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全面理解'一体性'阅读的概念

全面理解'一体性'阅读的概念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要注重阅读教学的“一体性”。所谓“一体性”阅读,是“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的有机结合,既有宏观地把握文本的主题结构,又有微观地研读细枝末节。“一体性”阅读的基本特征是保持文本的完整性,即解读前、解读后的文本都是完整的,文本并不会因为被“细读”而在学生的脑海中被肢解得零碎,甚至面目全非,也不因求其完整而仅作整体把握的宏观感知。

全面理解'一体性'阅读的概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是理解文本之后对文本的解剖。一篇课文在不同教师的眼中有不同的理解,继而产生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教学手段、呈现的教学流程都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应是多彩的。但是,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有两种文本解读的方式相继占据主流地位,并影响着教师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这两种方式就是“整体把握”和“细读文本”。

整体把握,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读者在整体上所滋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对课文要点的直觉的、印象的感知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所作的宏观理解。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整体把握”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西南大学的段娟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文本的整体解读法”,即指通过对文本整体的把握,避开中间环节和细微之处的繁琐推敲,将文本统一出现的因素总结和提炼出来,将文本的解读简单和快捷化,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从全局入手,从要素入手,思路清晰,核心掌握,较为清晰地阐述了“整体把握”这一策略的内涵与意义。

文本细读,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字词的体悟和对语言的敏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论著中提出“文本细读”概念,并且阐述了文本细读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很多教师在其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文本细读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教材研析策略和教学策略来使用。余映潮老师的《文本细读的方法》系列文章,阐述了自己的深入理解和看法,给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带来很多启示。(www.daowen.com)

“整体把握”与“细读文本”两种阅读教学方式都体现了教师对文本阅读的重视,都来源于众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长期实践和经验的提炼,都是为了解决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纠偏举措。但“整体把握”与“细读文本”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又各有缺陷,如何寻求两者的平衡?笔者认为,要注重阅读教学的“一体性”。

所谓“一体性”阅读,是“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的有机结合,既有宏观地把握文本的主题结构,又有微观地研读细枝末节。“一体性”阅读的基本特征是保持文本的完整性,即解读前、解读后的文本都是完整的,文本并不会因为被“细读”而在学生的脑海中被肢解得零碎,甚至面目全非,也不因求其完整而仅作整体把握的宏观感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