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族声乐发声技巧及训练:当代发展趋势研究

民族声乐发声技巧及训练:当代发展趋势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物理学原理来看,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空间的振动,声音的强弱由声带的振幅决定。歌唱声音的音量取决于声带振幅的幅度大小。音量强声带的振幅较宽,音量弱声带的振幅较窄。声带振幅的大小与气息冲击声带的大小也有关系。声音的音色变化,主要是由共鸣腔不同的调节产生的。歌唱的发声是由吸进肺部的空气经过气管呼出来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发声。民族声乐艺术在声音的分类上,并不太严格,也不存在细分。

民族声乐发声技巧及训练:当代发展趋势研究

一、 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

追溯歌唱发声科学理论研究的历史,自18世纪始,一些医生、声乐教师即开始探索人声的奥秘。但此项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还是20世纪以后的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嗓音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声乐教师不满足于经验主义的教学现状,他们主张并热衷于探求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期望声乐理论研究与教学的科学性。因此,使得人类在这个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大大前进了一步。[1]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物理声学家、语言学家、医生与声乐教师共同努力,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没备 (如X光摄影、每秒六千张的快速摄影、喉动态镜、频谱仪、示波器肌电图等),以及歌唱共振峰研究,将嗓音科学及歌唱的发声与共鸣唱发声原理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从物理学原理来看,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空间的振动,声音的强弱由声带的振幅决定。所谓振幅,是声带颤动的空间距离。声带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反之,声带的振幅越小,声音越弱。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频率决定的。所谓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声带完成振动的次数 (每秒声带闭合的次数)。声带振动频率高,发出的声音则高;反之,声带振动频率低,发出的声音则低。歌唱中随着旋律高低起伏和强弱的变化,在呼吸配合的基础上,声带不断调整其长度、厚度和张力

一般来说,歌唱发出的声音的音高取决于声波振动频率的大小。声带较短、较薄、紧张度较强的则振动频率高,发出的声音较高。而声带较长、较厚、较松弛的则振动频率较低,发出的声音较低。歌唱声音的音量取决于声带振幅的幅度大小。音量强声带的振幅较宽,音量弱声带的振幅较窄。声带振幅的大小与气息冲击声带的大小也有关系。歌唱声音的音色取决于振动时泛音的数量、频率和强度。一般来说,泛音越多,声音的音色就越优美动听,越富有穿透力。

声音的音色变化,主要是由共鸣腔不同的调节产生的。人声不但有高低强弱之分,并且还能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歌唱时,由于表现不同的思想情绪的需要,在大脑神经支配下,通过对共鸣腔和呼吸肌肉精细的调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色变化。同一个歌唱者,唱低音和唱高音时,由于所运用的主要共鸣腔不同,就产生低音和高音两种不同的音色,前者主要运用胸腔共鸣,声音宽厚、低沉,后者主要运用头腔共鸣,声音高亢、明亮。在唱不同的母音时,由于各个母音的口形不同,所以产生的母音的音型和色彩也就不同。

歌唱的发声是由吸进肺部的空气经过气管呼出来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发声。气息冲击声带时,声带活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发出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声带的厚薄、长短、张弛和振动的频率、振幅也有所变化,既能整体振动,又能局部或边缘振动。因此能发出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来,当然,这些不同的声音与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是分不开的,正是共鸣的作用,使声音变得响亮浑厚、优美动听。

演奏高音时,气势强,呼气压力大,声带扣紧、变薄、缩短,张力增大,声带呈边沿振动。正因为这种特点,滥用高音者容易长小结 (声带的前1/3处);嗓音病变时,唱高音就吃力、困难,声音就由明亮变为嘶哑。

演唱低音时,气势弱,呼气压力减少,声带较唱高音时变厚、变长,张力相应减少,声带振动面积大。[2]由于声带张力的减少,演唱不如中声区轻松、自如,需要加强呼吸的韧性支持作用。相对而言,中声区是发声较轻松、方便的声区,因此,歌唱总是将中声区的训练作为基础训练然后逐步向上下高低音方向发展。

二、 歌唱声音的分类及辨别

(一)民族声乐的分类

我国的戏剧艺术,在人物和声音的分类上比较严格、门类众多。大类有生、旦、净、末、丑。小类则更多,生有老生 (须生)、武生、小生等;旦有正旦 (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等。民族声乐艺术在声音的分类上,并不太严格,也不存在细分。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一般只分男声和女声两大类,男声包括男高音和男中音,女声包括女高音和女中音。男高音有胡松华、吴雁泽、郭颂、何纪光、蒋大为等,女高音有郭兰英、王昆、马玉涛、才旦卓玛、李谷一等,男中音有马国光、钟振发、刘秉义等,女中音有德德玛、关牧村等。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演唱中声部的人较少,演唱的曲目也少,所以一般结构划分只提男、女声两大类。

由于性别和每个人的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差异,如声带的长短、厚薄、宽窄,甲状软骨突出的程度、咽喉的粗细、共鸣腔的形态、躯体的大小等,发出的声音有的高亢明亮,有的低沉浑厚。根据这些声音的特点和男女之间音色、音域的差别,通常把民族声乐歌唱艺术分为四个声部,即男、女高音和男、女中音。

(二)辨别声部种类

判断声音的声部种类,主要是根据演唱声音的音色和音质特征、声音的音域以及换声点的高低等方面来考虑。

1.声部的音域 (演唱的有效音域)

