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盛唐气象:秦王破阵乐引发的音乐繁荣与文化融合

盛唐气象:秦王破阵乐引发的音乐繁荣与文化融合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盛唐音乐风气之先的是《秦王破阵乐》,奏乐时,“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唐玄宗是个音乐皇帝,元稹、白居易都推崇他“雅好度曲”,一生作曲制谱为盛唐之冠。他嗜好乐舞大曲及法曲,进一步吸收来自西域的胡乐,称胡部新声,加速了华夷之音的渗透与胡音唐化的步伐。盛唐引进外来文化,胡服与胡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盛唐气象:秦王破阵乐引发的音乐繁荣与文化融合

唐人既不是魏晋以前汉人的简单延续,也不是胡人单向地融入汉族,而是汉胡互化产生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唐朝近三百年中,又继续不断地与域内和周边的胡人,以及来唐的外国人混融互化,不断汲取新鲜血液,因而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从而以气吞日月的磅礴声势,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求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高峰。

唐朝前期充满了文化宽容精神,跨越国界的贸易远远超过了汉朝盛况,与周边及远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跃上了一个新阶段,表现出对外来文明异乎寻常的热烈欢迎。唐文化特别是盛唐文化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当时奉行立足于我、夷为我用的文化开放政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为唐文化提供了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在这方面以乐舞、服饰的引进与更新最为突出。

唐初的祖孝孙融合南乐与北曲,协调“吴楚之声”和“周齐之音”,作《大唐雅乐》。唐太宗平定高昌,引进高昌乐,成为唐的十部乐,其中燕乐、清商乐是传统的雅乐、古乐,其余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丽乐都是从边疆或域外引进的。开盛唐音乐风气之先的是《秦王破阵乐》,奏乐时,“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据当代学者黎虎的研究,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狮舞,并非出于中原本土,而来自西域,约在曹魏时传入中原。唐玄宗时的十部伎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狮舞属于立部伎中的龟兹部。龟兹虽然不是狮舞的发源地,却是西域狮舞引进中原的重要中转地。

唐玄宗是个音乐皇帝,元稹白居易都推崇他“雅好度曲”,一生作曲制谱为盛唐之冠。他嗜好乐舞大曲及法曲,进一步吸收来自西域的胡乐,称胡部新声,加速了华夷之音的渗透与胡音唐化的步伐。唐玄宗不仅完成了佛曲的改制,而且发展为舞曲,使唐代的胡音一跃而为纯粹的唐舞。千古传颂的《霓裳羽衣曲》便是其代表作。它源于《婆罗门曲》(印度佛曲),开元间由边将引进,玄宗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原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曲》描写仙女奔向人间,把天上与人间、神话与现实融为一体,创造了格调极美的仙境,使人有亲临天宫的艺术感受。如果说从《婆罗门曲》到《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的创作,那么从乐曲到舞蹈则要归功于杨贵妃。据舞蹈史专家的研究,杨贵妃是《霓裳羽衣曲》的编舞者。舞姿极为优美,正如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所描绘的那样: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传说杨贵妃的侍女张云容,“善为霓裳舞”,贵妃赞颂备至,赠诗一首: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当时盛行来自西域的“胡舞”,舞步轻快,旋律活泼,风靡一时。例如出于西域康国的胡旋舞,以迅急旋转而著称。杨贵妃与安禄山都擅跳此舞,安禄山体重三百多斤,腹垂过膝,跳起胡旋舞来,捷如旋风。白居易《胡旋女》说:“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颇有意思的是,唐玄宗的女儿(寿安公主)的生母,是一个名叫曹野那姬的胡人女子。《新唐书》、《酉阳杂俎》、《唐语林》都记载,寿安公主为曹野那姬所生。曹野那姬是何许人呢?她很可能是开元年间西域粟特人进贡给唐玄宗的“胡旋女”,因为擅长胡旋舞而又仪态万方,为唐玄宗喜爱,生下了寿安公主。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盛行的“胡风”,已然波及宫廷内部,乃至皇室的婚姻

胡旋舞(敦煌壁画局部)

唐朝音乐舞蹈集前代之大成,并吸收西域、中亚、印度之精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敦煌莫高窟壁画反映的乐舞极多,相当部分从外国传入,如220窟的乐舞是阿弥陀净土变,所跳的胡腾舞来自中亚,天女们佩缨珞,缠飘带,上身半裸,微扭腰身,舞姿曼妙之极。莫高窟壁画所绘乐器达四十多种,打击、吹奏、弹拨、拉弦乐器种类俱全,琵琶、阮咸(弹拨乐器)、箜篌(弹拨乐器)、筚篥(簧管乐器)、埙(吹奏乐器)、羯鼓、答腊鼓等,或自古有之,或从西域传入。(www.daowen.com)

长安洛阳等地胡风盛行,元稹有诗曰:“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盛唐引进外来文化,胡服与胡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股胡化浪潮延续达半个世纪之久。天宝九载(740年),高仙芝远征中亚,传入柘枝舞,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及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唐玄宗并不停留在服饰的胡化上,进而支持胡服唐化的变革,杨贵妃喜欢“披紫绡”,其姐虢国夫人也爱穿“罗帔衫”,袒肩露颈,一变初唐宫人掩蔽全身的装束,使中原服饰趋向开放。杨贵妃有“鸳鸯并头莲锦裤袜”,又名“藕覆”,是时髦打扮,类似今日的连裤袜。一时间,从上到下,新潮服饰大为流行。

