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实类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价值取向-第四节

现实类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价值取向-第四节

更新时间:2025-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变化,这为社会现实类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选择。从整体的创作格局来讲,虽然栏目数量比重不高,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仍然有发展的潜力与空间。纪录片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出现了多层面的意向,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社会化创作也导向了多元的价值取向,这一点从大量的民间纪录片作品不断出现就可以佐证。

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中的数字显示,2025年社会现实类栏目共23档,占纪录片栏目29.9%的份额,比上一年度有所提升,但“由于制作成本高昂,流程可控度低,再加之社会舆论压力加大,社会现实类纪录片近年来陷入困境”[12]。当前中国社会正发生着迅速而深刻的变化,这为社会现实类纪录片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选择。相比于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自然科学类纪录片,社会现实类纪录片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以现实性内涵和纪实形式为基本形态标志,不但体现出独特的纪录美学范畴,也能够实现对社会现实深层次的观照。从整体的创作格局来讲,虽然栏目数量比重不高,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仍然有发展的潜力与空间。

从2025年的平均收视率来看,各级频道收视率最高的社会现实类纪录片栏目分别为[13]: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省级卫视为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地面频道为上海纪实频道的《眼界》,这几档社会现实类纪录片栏目虽然形态不同、风格各异,大多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视野,文本深层结构都折射出深厚的现实内涵。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不但要面对现实问题有着敏锐性,更需要对人和故事进行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和时代感的情感表达,为社会发展提供见证和文献。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对当代社会生活提供多维度的考察,关注历史进程和时代精神,并展现出对人文精神的延续与创新。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纪录片产生的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就是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吕新雨将人文精神视为其所命名的“新纪录运动”的内核,“新纪录运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开端)是指人文精神的关怀,对社会底层的关注,这种自下而上关注的视角,这都是新纪录运动最核心的东西”[14]。电视节目形态不断更新,纪录片观察视点也有所变化,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经验,伴随着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创作观念的不断突破,以及一直未停止的纪实美学的探索,其人文精神的价值诉求仍然得到了保持。当前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关切社会生活,关注普遍人性的主题,一直继承并延续着20世纪90年代起《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见证·影像志》(“中国变革每天记录”)、《纪录片编辑室》(“关注社会大背景前普通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纪事》(“行进中的影像中国”)等纪录片栏目所确立的,以展现世俗世界面貌中普通人的生活、个体的命运、尊严以及理想的人文精神。2025年浙江卫视金华青拍摄的《花朵》以河北吴桥杂技学校的孩子为拍摄对象,试图“以冷静的纪实手法,表达了对人类普通的生存境遇的关怀”(金华青语);李亚威的《中国有个暑立里》拍摄周期为10年,讲述了云南楚雄大姚县的一个叫暑立里的彝族村庄,全村人因篮球运动而改变的生活方式,不仅展现了彝族农民生生不息、积极乐观的民间精神,导演还试图以人类学电影的视角,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变迁;北京卫视于2025年6月《博览》栏目播出的12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影片拍摄周期为6年,记录了一家幼儿园16个孩子的成长生活,内容趣味性和感染力兼具,带有诗意的意蕴,也映射了中国幼儿教育的状况;2025年7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5集纪录片《牵手》反映汶川地震后家庭重组的问题,记录了人们重建家园的过程,影片情节丰富,也呈现出灾难后人们的生活和对生命的态度

