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扬州文化构成分析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

扬州文化构成分析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历史事件与文脉始筑邗城。李庭芝、姜才就义于扬州。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三进扬州城,与清军作战。清末民初的刘师培被视为扬州学派的殿后者。图书事业在扬州历史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

扬州文化构成分析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通论

七、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文化构成分析

扬州是有2 400多年建城史的江河都会,位于长江大运河交汇处,有过汉代、唐代和清代三次历史性的辉煌,经济发达,市井繁荣,文化昌明,声名远播,文化内涵极为丰厚。

1.历史事件与文脉

(1)始筑邗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在蜀冈古邗邑之地筑邗城,是为扬州建城之始,同时开邗沟沟通江淮间的水道,可见扬州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运河息息相关。

(2)两汉封国。西汉刘邦封侄子刘濞为吴王,都于广陵。刘濞利用封地内南有铜山,东靠大海,自然资源丰富的条件,“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发展经济,扬州迎来历史上第一个辉煌阶段,城池扩大,开邗沟支道便利盐运。曾为刘濞郎中的辞赋家枚乘以扬州为背景写下《七发》等著名作品。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刘濞起兵于广陵,与其他六国一起举兵叛乱,即“七国之乱”。乱平后,迁刘非为江都王,以董仲舒为相。董仲舒提出的“正谊(义)明道”主张影响深远,扬州现仍有多处与董仲舒有关的遗迹。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置广陵国。东汉复置广陵国。今扬州留有多座汉墓,包括规格很高的藩王墓葬。

(3)南朝两遭浩劫。南朝宋文帝末年至孝武帝年间,扬州连续遭到两次大的摧残,一片萧条。鲍照两度至广陵,感慨今昔,写下名篇《芜城赋》。

(4)隋炀帝开运河和下江都。隋炀帝开通济渠,疏浚邗沟,扬州的水运枢纽地位更加显著。通济渠和邗沟旁筑御道,植以杨柳,形成两千多里的风景线。隋炀帝三下江都,留下众多的遗迹与传说,历代诗人对此吟咏极多。

(5)鉴真东渡。唐代扬州凭借江河水运枢纽的地位,工商业极度繁荣,成为全国第一大商业都会,城池富丽。同时扬州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天宝年间,扬州人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是扬州历史上对外交流的一次盛举。

(6)王禹偁、韩琦欧阳修苏轼等知扬州。宋代扬州再度兴盛,骚人名士往来不绝。王禹偁、韩琦、欧阳修、苏轼等先后出知扬州,留下许多有关扬州的篇章和轶事,如王禹偁对琼花的最早记载、韩琦等“四相簪花”的轶事和欧、苏的平山堂词作等。

(7)李庭芝抗元。南宋德祐元年(1275),元军围困扬州,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李庭芝率兵坚守城池。李庭芝、姜才就义于扬州。

(8)扬州十日。清顺治二年(1645),清豫亲王率军攻克扬州,坚守城池的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五日,清兵在扬州城内大肆屠杀,城内沦为一片废墟,死数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9)曹寅刊刻《全唐诗》。清代扬州经济文化发展达于鼎盛。康熙四十四年(1705),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奉旨在扬州天宁寺开设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曹寅还曾刊刻《佩文韵府》等大型图书。

(10)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祝皇帝八十寿辰,由高朗亭领衔的扬州三庆班被选赴北京演出,这是徽班进京之始。嘉庆年间,扬州四喜、和春、春台三徽班先后进京演出,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太平军进扬州。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三进扬州城,与清军作战。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扬州经济地位日渐衰落。

2.名人轶事

扬州自古人文荟萃,英杰辈出。丰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代代巨匠名家,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文选》学家曹宪、李善,“以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高僧鉴真,婉约派词宗秦观,独树一帜的“扬州八怪”画家郑板桥、罗聘,以博大精深著称于世的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汪中、焦循、阮元、王念孙、王引之,以小说反映社会百态的作家李涵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剪纸艺术家张永寿等等,其文学艺术成就各领风骚,为扬州的文化昌盛增光添彩。变换的时代风云,造就了一批批英雄斗士,舍身抗元的扬州守将李庭芝,督师扬州以身殉难的民族英雄史可法,辛亥革命先驱熊成基,革命先烈曹起晋、沈毅、江上青等,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永远铭刻于扬州的历史丰碑

3.学术文化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扬州任江都相,倡明儒学,奠定了扬州学术研究的基础。明清以前,扬州学术研究在文学、文字学史学方面成就突出。唐代《文选》风靡天下,扬州人曹宪对《文选》进行注释,开创《文选》之学;其后扬州人李善又在他的基础上重新诠释《文选》,使文选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之后文选学绵延千余年,继承光大者大都是扬州人,清代有阮元等为之表彰,王念孙等为之阐发。南唐扬州人徐铉、徐锴兄弟精于小学,世称“大小二徐”,对《说文》的整理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字学上的重要成果。