男高音一般在c1~b2,

女高音一般在C1~C3,

男中音一般在a~f2,

女中音一般在f~a2

2.各声部音色和音质的特征

男高音:高亢明亮、灵活优美,中高音区富有金属色彩,音域较高,假声为多。低声区声音单薄一些。

女高音:圆润柔和、明亮清脆,轻快灵活富有弹性,民族唱法由于真声成分较多,中低声区仍有音色。

男中音:洪亮结实、宽厚雄壮,胸声较多,特别是中声区宽广厚实,听起来十分丰满。

女中音:结实饱满、柔和质朴,音色浑厚优美,胸声较多,富于音色变化。

三、 发声训练

(一)起音(www.daowen.com)

发声练习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如何起第一个音的问题,我们称它为歌唱时的 “起音”或 “起声”,因此,起音也就是指歌唱发声时开头的一个音,也称发声的起首法。歌唱的起声可分为硬起声、软起首、虚起首。

1.硬起声

硬起声是指发声前的一瞬间呼出气流尚未到达声门,而声门已经先行闭合的一种起音方式。硬起发声时声带闭合力度较紧,对呼气气流的呼出阻碍明显,致使来自声门下面的空气以较强的压力聚集升压并强行通过闭合着的声带,故其发声效果刚硬、干脆、果断、有力。我们在发声训练如顿音、跳音的练习中常常使用,也用这种方法纠正声带漏气的毛病。此时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急吸急呼。[3]

2.软起首

软起首,也叫柔起音,是指声带闭合与气息到达是在同一瞬间进行的。即声门开始闭合,深而柔和的气息同时往上托送非常吻合,从而产生优美、明亮、舒展的声音。

3.虚起首

虚起首,也叫舒起首。是指先出气后发声。气息先到达声门冲出,声带才轻轻闭拢,给人一种放气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空虚雾气、亲切、深情的声音。

声乐发声训练中主要用硬起首与软起首,两种起首法合理交替练习。不论是过于偏离哪一种都会造成不良声音的出现。总练硬起首,久而久之就会使声音生硬直白。总练软起首就会使声音产生漏气现象。所以正确运用发声的起首法是必须引起教师重视的。

(二)打开喉咙

在歌唱训练中 “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主要是指打开喉咽腔部分,使喉、口、鼻整个咽腔形成一个适于发声共鸣的通道,让气息畅通无阻地运行。

打开喉咙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放松下巴,使下巴有下坠的感觉,甚至忘掉你有下巴。

第二步,用深呼吸的方法使喉咙或脖子由里到外有扩张的感觉,舌头自然舒展地平放在下颚里,舌尖轻抵下牙床,同时用手轻触喉头,在深呼吸时喉头会微微向下移动,随着技术的熟练,喉头移动的幅度会逐渐变大。

第三步,在牙关处,上下槽牙使劲张开并想象两牙之间有一根棍支撑着。张开嘴的训练实质上是张开牙关的训练。

第四步,抬起软颚,可以看见口腔里边有一个小舌头,医学名称为 “悬雍垂”,通过 “打哈欠”的练习,可以找到抬起小舌头抬起软颚的感觉。 “打哈欠”状态是打开喉咙最好的方法之一。在“打哈欠”状态下口腔开得自然而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大。在平时的训练中,还可以采用闭口 “打哈欠”的方法练习打开喉咙,并保持这种状态进行歌唱。

第五步,睁开双眼,鼻腔扩张,微露上齿,面带微笑。

以上这些动作要在一次深呼吸时,瞬间同时完成,这需要成百上千次地练习使这些运动的肌肉产生记忆,随时听候大脑的指令。

(三)稳定喉头

喉头稳定既是歌唱训练的基础,又是歌唱发声的关键。喉头位置的稳定,能够使演唱者获得优美、饱满、完善的音色效果,喉头里面的声节是发声的基础,它就好比乐器的弓拉弦时所发出的基音,虽然声带也只能发出非常微弱的基音,但切不可忽视它的微弱,它是歌唱发声中的根本,也可以说没有了基音,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产生泛音,也就没有了共鸣,进而就更不可能有完美的声音产生了。喉头位置的稳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歌唱状态,喉头的稳定能带给歌唱者良好的感知,这样其歌唱状态的调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喉头位置的稳定需要大量的训练,在获得这种状态后,可以说,学习者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之后,这样在他的咽管内就形成了较大空间的咽腔,气流冲击声带发出的基音,经过这个咽腔的共鸣,发声时就能唱出优美的声音。[4]而且咽后部的咽壁很容易挺立,这样就能获得正确的歌唱状态。喉头位置的稳定对演唱者特别是声乐初学者的嗓子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医学实践研究表明,声带以及整个喉咽腔的各种病变,诸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肥厚、声门运动障碍等,都与发声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发声不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喉头位置过高,这就引起拉紧声带的撕裂肌等的不正确运动,从而妨碍了声门的正常运动,严重的会引起病变,使演唱者发声困难或难以学好声乐。

综上所述,歌唱时,我们要想使声音自然、通畅、明亮并富有质感,那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声观念。但如果在演唱过程中我们不考虑喉头的稳定与否,必然会给我们的声乐演唱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 何英琴,周辉国,王智忠.声乐艺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 赵岩,秦祁生,朱迎春.民族声乐理论与艺术表现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3] 臧学军,岳炳丽,纪璐.声乐表演训练与声乐审美研究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4] 何英琴,周辉国,王智忠.声乐艺术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