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国工匠:歙砚制作与婺源文化探索

大国工匠:歙砚制作与婺源文化探索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石材主要产于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故又称作龙尾砚、龙尾歙砚。他创作的砚雕作品《风雨归舟图》《春江晚晴》等先后入选《歙砚的鉴别和欣赏》《中国当代名家砚作集》等书,并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文房四宝暨全国名师名砚展上获得金奖,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荣誉称号。我们在欣赏、使用精美歙砚时,请记住这些“大国工匠”们。

大国工匠:歙砚制作与婺源文化探索

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婺源属安徽歙州(宋代徽宗年间改徽州)之辖地,以州名物,故婺源所产石砚称为歙砚。歙砚的石材主要产于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故又称作龙尾砚、龙尾歙砚。

从小在婺源岭里村龙尾山边长大,喜欢绘画的汪顺清,与砚结缘是顺理成章的事。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他就走上了砚雕之路。

刻刀之下的砚石,“风生水起”。一勾一勒,都是对山水花鸟意象的表达:有苍松、沟壑、小桥、流水;有野渡无人的扁舟;有恍若舞动的荷;有含苞待放的梅;有摇曳生姿的竹;有古雅质朴的纹饰符号;还有那栖于枝头似乎在嘶鸣的蝉。每一次,汪顺清在砚石上完成作品的写意后,脸上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婺源制砚历史是从唐开元中叶开始,至今已有1200 多年历史。歙砚在南唐及宋元明清,一直享誉砚坛。经历朝历代开发,各种各样的砚石纹理相继问世,砚的造型也逐渐多样化,雕刻工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歙砚选用的石材纹理缜密,石肤温润,结构坚紧,色黑如砥,兼具“坚”“润”之质,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

歙砚的制作工艺以雕刻为中心,主要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等多道工序构成。

总体上来说,婺源歙砚在唐宋时期造型端庄大方,线条挺拔隽秀,强调实用;明清时期的砚台则新颖别致,做工精细柔腻,注重观赏性;而如今砚雕匠师们在努力继承“精细秀逸”的传统风格基础上,去追求一种“清新、淡雅、简洁、古朴”的境界。(www.daowen.com)

著名画家石涛曾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汪顺清觉得,古代文人画讲究的,也正是砚雕艺术所追求的。如何把自己看到的山水、存于心里的山水,转化为刻刀在砚石上表达的山水意境,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表象的复制与移植,还是内化于心的创作?汪顺清一直在思考。

一次,汪顺清来到龙尾山所在地的砚山村,朋友正忙着在家里锯砚石石料,他看到锯好打磨的眉纹石料纹理清晰,质地光滑细腻,而那些没有打磨的石料,凹凸不平的表面却似乎有着一层金色的包浆。再仔细看,石料的表皮俨如有着山水、草木,以及云朵的形象……刹那间,他仿佛在石料的表皮看到了乡野的山水、草木,还有天空的云朵。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顺清以刻刀作笔,在石料原有的天然形状基础上,把中国山水画的神韵融入设计创作中,形成了一块块独具特色的自然砚形。

他创作的砚雕作品《风雨归舟图》《春江晚晴》等先后入选《歙砚的鉴别和欣赏》《中国当代名家砚作集》等书,并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文房四宝暨全国名师名砚展上获得金奖,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歙砚制作技艺给一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赋予了鲜活的生机。这项技艺,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们在欣赏、使用精美歙砚时,请记住这些“大国工匠”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