清代是扬州古代学术研究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全国乾嘉学派中产生了一个重要分支——扬州学派,以汪中、刘台拱、焦循、阮元、王念孙、王引之、刘宝楠、刘文淇、薛传钧、刘毓崧等为代表人物,学术渊源远师顾炎武,近承乾嘉学派的吴派、皖派两方面,治经兼及小学,博大精深,所涉极广,在史、文、天算、地理、校勘、目录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将乾嘉学派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近代学术之先河。清末民初的刘师培被视为扬州学派的殿后者。清道光至民国中叶,扬州还出现太谷学派。它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二教一些观点,被认为是中国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周太谷、张积中等,其“教天下”、“养天下”的观点对其后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图书事业在扬州历史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唐以后各朝代都有大量的印刷品问世。清代扬州是江南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设有扬州诗局、扬州书局、淮南官书局等官办刻书机构,曾刊刻《全唐诗》、《全唐文》等巨著,家刻、坊刻也很兴盛。扬州文汇阁是全国7处收藏《四库全书》的场所之一,马氏小玲珑山馆的藏书著称东南。

4.文学艺术

扬州的文学创作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据统计,从汉末陈琳到现代朱自清,名扬全国、著作广传者达200人以上。唐到清,扬州文学创作高峰迭起,清代尤盛,文人交往频繁,传世文学书籍不下千部万卷,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文学评论诸方面均有硕果,民间文学亦有丰厚的积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宋代王安石、苏轼、杨万里、姜夔,元代萨都剌、关汉卿、白朴,明代康海、汤显祖、袁宏道、张岱,清代吴梅村、孔尚任、洪升、吴敬梓、全祖望、杭世骏、厉鹗、姚鼐、戴震、方苞、魏源、龚自珍等,现代郁达夫、田汉、曹聚仁、周瘦鹃、丰子恺、陈从周、王西彦等都到过扬州,留下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文学篇章。不少曾在扬州居官的文学家如唐代高适、杜牧,宋代王禹偁、欧阳修,清代王士禛、曹寅、卢见曾、谢启昆等都以倡导文学为己任,于公余结交名流,举行文会,促进了扬州文学创作的繁荣。民国时期一批文学家各以所长名世,刘师培、朱自清的文学成就尤为突出。“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等家喻户晓的佳句成了扬州的广告词。

扬州的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延绵不断,种类众多,书法、绘画、曲艺戏剧音乐、园林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早在汉代出现皇象等最早见诸史籍的书法家隋唐宋时期,随着扬州历史地位的提高,逐步成为全国文化艺术的发达地区,李邕、秦观等人的书法艺术全国知名,李思训、陆仲仁等一大批画家各有擅长,明代陶成等画家亦有成就。清代前期至中叶,扬州盐业的兴盛、市井的繁荣和皇帝多次南巡,促成了艺术的空前繁荣。清代乾嘉时期活跃在扬州画坛的扬州画派以金农、黄慎、郑燮、李img41、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他们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打破常规,推陈出新,驰骋笔墨,抒发胸怀,树立了清高绝俗、清新淋漓的一代画风,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法、篆刻艺术也形成诸家荟萃的盛况,查士标、石涛、伊秉绶及“八怪”中的一些画家在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阮元等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碑学在全国书坛兴起写碑的热潮,邓石如等成为扬州艺术史上第一批篆刻大家。晚清画坛仍活跃着一批画家,较有名气的十位字号都用“小”字的称“扬州十小”。民国有吕凤子等发起的晴社和“新芽画会”、涛社等组织,画界活动活跃,延至新中国成立后。(www.daowen.com)

