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析一体性阅读:深入理解与应用

解析一体性阅读:深入理解与应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得到阅读的实效性、长效性,就要将“整体把握”与“细读文本”相结合,始终坚持完整性阅读,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的简单相加。以上教学环节或模块经过简单叠加看似完成了对文章的“一体性”阅读,它们在“整体把握”和“文本细读”两方面均无缺失,但从实际效果看不甚理想。经过这样“一体性”的阅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整体感知时的“整体”把握是不同的。所谓阅读教学的“一体性”,就是这样的“吃”法。

解析一体性阅读:深入理解与应用

要得到阅读的实效性、长效性,就要将“整体把握”与“细读文本”相结合,始终坚持完整性阅读,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的简单相加。简单相加不仅显得生硬,而且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思路凌乱、顾此失彼的被动、盲从,从而削弱学生的感知能力,扰乱学生的思维逻辑,长此以往甚至会令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厌倦、抵触心理。

以沪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为例,该册教材34篇课文中有22篇现代文,包括散文小说、议论性的杂文、文艺性的说明文等。在教师使用的配套用书中有一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其内容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该书是教师的辅助用书,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梳理这本书中22篇现代文的教学设计,竟有18篇课文使用了统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导入——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再读课文,圈划品读词句——课文研讨,归纳写作特色——布置作业。这五大环节中“初步感知”环节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这些教学设计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文章写了什么?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圈划品读词句”和“归纳写作特色”两个环节则是对文本的细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请学生找出关键句或关键词,品读该句(词)好在哪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方式或修辞手法,这种方式或手法好在哪里。

以上教学环节或模块经过简单叠加看似完成了对文章的“一体性”阅读,它们在“整体把握”和“文本细读”两方面均无缺失,但从实际效果看不甚理想。其弊病之一就是程式化,不问文体,不管内容,不顾学生,统一地用一种模式去解读。这明显是欠科学、欠考虑的。弊病之二是缺少新意。简单的叠加只是机械运作,就像一位教师带着几十位学生共同做着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题,跟考场上学生做题没有本质区别——先读文章,大致了解,再针对字词句提问并回答。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弊病之三是误导师生。这样的简单叠加也必将让教师变成懒惰的人,依循模式只为应试,从此再无钻研,再无“设计”,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又如何培养?(www.daowen.com)

阅读教学的“一体性”,从表象看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连接与推进,而是一个向上提升和向下深入相辅相成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体性”的阅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与整体感知时的“整体”把握是不同的。从粗略的读懂到深刻的理解,从简单的认知一些技法到领会掌握运用,学生经历了从平面地读到立体地读的向上提升过程。从“局部”细读回归“整体”就是指对文本细分之后要还原。好比老饕吃蟹,吃完蟹后展现的还是一只完整的蟹的样子,但是经过吃蟹的过程,吃蟹者品到了蟹肉的滋味,了解蟹的内部构造,与没吃有质的区别。所谓阅读教学的“一体性”,就是这样的“吃”法。学生经过教师的引领性解读,文章没有变成碎片,留在心中的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是对文章技法、词句、内涵却细嚼有味,了然于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