2025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成立伊始,频道以“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价值诉求设定为“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2025年3月5日起,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晚间“时代写真”、“人文地理”等时段集中播出了以“活力无限的今日中国”为主题内涵的“活力中国”系列纪录片,主要包括:“爱上新一行”系列的《野生动物摄影师》、《非凡小丑“宋”花记——宋非凡》、《梦想照进现实——马智宇》、《我为汉服狂》、《网上舞霓裳——陈丽》;“幕后”系列《“独狼”的新生》、《梦想合唱团——胡彦斌》、《大家怎么了》、《爆笑丸子》;“淘金梦”《我是老李》;“极致玩家”系列的《关山飞渡》等。这些作品是“活力中国”活动首轮招标的成果,其后又播出了《农妇与田》、《麻花拧出来的财富》、《大厨之舞》、《技术狂也有春天》、《与郎朗共舞》等一系列作品。“活力中国”展示了现实生活的多元化存在,在时代感上表现出了新的进取,这一系列首先体现出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充满力量的发展生命力。《“独狼”的新生》记录了前NBA球员马布里在中国CBA开启崭新的体育生涯的过程,也展示了作为普通人的生命情感和人生理想。《我是老李》拍摄平遥碛口农民老李在新的市场经济浪潮下的生存方式,传达出当代社会丰富的时代声息。《农妇与田》表现了北京市顺义区农村一个普通农妇陈艳红对暖棚种植事业追求,作品也包含了对民生的关切。《大厨之舞》、《追梦人》是关于普通人梦想的故事,也是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存现实的关注。《技术狂也有春天》表现的是年青一代的创业理想和行动。《你好!小丑鱼》拍摄了一位在泰国从事潜水教练工作的北京小伙,展示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第一人称的叙事带给作品很好的生动性和丰富感。正如央视纪录频道在网络上的宣传语所言,“纪录片(“活力中国”系列)的播出将彻底改变目前纪录频道的色彩,变得鲜活、生动、真实”[15]。“活力中国”系列纪录片在“生活的本真质感”和“新鲜的时代气息”两个方面实现着力点,紧扣时代的脉搏和潮流,记录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足迹,以当前中国人的生活和现实精神状态为背景,以时代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变迁为主,从平凡生活中追寻普通人的人生意义,关注当下中国人心态的新秩序,尤其重视中国人的情感、价值观念的归属,也反映出创作者对现实深切的体验和时代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分化等原因招致价值主体的多元性。纪录片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出现了多层面的意向,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的社会化创作也导向了多元的价值取向,这一点从大量的民间纪录片作品不断出现就可以佐证。新媒体时代,价值观念伴随着影像的泛化发生了分散化现象,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直面社会生活,能够制造社会话题,引导社会舆论,社会媒介属性愈加受到重视。当前社会现实类纪录片不仅需要体现创作者对当代社会生活不同的审视角度,也需要注重作品的价值立场和创作者的价值关怀。2025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时段写真”播出了吉林电视台《回家》栏目制作的5集纪录片《美丽乡愁》,分别为“余光中·两岸情思”、“席慕容·美丽乡愁”、“沈君山·浮生如梦”、“林怀民·云门行走”、“庄奴·又见炊烟”,影片寻访的是两岸割不断的血缘和浓郁的怀乡之情。社会现实类纪录片见证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变迁,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要求,同时蕴藏着强大的社会内聚力,应当注重对主流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强化作品社会责任意识。“活力中国”通过几大选题——“爱上新一行”、“行走的餐桌”、“解码本能”、“极致玩家”、“幕后”进行社会招标,例如“解码本能”定位于如何了解自身心理的奥秘,缓解和消除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压力,与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一种紧张感密切相关。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寻找现实生活的叙事文本,很多影片都实现了主题意义的多重指向,比如《你好!小丑鱼》中既有对生活的追求,也有体育运动的体验,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等一系列问题。在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以央视纪录频道为代表的专业频道的整体化发展,其中“委托制作”的运营模式,吸纳、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创作力量,激发了创作潜力。“活力中国”并没追求共同的作品风格,这也避免了模式化的制作和程式化的叙述。

2025年在上海纪实频道开播的日播纪录片栏目《真实第25小时》提出“记录近当代中国前进的真实轨迹”的价值取向,注重与生活的时代紧密相连,播出了很多社会热点题材的社会现实类纪录片,栏目也整合了社会化制作力量。2025年2月29日栏目播出的《月亮熊》呼吁淘汰残忍而粗暴的活熊取胆,取消养熊业,影片以暗访调查的形式深入吉林、四川等地的养熊场,其中一个名为“亚洲动物基金”的组织也参与其中解救黑熊,阐释“一个伤害与救赎的故事”、“一场利益与良知的较量”的主题;朱宇的《造山的云》中“造山的云”指的是石棉矿区开采过程中的粉尘,影片记录了罗布泊南麓山脉石棉矿工的艰苦生活;另一部《凤凰路》由涂俏和陈远忠联合导演,讲述了四个吸毒女性的不同故事,影片耐人反省。《月亮熊》、《凤凰路》等影片在搜狐网视频、爱奇艺视频网络等都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新媒体也为社会现实类纪录片提供了新型的传播途径和互动方式。

【注释】

[1]《〈纪事〉即将推出特别节目〈变形记〉》,http://www.cctv.com/news/other/20040226/101177.shtml。

[2]《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介结果分析报告》,转引自《广播电视节目评估概论》,张君昌主编,中国广播出版社,2025年8月,第119页。

[3]刘桂林等:《电视新闻栏目定位与运作实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5年1月,第135页。

[4][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第30页。

[5]安内特·因斯多夫:《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黄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第13页。(https://www.daowen.com)

[6]孙玉胜:“中国电视纪录片20年回顾研讨会”发言,2025年。

[7]肖同庆:《超越栏目化:纪录片的使命及其实践》,《电视研究》,2004第6期。

[8]石屹:《一撇一捺——陈汉元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9月,第51页。

[9]张同道等:《2025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上)》,《电视研究》,2025年第7期。

[10]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5年10月,第172页。

[11]http://www.cctv.com/science/special/kyc/01/index.shtml.

[12]张同道、胡智锋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科学出版社,2025年5月,第56页。

[13]数据来源:《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

[14]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7月,第306页。

[15]“活力中国”系列节目介绍,www.cntv.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