汉代扬州即有百戏和说唱演出。元代扬州是杂剧南移的中转地,创作、演出繁荣,有睢景臣等著名剧作家。明代,北曲未尽,南曲又兴,余姚腔、昆腔先后传入扬州,评话、道情等曲艺逐渐盛行。戏剧在乾隆时达于鼎盛,与北京并列为全国两大戏剧活动中心。1790年高朗亭领衔的扬州三庆班赴京演出,为徽班进京之始,为京剧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源于扬州的剧种还有扬剧、淮剧(宝应等地为淮剧发源地之一)。扬州评话、弹词、道情、鼓书等曲艺剧种曾十分活跃,评话演出尤盛,说书名家如云,书场遍布街巷,书目丰富,艺术成熟。评话艺人王少堂说书形神兼备,描摹尽致,赢得“听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赞誉。扬州是木偶戏之乡,其杖头木偶与泉州提线木偶、漳州布袋木偶齐名。形成于清初的广陵琴派200多年来代有传人,至今仍是琴坛上一大流派;古筝艺术活动亦相当活跃。扬州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早有“园林多是宅”之说。清乾隆年间,在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下,园林出现鼎盛局面,城市山林,遍布街巷,湖上园林,罗列两岸。扬州园林艺术以叠石胜,并兼采南北之长,名擅一时。除著名的公共园林瘦西湖外,城区住宅园林有从汉代到民国名园108座。扬州的盆景艺术始于唐宋,清代扬州广筑园林,大兴盆景,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并形成流派。扬州盆景技艺精湛,尤以观叶类的松、柏、榆、杨(瓜子黄杨)别树一帜,具有层次分明、严谨平整、富于工笔细描装饰美的地方特色。

5.工艺特产

扬州的工艺极为出色。漆器、玉器在全国独领风骚;传统的雕版印刷和木、泥、锡、铜、瓷等多种活字印刷首屈一指;灯彩、剪纸、刺绣自成派别;绒花、通草花艳而不俗,神形兼备,是工艺品中的奇葩;扬州玩具以神取胜,富于动态和情趣,声名远扬;扬州香粉曾是朝廷贡品,行销各地,并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银质奖。

扬州为美食之都,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淮扬菜是全国四大菜系之一,而且被认为是四大菜系中最重要的,其细致精美,远非其他各地所能及,扬州“三头宴”、“红楼宴”因浓郁的文化韵味赢得声誉。茶点亦自成体系,富春包子选料讲究,四季有别,制作精细,甜咸适度,造型优美,三丁包被誉为“天下一品”,千层油糕和翡翠烧卖被誉为“扬州双绝”。扬州酱菜以口味鲜、脆、嫩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扬州炒饭更是声名远播海内外。

扬州地区的特产还有仪征雨花石、朴席、紫菜、茶叶,江都曹王三花,邗江泰安瓦窑铺青砖,高邮的“四色礼品”——茶干、董糖、醉蟹、双黄鸭蛋,宝应的白莲藕、藕粉、芡实等。

6.民俗节庆

扬州从唐宋以来多次作为全国的贸易中心,商业、手工业发达,市井文化繁盛,并影响到民风民俗。扬州民间素有崇文尚教、重农钦商、喜逸好礼之风,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上曾出现过诸多称得上“老字号”的店铺,市肆、市招、市声等均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游艺项目多样且表现出独特风格,“广陵十八格”灯谜标新立异,“维扬棋派”称雄一时,扬州风筝、维扬灯彩独树一帜,瘦西湖沙飞船、扬州养鸟、扬州斗虫等游艺项目尚于民间。扬州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习惯,茶馆文化、浴室文化名闻遐迩。老城区教场一带是如同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的公共娱乐场所,为扬州市井文化最集中的载体

过去扬州的岁时民俗活动丰富,如元日家人亲友互相称贺,食隔年饭,立天地牌;元宵玩灯,二月十二花朝日以红布绸条系花树;清明前后三五日陆行踏青,舟行游湖,玩蜀冈、瘦西湖诸胜,清明墓祭,小儿簪柳、放风筝;四月八日浴佛日妇女相约诣尼庵进香;五月端午解粽,门悬菖蒲艾叶,广陵涛龙舟竞渡;六月六日晒书、晒衣物;七夕儿女守夜看巧云,设瓜果,对月穿针;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放水陆荷灯;八月中秋陈瓜果、饼饵祀月;九月重阳出郭登高,以糕相馈;“小雪”、“大雪”期间腌大菜、猪肉;大冬(冬至)敬神祀祖,作“九九消寒图”;腊八日食“腊八粥”;腊月二十四日送灶,扫屋尘;除夕守岁,各户贴春联、门神,室内贴年画,烧松盆,燃爆竹,吃年夜饭,祭祖先、祭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之位,封财门,分小儿压岁钱等。起源于明代的观音山香会曾经十分兴旺。

【注释】

[1](英)帕瑞克·纽金斯著;顾孟潮,张百平译.世界建筑艺术史.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1

[2]旧唐书·本纪第五·高宗下。

[3]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29

[4]《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中提出“对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也应予以保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5]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

[6]资料来源:《北京旧城25片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报审稿).《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见北京市文物局网站www.bjww.gov.cn。

[7](元)萨都剌.钱塘驿望吴山。

[8]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45

[9](唐)杜牧.扬州三首。

[10](清)王士禛.浣溪沙·北郭清溪一带流。

[11](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12](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

[13](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第二十九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