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临帖层次论:书学新论中的重要问题

临帖层次论:书学新论中的重要问题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因此在我们看来,谈论临帖问题就必须注意区别其层次性质。正是这种临帖的这种学书性质,决定了它应该按照这一学书进程的客观要求,而将自己区分为下述三个不同的层次。这种“第一印象”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若在这“第一印象”中便存在着偏差和失误,那在此后的学书道路上便很容易误入歧途。其次谈书法家的临帖层次问题。

临帖层次论:书学新论中的重要问题

10.临帖层次论

临帖是学书的一项基本功。初学书者要临帖,这时它是使学书者踏上学书正路的不二法门。成了书家以至成了书法大家之后也还是要临帖,这时它依然是使书家不断锤炼并提高书艺的重要途径。所以临帖对于有志于书法之道的人来说,的的确确、实实在在是一件“活到老、学到老”的事。惟其如此,所以同为临帖,其具体的所指往往差别极大。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因此在我们看来,谈论临帖问题就必须注意区别其层次性质。若将不同层次的东西混杂到一起,难免越说越糊涂。所以我们在这里即将从这些不同的层次入手,来谈一谈有关临帖的一些问题。在这些层次之中,首先应该予以区分的,就是学书者与书家这样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层次;其次应该予以区分的,则是这两个较大的层次之中所包含的,一些因临帖者水平或目的之差异而造成的较小的层次。

首先谈学书者的临帖层次问题。学书者之临帖,目的简单而明确,就是为了了解并学习书法艺术。这其中包括了解并掌握一些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书法艺术的基本方法、技巧与能力,并逐渐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和创造水平。正是这种临帖的这种学书性质,决定了它应该按照这一学书进程的客观要求,而将自己区分为下述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那些学书伊始者而言,临帖应当以形似为本。这形似,就是要在外在的形象特征上,尽可能地与原帖相一致。学书伊始,对书法艺术尚无任何真正的了解与认识,也不懂得最起码的方法和技巧。因而对这些初学者来说,临帖的目的主要有二:了解与认识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亦步亦趋地在形似上跟着原帖走,才能对书法艺术获得最初的真切了解与认识,也才能将最基本且必需的方法和技巧学到手。这种“第一印象”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若在这“第一印象”中便存在着偏差和失误,那在此后的学书道路上便很容易误入歧途。另外,我们之所以将这时的临帖要求定性为形似,是因为初学者尚不可能对书法艺术之神似有什么正确的理解与追求。对“神”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只能在对“形”的长期学习与把握的基础上产生。过早地“弃形取神”,是一种错误的学书伊始之路。

第二个层次,是对那些有了较扎实的学书基础的学书者而言,临帖当以形神兼求为务。这时的学书者已经对书法艺术有了较广泛的了解与认识,也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书法艺术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他们而言,临帖而求其形似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就要进一步地追求兼取其神了。这兼取其神的目的在于:更全面而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进一步了解与掌握书法艺术的各种深层规律;培养与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和水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取神仍是不能离形的(至少也是不能离形太远的)。因为过早的离形,仍潜在着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这时对临帖的总体要求是形神兼求。这在学书过程中,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基本功。即便以后成了书家,这一基本功也是应该不离手的。

第三个层次,是对那些在学书方面颇有所成的学书者而言,临帖当以取法原帖的某种形神特色为本。显然,这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学习与取法原帖的某种局部特征,而不再是那种较为被动的对原帖的“全面学习”了。所以这时的临帖已经掺杂着学书者的某种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意识(也许仍相当模糊与朦胧),已经是或多或少地指向他成家之后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的了。这种临帖之所以会是有选择、有目的的,原因就在于学书者依据自己的艺术表现与艺术创新意识,而从原帖中找到了某些让他自己更感到必要和急需的东西。惟其如此,所以这种“为我所用”的临帖方法,乃是为学书者更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与掌握一些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服务的。随着这种探索与掌握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原来的学书者也就逐渐质变为书法家了。(www.daowen.com)

其次谈书法家的临帖层次问题。如上所述,书家也是需要永远临帖的。但书家之临帖与学书者之临帖,却已有着实质性的根本不同。这就是:尽管书家之临帖永远都会具有不可否认的学书性质,但更为重要的则是为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完善与书法功力的锤炼服务的了。因而从完善风格与锤炼功力这两个宗旨出发,书家在“临什么”和“如何临”这两个方面的自觉性、目的性与选择性,是相当明确的。譬如说,如果觉得自己艺术风格的某个方面需要强化的话,书家便会临习一些可以强化这某个方面的书帖;书家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个具体方法、技巧的把握和运用方面(如某种点画的书写)尚有缺憾的话,他也可以通过对某些书帖的临写来提高对这种具体方法、技巧的书写水平。而在我们看来,对于书家的这种临帖活动,也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从形神兼得的总体目标出发而临写某帖。显而易见,这是书家从总体上对某一书帖进行较完整的了解与把握的一种临帖方式。这是书家临帖的基本方式之一。而书家之所以要经常采用这种临帖方式,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些书帖从总体上都是值得他们学习与取法的。这或者是因为这些书帖是整个书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或者是因为这些书帖与相应书家的艺术风格相近,或者是因为这些书帖从某种原因受到了书家们的钟爱,等等。当然,书家这样临帖,归根结底还是为自己的风格建树服务的。因而其目的绝不在于简单化地学这某家、某帖,而是要吸取这某家、某帖的有益营养,并进而由此探索并把握那些更带有根本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个层次,是着眼于某一局部特征的学习与把握而临习某帖。这是书家临帖的又一基本方式。为什么要仅仅着眼于某种局部特征呢?从客观上讲,这往往是因为这类书帖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个性特征(如米书之沉着痛快,黄书之奇诡豪纵,苏书之纯棉裹铁等),因而掌握了这种特征,就意味着具备了驾驭某一方面的一种很强的能力。从主观上讲,这往往是因为书家认为自己需要通过这种局部性质的临帖方式,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是说,当书家感到自己的书艺在某个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强的时候,他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可以强化自己的不足之处的书帖来临习。所以这种临习方式,归根结底也是为书家的风格建树服务的。

第三个层次,是从对某一书帖的某种体验出发,并通过对原帖文字内容的书写(或大体书写),来进行一种带有强烈的艺术创作性质的临帖活动。这种临帖方式属于“意临”的范畴,因而书家之临作与原帖在总体风貌上往往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会给人以全不相类之感。所以这类临帖已接近于艺术创作,这样的临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艺术作品。所以有人干脆将这样的临帖活动视为以某帖的文字内容为书写内容的艺术创作活动,并将这样的临帖作品视为书写某帖的文字内容的书法作品。但一般而论,既然是“意临”,就不管“意”到什么程度,总还是会有原帖的某些影响与作用在的。因而这归根到底也还是一种“临”,与完全不受“临”的约束与左右的、真正天马行空、以意为之的艺术创作,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在我们看来,这仍应被当作书家的一种临帖方式来对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谈的临帖问题,仅仅是就那种学书性质的临帖方式(亦即那种通过临帖来学习书法艺术、提高书艺水平的临帖方式)而言的。因而在此范围之外的另外一些“临帖”活动,当不在上述所谈内容的限制之内。譬如,出于文物保护或自我收藏的目的而将某帖临写一遍,这与“学书”性质的临帖便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