)的著作”[1]。我们认为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以下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以廓清迷雾,回归历史本来面目。

《汉志》以“某家者流出于某某之官”的模式,将诸子学术与上古官制建立联系,这一点众所周知。但对这些官制的由来学者意见不一,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将其与《周礼》所载的职官挂钩。如章太炎在讨论儒家的时候,说“《周礼·太宰》言儒以道得民,是儒之得称久矣。司徒之官,专主教化,所谓三物化名”[2]。从表面看来,某些学者也是承认这种可能性的,“他们说某家者流盖出于某官,尤其是认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很可能是依据了《周礼》”[3],“此说的提出,可能受了《周礼》的启发,或者脱胎于《周礼》”[4]。章太炎这里的原意或许并非要在《周礼》中寻得“王官说”的一一对应关系,只是要为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司徒”的职责及“儒”在儒家典籍中被赋予的效能。但他的解释还是很容易误导读者,以致将“王官说”与《周礼》的职官等同起来。

到了胡适那里,章太炎这种模糊的立场被强化了。胡适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中反驳章氏,其中就将矛头指向章氏心目中“王官说”的依据——《周礼》。在胡适的理解中,《汉志》与《周礼》的关系是不容置疑的,如“《周官》司徒掌邦教,儒家以六经设教。而论者遂谓儒家为出于司徒之官”“《周礼》尝有掌皮之官矣,岂可谓今日制革之术为出于此耶?”[5]他赖以立论的证据就是《周礼》的不可靠性,“《周礼》伪书本不足证。即以《周礼》所言‘十有二教’及‘乡三物’观之,皆不足以言学术”[6]。(www.daowen.com)

章、胡两人的论辩表面看来各有所据,但实际脱离了《汉志》的文本和成书环境,也没有仔细考察刘歆的学术背景,从而将“王官说”与《周礼》的联系强加于《汉志》,带来了学术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虚假命题。细察两人的论断,他们用以论证《周礼》职官对《汉志》影响的依据只是儒家所出的“司徒之官”,其他诸家所出之职官,与《周礼》所载并不相合。“其所举羲和之官,理官,礼官,议官,清庙之官,农稷之官,稗官云者,《周礼》皆无此官名”[7]

而以司徒之官来论证“王官说”与《周礼》的关系,实际也是证据不足,因为司徒虽见于《周礼》,但同时也见于其他典籍,如《礼记》等,而且也都有教化、理民等职能,与《汉志》对司徒的描述也并无二致,如何就能说《汉志》中的“司徒”一定是引自《周礼》?要想真正解释这个问题,还须抓住历史上的几个关键点,特别是周礼学史上的几个较为突出的转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