这种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胸襟与气度,是唐朝有别于其他朝代的高明之处。正如鲁迅所说:“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唐朝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代。唐以进士科取士,作诗成为获取功名的正路。唐诗与诗赋取士同步并盛,高宗时进士科加试“杂文”(诗赋),是以诗文茂美者入选之始。中宗时进士科有策论试、经义试、诗赋试,及至盛唐诗赋取士更见推重,玄宗朝的进士及第者或位极卿相者,如苏颋(tǐng)、张说、张嘉贞、张九龄等,都是精于诗赋的。唐朝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诗作数量之多实在惊人,清康熙时的《全唐诗》,有诗48900多首,作者达2300多人。

诗赋可以作为士子入仕的敲门砖,李白刚从四川来到京城,没有什么名气,便把自己的诗作带去晋谒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贺知章,贺知章看了他的《蜀道难》,扬眉赞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把他推荐给玄宗,得以“供奉翰林”,从此名满天下,慕名者接踵而至,以得李白品题为进士中举之捷径。有个叫魏万的人从河南跟踪李白,奔波三千里,终于得到李白的《还山诗》一首,魏万沾李白的光,居然金榜题名。

唐朝前期的皇帝几乎都擅长诗赋,有作品传世。玄宗的祖母武则天与伯父中宗倡导宴饮赋诗,群臣应制,有时一次多至百篇。不能作应制诗,便难参与朝会。武则天本人是一个诗人、书法家。武则天的私人秘书、专掌制命实拥宰相权力的上官婉儿,是闻名的女诗人,《全唐诗》中有她的三十二首作品,五言律诗在她的倡导下,趋于定形,成为考试体裁、正统格式。通过策论入仕的高官,即使逃脱了诗赋试这一关,也难蒙混应制诗这一关,这就迫使不善诗赋的朝臣非工诗不可。

开元时期天下安定,有人写出好诗,立即四方传抄诵唱,有的还被采入乐府,名登朝廷,作诗愈加成为得名的途径,几乎全部文人都用全力作诗,大诗人接踵而出,诗人们大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开元、天宝年间一切都达到极盛阶段,诗也不例外,成为唐诗的高峰,诗人辈出,而以李白、杜甫为佼佼者。

李白离蜀入长安,诗名大振,他并无官职,但士人经他品题,便能进士及第。他娶四妻,晚年又有歌妓金陵子和歌奴丹砂为伴,生活优哉游哉。他是反映道家思想的杰出诗人,追求长生不死,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天真而放荡不羁。道家的返璞归真、师法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为李白的仙气化带来了灵感,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局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模效的天才抒发。就此而言,盛唐乃至整个古代只出了一个李白,无人可以仿效。

杜甫和李白不一样,可学可仿,有法可循,成为唐诗的宗师,促成七律成熟,树立可供仿效的典范。他是正统儒家思想的信奉者、捍卫者,他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四十岁以前应试屡次落第,四十岁以后也不过当了几回闲官散吏,一生困顿,没有“立登要路津”,当然无法“致君尧舜上”了,大抱负无法施展的矛盾成了他诗歌的丰富内容。从治乱角度来看,李白的佳作多在开元治世,杜甫的名篇则在天宝乱世,《羌村》、《北征》、《三吏》、《三别》和歌颂开元盛世的《忆昔》形成鲜明对照。儒家美学思想指导下的杜诗,以“应须饱经术”为准绳,要求形式服从内容,形式与内容严格统一,为盛唐诗歌创作的规范化、严密化奠定了基础。

书法在盛唐时代也登上了艺术的高峰。初唐书坛极力推崇王羲之的瘦硬峻峭笔法,出现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都从师法王书入手,融会贯通。唐太宗激励人们学习王羲之的真、行、草书体,简化笔画,书写省力,使王书从艺术鉴赏品扩散到文牍部门,进而流布于市井社会,这是唐初简化书体的一次大普及。

及至盛唐,书法为之一变。张旭、颜真卿的书法创新,形成本朝一代新风。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时称三绝,大约都以狂放恣肆为特征。张旭师法张芝的草书——“世上谓之一笔书”,推陈出新,其书法放浪恣张,乘势连笔,一气呵成,一派飞动,宛如天马行空,纵横驰骋,被誉为草圣。韩愈称赞他:“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酒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对草书入迷到这种程度,因此人称“张癫”。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颜真卿的书法破旧立新,融篆、隶法入行、楷,方正雄健、浑厚庄严,一扫唐前期虞、褚娟媚之习,变娟为工,易媚为拙,改瘦为肥,创造了盛唐的新书体。由于颜字立有法度,有法可循,比学王书、张草的神来之笔只可意会“不可端倪”,来得容易,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终唐之世盛行不衰,而且宋元明清都奉为正统书体。

唐代画苑色彩缤纷,名家辈出,有姓名可考的画家达四百人之多,其中尤以盛唐吴道子最为出色。吴道子,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向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专工画。开元间被召入宫中为宫廷画师,在长安洛阳作壁画,观者如堵,声名远播。吴道子生活在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盛唐,为他的艺术成就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赞扬他“古今独步,前不见顾(恺之)、陆(探微),后无来者”,他画的人物,“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苏东坡推崇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并把他与诗人杜甫、散文家韩愈、书法家颜真卿并立,反映了盛唐时代生气勃勃的艺术作风。吴画的真迹宋朝已罕见,流传至今的《送子天王图卷》、《道子墨宝》、《宝积宾伽罗佛像》,多为摹本。

盛唐社会的自由开放、放任自流,艺坛的思想奔涌、百花齐放,培育了一大批艺术天才,这个时期的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都是空前绝后的,它们交相辉映,勾勒出美妙绝伦的盛唐气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