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使用呼喊回应结构创作简单旋律:实例分析与步骤指导

使用呼喊回应结构创作简单旋律:实例分析与步骤指导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呼喊回应结构是最简单的旋律,这首《童歌》就采用了这种结构,同时也说明了歌曲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直觉功能。例如,日本小孩在学校学习音乐期间就会接触高音直笛和键盘乐器,上述创造性活动可以作为两三个音高的特殊组合及相应指法的介绍环节。通过呼喊回应模式的创作,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旋律的持续及完结意识。该图谱由该男孩的家庭提供。

使用呼喊回应结构创作简单旋律:实例分析与步骤指导

在思考了节奏片段的前奏和结尾之后,我们现在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始和结束一段旋律上。与节奏不同,由于缺乏演唱技巧或乐器演奏技巧,人们常常对旋律创作望而生畏。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会通过为儿童开展的活动证明旋律创作就如同节奏创作一样容易。传统上,日本儿童拜访朋友家的时候,通常会有音调(in tune)地呼喊朋友的名字,朋友也会带音调(in tune)地回应。许多代代传承下来的歌曲正是取材于儿童玩耍时的自发哼唱,如日本传统儿歌《童歌》(Warabe-uta)。呼喊回应结构是最简单的旋律,这首《童歌》就采用了这种结构,同时也说明了歌曲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直觉功能。我们从这首传统的呼喊回应歌曲开始,这首歌曲在日本音乐创作的指导书籍中能找到。例1和例2从头到尾都只对一种课堂活动进行阐释,例3则有所不同,列举了为孩子们(或者是对音乐不甚熟悉的成年人)引入的三种活动和有效的教学顺序。

呼喊回应歌曲:老师用《童歌》中的曲调模式呼喊每个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用同样的曲调模式进行回应(图5)。孩子们自己就能开展这项活动。在热身运动阶段,孩子们不需要采用跟老师一样的音高。关键是要从呼喊模式的开端到回应模式的结尾都要保持节拍,如音乐即兴创作的基本机制(Pace,1999)。这个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模仿(见Pace,1974a,p.ll;1974b,p.9)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呼喊回应结构。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们能学到许多能扩展为曲调的简单模式,即旋律动机(melodic motive)。

图5.改编自日本传统儿歌《童歌》的呼喊回应结构示例

提问与回答:在上述活动中,孩子们只是“模仿”呼喊模式。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会通过修改已有的模式“创造”自己的回应模式。我们采用三种音调,即“高音”、“中音”和“低音”,如大调音阶前三个音高(“do-re-mi[1-2-3]”)或小调音阶中的前三个音高(“la-ti-do[6-7-1]”)。为了熟悉卡片上三个音调的言语标识符(verbal identifiers),你可以先用言语标识符(而不是小孩的名字)吟唱或组合出片段。然后,让孩子们从前往后把卡片搭配起来。现在,这个活动已经演变成一种名叫“提问与回答”(“Q & A”)的游戏,游戏规则与之前提到的“模仿”游戏规则一样:有人提出一个旋律问题(如一边唱卡片上的前三个音调一边比画),其他人就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回答(如将问题唱下去)。只用一小拨人甚至两个人就能开展这个游戏。如果孩子们不太适应唱歌,你可以使用钟音条(chime bar)(图6)或键盘上的三个黑键。孩子们一适应该游戏,我们就会引入平行回答,即模仿问题的开始部分创作回答,但是最终总是会回归“原点”(如“低音”,见图7)。

应用:上述活动可以应用到乐器的入门介绍中。例如,日本小孩在学校学习音乐期间就会接触高音直笛(soprano recorder)和键盘乐器,上述创造性活动可以作为两三个音高的特殊组合及相应指法的介绍环节。尤其是在键盘乐器的介绍中,运用双黑键或三黑键(black twins or triplets)开展上述活动能培养儿童的黑键意识,这种意识是学习具体白键名称的必要前提。

图6.钟音条和槌,呼喊回应活动的替代方法(www.daowen.com)

图7.提问活动游戏中的平行回答示例。位于中间底部和顶部的实心圆描述的是一个大调音阶的前三个音高(如:do-re-mi[1-2-3])。每个模式中,用二分音演唱时第四拍的休止符是隐含的。

通过呼喊回应模式的创作,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旋律的持续及完结意识。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从直觉上认识到,只要把卡片进行排列就能创作成一首旋律(Nakajima & Adachi,2001;见图8)。一旦孩子们熟悉了提问与回答游戏,他们就会通过排列卡片探索更长的旋律。如此看来,只有不担心划分乐句、韵律或回归“原点”的问题,孩子们才能创作出更长的旋律。孩子们对旋律可能性的拓展会再现20世纪作曲家的探索历程,大量旋律都能用三个音阶创作出来。除了自由旋律扩张和发散性思维练习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向孩子们展示怎样才能在常规结构中产生更长的旋律(扩展性问题和回答,见Pace,1977a,1977b),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可复制的旋律。

图8.一名每周上一次音乐课(包括提问与回答)的6岁小男孩用三音调图标创作的歌曲——《让鸽子飞走吧》(Letting Doves Fly Away),该旋律结构体现了他在音乐课中接触到的一系列三音调模式。歌词是“我看到了大海。我也看到了岛屿。鸽子激动不已,最后飞走了。”歌词下的图画也对其内容进行了描绘。该图谱由该男孩的家庭提供。

后记:一边演唱三音调卡片一边在空中比画能让孩子们注意旋律的特点,即连续音阶间的轮廓、音高和音程。手臂和手的位置及三音调卡片的视觉提示为操纵旋律动机提供了不同的途径。这些动作表征和符号在鼓舞听觉敏感度较低的儿童和成年人方面特别有效。孩子们一旦熟悉了基本的三音调模式,只要用听觉就能开展这项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