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书学新论揭示鉴古知今的具体内容

书学新论揭示鉴古知今的具体内容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在“当今”无论谁想成为书家,也是非得如此不可的。因此若把问题说得简明扼要一点便是:传统书法的那些基本内涵,都是具有供人们“鉴古知今”的价值和意义的。

书学新论揭示鉴古知今的具体内容

2.“鉴古知今”的具体内容

“鉴古知今”是在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中寻找今天的正确道路。当然,在这里,有能够找到的东西,也有无法找到的东西。那么这能够找到的东西是什么呢?亦即人们在哪些方面是可以通过“鉴古”而“知今”的呢?这便是我们在此要谈的“鉴古知今”的具体内容问题。在我们看来,这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根据“以往”整个书法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大方向,来探索并构想“当代”书法的总趋势与大方向。譬如,那种由千百年的历史传统所铸成的总趋势与大方向,是绝对不会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突然”终止或转向的;它仍然会作为一种总趋势与大方向不屈不挠地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当代书法不管怎么发展、变化,也绝对不会完全背离或抛弃这一总趋势与大方向。又如,从整个书法史的“总趋势与大方向”来看,的确如赵孟頫所言,是结字因时相传而用笔千古不易的。由此可知,“当代”书法的发展与变化,也必将主要是结字方面的一种发展与变化。还比如,整个书法史的总趋势与大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一左一右特征,即“后代”之书总是对“前代”之书的某种矫正与补偿。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朝代来看是这样(如晋书之“尚韵”与唐书之“尚法”),从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来看也是这样(如百余年来帖学与碑学之此消彼长)。既然如此,那“当代”之书对于“前代”之书的逆反性质,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根据“以往”各代之书与其时代的那种对应关系,来探索并构想当代之书将如何感应着当今的时代需求而变化、发展。诚如前人所言,“书法当随时代”,“一代有一代之书”,“一代之书莫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必定是也只能是这一时代的审美需求的产物;而一个时代的审美需求,又必定是也只能是这一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产物。因而,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这一总体状况永远处于与时俱进、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之中,从而使时代的审美需求永远处于与时俱进、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之中,那书法艺术也就只能感应着时代的脉搏,而永远处于这种与时俱进、永不停息的发展与变化之中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此,它别无选择。实际上,那在书法史上标志出各自的灿烂辉煌的各代之书,便是各代的书家们顺应着时代的审美需求,所创造出的一些相应的艺术形式。既然如此,那我们在他们的成败得失中必然能获得一些对于我们创造当代之书的有益启迪,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三,根据以往各代之书解决自己的艺术创新问题的具体方法与途径,来探索并构想“当代”书法解决艺术创新问题的具体方法与途径问题。纵观书史便不难发现,每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在解决自己所面临的艺术创新问题时,都有一些与众不同、各具千秋的具体方法与途径。这里有许多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东西。譬如,它是将前代之书的哪个时期、哪个流派、哪些书家、哪些作品,作为自己的师承源泉和取法对象,并怎样进行“为我所用”的取舍与改造的?它所最终确立的时代风貌与其师承和取法对象之间,又是存在哪些区别和差异的?又是整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中的哪些因素,促使它非“如此行事”不可的?如果对这些问题都能进行一番深思熟虑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启迪的话,那对解决“当代”书法的艺术创新问题,肯定是大有裨益的。(www.daowen.com)

第四,根据以往各代书家的总体状况,来探索与构想当代书家的具体特征。这里也有许多可以“鉴古知今”的所在。譬如,历代书家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便是人各一面、无一雷同,亦即都具有自己各领风骚、独辟蹊径的艺术风格。既然如此,那在今天想要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也就只能以创造出自己各领风骚、独辟蹊径的艺术风格为前提条件了。又如,历代书家之最终成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天分,二是功力,二者缺一不可。此真所谓“绝对真理”、“不二法门”。由此可见,在“当今”无论谁想成为书家,也是非得如此不可的。还如,历代书家之具体学书、成家之路,无一例外地是先专精一家而固其根基,再博采众长而塑其自我。这似乎也是一条“绝对真理”。那它在今天还灵验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不但今天灵验,在将来还会灵验。所以,今天的学书者们如果真想“得其正果”的话,那他们所应该走的,还仍然是这条“老路”。这在时下,不仍然是人们的普遍共识吗?

第五,根据书法艺术的各种具体方法技巧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变化规律,来探索与构想“当代”书法的方法与技巧问题。可以说,任何一代之书的独特风貌,都是这一代之书所运用的那些独特方法技巧的形象显现。因而,书之变所确证与表征的,也是方法技巧之变。那么,这方法技巧之变有没有规律可寻?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譬如,就总体情况来看,这些方法技巧的发展变化过程相当缓慢。而讲得更具体一点,则可以说其中的有些方面发展变化得较快,而有些方面发展变化得较慢,甚至是“千古不易”的。例如就笔法来讲,“中锋用笔”与“侧锋用笔”这些基本原则,自古以来可以说毫无变化。因而书法形象的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绝不是通过改变这些基本原则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点画造型方面的一些可变因素(如粗细、长短、曲直、藏露等)的千变万化来实现的。根据这一基本规律恐怕也就比较容易认识到,“当代”书法之求变,也只能在那些可变因素方面做文章,而不能对那些基本原则“轻举妄动”。这些年来有些“创新求变”者试图摒弃这些基本原则而妄图一鸣惊人,实属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之举。此风不可长也!

上述几个方面都涵盖着一个相当宽广的领域,这些领域的总和,便是书法艺术的方方面面。因此若把问题说得简明扼要一点便是:传统书法的那些基本内涵,都是具有供人们“鉴古知今”的价值和意义的。但就当今书法的现实状况而言,人们对此似乎并不重视。在我们看来,当今的主要潮流是片面地强调创新问题,而忽视了即便要创新也是首先要将前人的创新经验与教训,真正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这是时下在艺术创新问题上,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